深圳中考大动作:信息科技、艺术要考了!家长学生该如何接招?

深圳中考网一帆~整理

各位家长、同学们,最近深圳教育圈可是炸开了锅!深圳市教育局抛出一枚重磅炸弹 ——《关于做好初中信息科技和艺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了。这意味着,信息科技和艺术这两门课,即将正式加入深圳初中 “学业水平考” 的豪华套餐。对于正在初中阶段摸爬滚打的家庭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需要立刻划重点的变化。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波改革到底会怎么影响娃的学习,家长和学生又该从哪些方面提前准备。

为啥深圳要给初中加这两门 “硬考”?

首先得明白,教育局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官方说法是 “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要求,优化我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科技、艺术科目考试实施”。翻译成人话就是:国家和省里都在强调素质教育、科技素养,深圳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得跟上趟儿,而且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搞。

从大趋势看,现在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信息科技能力(比如编程、数据分析)和艺术素养(比如审美、创意表达)都是硬通货。深圳本身就是科创之都、设计之都,把这两门课纳入学业水平考,其实是在给城市未来的人才培养定调 —— 咱们深圳的初中生,不能只会刷题,科技感和艺术感都得拉满!

信息科技、艺术怎么考?家长最关心的细节来了

虽然现在还只是 “征求意见稿”,但咱们可以从文件里扒拉扒拉关键信息,提前琢磨琢磨。

信息科技考什么?怎么考?

信息科技这门课,说白了就是培养孩子的 “数字生存能力” 和 “科技思维”。具体考啥呢?大概率离不开这些方向:

  • 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网络常识(这部分是数字时代的 “生存必备”);

  • 编程思维与实践(比如 Scratch、Python 这些入门级编程工具的应用);

  • 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比如用简单软件做数据可视化);

  • 信息安全与网络素养(比如辨别网络谣言、保护个人信息)。

至于考试形式,估计会是 “纸笔 + 实践操作” 结合。毕竟编程、软件操作这些,光靠笔试是考不出真水平的。

艺术考什么?怎么考?

艺术包含音乐和美术两大块,考察的是孩子的审美、创意和艺术表达能力。具体可能涉及:

  • 音乐类:乐理基础、经典作品鉴赏、甚至简单的声乐或器乐表现(当然不会要求人人都成演奏家,但基本的艺术感知得有);

  • 美术类:美术史常识、绘画或设计基础、艺术作品分析(比如给一幅名画,能说出点门道来)。

    考试形式大概率也是 “理论 + 实践”,比如美术可能有绘画创作环节,音乐可能有鉴赏加简单表演的组合。

对学生和家长的直接影响:学习规划要重写了

这两门课从 “随便学学” 变成 “要考试”,影响那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时间分配得重新洗牌

以前,信息科技和艺术可能是课堂上 “放松一下” 的副科,现在得当成 “正课” 来对待了。同学们的课后时间,除了语数英理化,还得匀出一块给编程练习、艺术创作。这就要求大家必须优化时间管理能力,不然很容易顾此失彼。

举个例子,以前周末可能只需要盯着数理化的卷子,现在可能得抽出半天来练编程项目,或者去美术馆看个展览写个鉴赏报告。刚开始肯定会不适应,但适应了这种节奏,其实是在锻炼多任务处理的能力,这对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都是有好处的。

家长:钱包和精力都得 “加码”

对于家长来说,首先得转变观念,不能再觉得 “信息科技、艺术是课外兴趣,学不学无所谓”。其次,可能得在这两块给孩子做资源倾斜。

  • 经济上:如果学校的课程满足不了考试要求,可能需要报一些课外班,比如编程班、美术班、音乐班,这又是一笔教育支出;

  • 精力上:得关注孩子这两门课的学习进度,和老师保持沟通,甚至自己也得补补相关知识,才能给孩子有效的指导。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也是倒逼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毕竟信息科技和艺术的魅力,接触了就知道有多香!

深圳这步棋,到底是 “卷” 还是 “新机遇”?

很多家长一听到 “加考试”,第一反应就是 “又要卷了”。但咱们不妨换个角度看:

从 “应试” 到 “素养”,是更全面的成长

以前中考只盯着语数英理化史地生,孩子的成长是 “偏科” 的。现在加入信息科技和艺术,是在逼着大家往 “全面发展” 的方向走。信息科技能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能培养审美和创造力,这些能力不管是在未来升学、求职,还是生活中,都是核心竞争力。

给 “特长生” 更多机会,也给普通学生 “开新路”

对于本来就有信息科技或艺术特长的孩子来说,这两门课的学业水平考就是他们的 “加分项”,能让他们的优势更突出;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接触新领域、发现自己潜在兴趣的机会 —— 说不定学着学着,就发现自己在编程或者绘画上特有天赋呢?

家长学生现阶段该做啥?这份行动指南请收好

既然改革已成定局(征求意见后大概率会落地),那咱们就得积极应对。

学生版行动指南:

  1. 摸底自查:先看看自己在信息科技和艺术方面的基础怎么样。比如,会不会用 Excel 做简单表格?能不能看懂一幅画的主题?

  2. 课堂重视 + 课外拓展:课堂上的知识一定要吃透,课外可以多参加一些相关的社团、活动,比如学校的编程社、美术社,或者线上的公益编程课、艺术鉴赏课。

  3. 培养兴趣是关键:别把这两门课当成 “新的考试负担”,试着去发现其中的乐趣。比如编程可以做小游戏,美术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把学习变成 “玩”。

家长版行动指南:

  1. 了解政策,不焦虑:多关注深圳市教育局的官方消息,了解这两门课考试的具体细则,做到心里有数,就不会被焦虑带跑偏。

  2. 观察孩子,做引导者:观察孩子在信息科技和艺术方面的兴趣点,然后针对性地提供资源,比如买本编程启蒙书、带孩子去看艺术展。

  3. 和学校老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

写在最后:深圳的教育改革,从来都是 “敢为天下先”

从全国范围看,深圳在教育改革上一直是 “先锋”。这次把信息科技和艺术纳入初中业水平考,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背后的逻辑,是对 “什么是未来人才” 的重新定义 —— 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素养;不仅要会考试,更要会生活、会创造。

对于深圳的初中生和家长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它逼着我们跳出 “唯分数论” 的怪圈,去关注孩子更全面的成长。所以,别再纠结 “要不要卷”,而是要思考 “如何在新的游戏规则里,让孩子玩得更出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群既懂科技又懂艺术的深圳少年,他们带着独特的素养,在人生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而这,或许就是深圳教育改革最想看到的画面。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征求意见稿》的细节,可以按照文中的方式给教育局提意见,或者持续关注官方后续发布的正式文件哦!)

相关资讯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