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趋严?2026联考5大风险预警与应对指南
好师来港奥台侨联考一帆~整理
2026年联考人数将突破1.5万,政策调整和市场乱象让考生和家长忧心忡忡:“审核会不会更严?”“联考会取消吗?”“怎么避开培训机构骗局?”本文解答5个政策与风险核心问题,从审核趋严到骗局识别全解析,帮你看清政策方向,规避备考风险。

2026年联考在身份审核方面可能会有哪些趋严措施?
2026年身份审核的趋严方向很明确,核心是“强化真实性核查”,预计有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增加“海外居住真实性”核查,华侨考生除了提供居留证明和出入境记录,可能还需要提交当地的社保证明、就读学校成绩单或租房合同等辅助材料,证明实际在海外居住,而非“空挂居留”。
第二,“双非港宝”的审核更细致,可能需要提供在港连续就读满3年的证明,或父母一方在港的工作证明,避免“仅持身份、未实际居住”的考生报考。第三,证件核验更严格,通过公安系统联网核查身份证明的真实性,同时对学历证明进行跨部门核验,杜绝伪造材料。
应对建议:2025年12月前整理好所有身份材料,包括辅助证明,提前请学校或使领馆核实材料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补充。
教育部是否有取消港澳台侨联考的相关动向?
目前没有任何取消港澳台侨联考的动向,相反,联考是国家“统战+教育融合”的重要制度安排,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和政策稳定性。
教育部在2025年的政策解读会上多次强调,联考是保障港澳台侨学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重要渠道,会长期坚持,未来可能会调整考试内容和录取方式,但不会取消。近年来联考人数增长,正是因为政策稳定、认可度高,吸引了更多考生报考。
考生和家长无需担心“联考取消”的问题,应把精力放在备考上,同时关注官方渠道的政策更新,及时适应可能的调整。
如何识别“保过班”的虚假承诺和合同陷阱?
“保过班”是联考培训市场的重灾区,识别骗局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警惕“绝对化承诺”,比如“低分上985”“100%保过本科”“内部指标”等,联考是国家级考试,不存在任何特殊通道或内部指标,这类承诺100%是虚假的。
第二,核查机构资质,要求查看《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若无法提供或许可证经营范围不含“港澳台侨联考培训”,则属于非法办学,2024年就有此类机构被查处,导致学生无法参加考试。第三,细看合同条款,警惕“模糊表述”,比如“不可抗力因素除外”“因考生自身原因不通过不退费”等,正规合同会明确“保过”的具体标准(如达到本科线)、退费比例和违约条款,且会注明“不承诺具体院校”。
应对建议:选择成立5年以上、有真实学员成功案例的机构,签约前请律师或有经验的家长审核合同,避免口头承诺,所有约定都要写入合同。
非法办学的联考培训机构有哪些典型特征?
非法办学的培训机构有四个典型特征,很容易识别。第一,“无固定教学场地”,通常在居民楼或写字楼内临时租房,没有正规的教室和配套设施,教学环境混乱。
第二,“师资不明”,宣传时号称“联考命题组老师”“清北名师”,但无法提供师资的学历证明、教学经历等真实信息,甚至多数老师没有联考备考经验。第三,“收费混乱”,以“定金抵扣高额学费”“分期付款”等方式诱导缴费,收费后不开具正规发票,且中途频繁加收“资料费”“模考费”等。第四,“无完善服务”,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上课内容随意,不提供真题练习和模考,也没有答疑服务,学生遇到问题找不到老师解决。
应对建议:实地考察培训机构的教学场地,要求查看师资简历和学员成绩证明,选择能开具正规发票、服务流程清晰的机构,避免轻信网络宣传。
考生可通过哪些官方渠道获取联考最新政策信息?
获取官方信息的渠道有四个,务必收藏,避免被非官方信息误导。第一,“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信息网”(联招办网),这是最核心的官方渠道,报名、查分、填志愿都在该网站进行,政策文件、招生简章、考试大纲等都会第一时间发布。
第二,“中国教育考试网”,会转载联考的重要政策和通知,同时提供考试常见问题解答。第三,“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官网,发布宏观政策解读和年度工作部署,能了解联考的政策方向。第四,各招生高校的本科招生网,比如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校的招生网,会发布针对港澳台侨学生的招生简章和专业要求。
此外,“中国联招办”会每月举办线上政策解读会,可通过联招办网预约观看,有疑问还能在线提问。建议每周登录联招办网查看一次更新,确保获取最新信息。
2026年联考竞争加剧,但政策稳定、方向明确,只要避开虚假培训陷阱,按要求准备材料,就能安心备考。记住“官方渠道是真理,虚假承诺是陷阱”,理性看待政策调整,专注提升成绩,就能顺利通过联考实现升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