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冰川表面的气温与同海拔自由大气相比,始终处于稳定的低温状态。如图示意珠峰北坡某山谷中海拔4950米的观测站位置,该山谷中离地1000米高度以下区域没有明显的山谷风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该观测站的盛行风为( )
A.山风,偏南风 B.谷风,偏南风
C.山风,偏北风 D.谷风,偏北风
2.仅考虑热力环流,一天中①地风力最弱的是( )
A.日出前后 B.正午时分 C.黄昏时分 D.子夜时分
3.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图为某年某月渤海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导致甲海域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径流 B.洋流 C.盛行风 D.气温
“天河工程”是指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该项目利用三江源区天然水汽输送格局,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此项目引起广泛争议。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地球的重力能
C.天体之间的引力能 D.太阳辐射能
5.“天河工程”主要改变了水循环的(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从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如图示意拉萨某地节能房(图中甲、乙、丙、丁为可控开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白天,节能房中鹅卵石可以( )
A.减弱大气辐射 B.减弱大气逆辐射
C.增强太阳辐射 D.增强地面辐射
7.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冬季为了减少屋内耗能应( )
A.甲、乙打开,丙、丁关闭
B.乙、丁打开,甲、丙关闭
C.甲、丁打开,乙、丙关闭
D.乙、丙打开,甲、丁关闭
2022年11月30日美国夏威夷岛冒纳罗亚火山喷发(如图),岩浆从三个独立的裂缝中喷出,火山上空弥漫着巨大的蒸汽和火山灰,考虑到对飞机起降的影响,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取消了往返于该岛的多架次航班。完成下面小题。
8.冒纳罗亚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9.此次火山喷发后对当地飞机起降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3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随后顺利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图为中国空间站“三舱三船”组合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穿越了大气( )
A.对流层高层大气层平流层
B.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层
C.高层大气层对流层平流层
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层
11.中国空间站可能面临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有( )
①超强的紫外辐射
②巨大的温度差
③极光的干扰
④耀斑的突然爆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青藏高原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尼玛盆地化石点沉积岩层的颜色与当时气候有着直接关系,黄绿色岩层代表了干燥冷凉的气候环境,紫红色岩层代表了干旱炎热的强氧化气候环境,深灰色岩层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12.深灰色、黄绿色、紫红色三种颜色的岩层从上往下堆积,反映了当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变化是( )
A.温暖湿润—干旱炎热—干燥冷凉
B.干旱炎热—温暖湿润—干燥冷凉
C.干燥冷凉—干旱炎热—温暖湿润
D.干旱炎热—干燥冷凉—温暖湿润
13.考古学家在对青藏高原古生物化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于三叠纪时期(距今2.5亿~2亿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和珠峰中国旋齿鲨化石,对该地质时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地质历史时期属晚古生代,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
B.该时期脊椎动物迅速发展,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
C.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D.爬行动物时代,中后期进化出鸟类、小型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繁盛
读大气热状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5.雾霾天气时,图中的(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增强
2024年10月23日,日本御岳火山再次喷发,喷出的火山灰烟柱直冲云霄,高达1500米(左图)。右图为“某学生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御岳火山喷出的火山灰主要来自右图中的(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17.关于右图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呈液态
B.纵波在②圈层内无法传播
C.b界面为莫霍面
D.横波进入③圈层后速度减慢
18.喷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最先影响的是( )
A.水圈 B.大气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哈勃望远镜运行在地球大气层外缘离地面约600千米的轨道上,大约每一百分钟环绕地球一周。2021年9月27日,哈勃望远镜拍摄到一个距离地球约1.3亿光年的螺旋星系NGC5728(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哈勃太空望远镜类似于哪一类天体( )
A.卫星 B.恒星 C.彗星 D.行星
20.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螺旋星系NGC5728属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图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图示生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是( )
A.①—④—⑤—③ B.②—④—①—③ C.④—①—③—⑤ D.⑤—②—③—④
22.下列关于图示生物繁盛时期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②—发生了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
C.③—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
D.⑤—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时期形成
23.猛犸象是哺乳古动物,生活在第四纪寒冷时期,它的灭绝被视为一个冰期时代结束的标志性事件。与猛犸象生存的寒冷时期相适应的地理现象有( )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爬行动物恐龙盛行
C.生物向低纬度迁移 D.陆地冰川范围缩小
近年来,中国—老挝农业合作不断增强,中国农业技术成功推广带动了老挝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图(a)为老挝蔬菜种植场景图和(b)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5.老挝农民种植蔬菜时常需架设黑色纤维网于蔬菜的上方,该网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大气逆辐射 B.减少地面辐射
C.增加大气辐射 D.减少太阳辐射
海水性质随海水深度变化而发生显著改变的水层称为“海水跃层”,根据性质可分为盐度跃层、温度跃层、密度跃层和声速跃层。海水跃层对潜艇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造成潜艇失事。如图示意我国某海域不同季节不同深度海水温度、盐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根据海水温度、盐度的垂直差异,该海域海水密度跃层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7.最容易造成潜艇失事的海水跃层是( )
A.温度跃层 B.盐度跃层 C.密度跃层 D.声速跃层
28.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图中( )
A.①岩石圈
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C.③为地壳
D.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外核
2024年1月1日,新年钟声刚刚敲响,太阳便上演了一场震撼的“星际狂欢”——一次强烈的X5.0级耀斑爆发。
29.太阳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对流层
30.太阳耀斑对地球的“轻抚”( )
①可能导致高纬度地区电网电压波动,甚至引发大规模停电
②BDS信号不受干扰,不影响航空和海上导航
③在轨运行的航天器可能影响其定位和数据传输
④黑龙江的夜空中可能有极光景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图为不同纬度海区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1.造成全球表层水温纬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太阳辐射 C.洋流性质 D.大气降水
32.曲线①②③所对应的海区分别是( )
A.①极地海区②热带海区③温带海区
B.①热带海区②极地海区③温带海区
C.①极地海区②温带海区③热带海区
D.①温带海区②极地海区③热带海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盐类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之比,世界大洋的平均海水盐度为35‰。图中a、b、c表示大西洋海域低,中、高纬度海域海水盐度的垂直变化。
(1)图示a表示 (填“低”“中”或“高”,后同)纬度海域海水盐度垂直分布,b表示 纬度海域海水盐度垂直分布,c表示 纬度海域海水盐度垂直分布。
(2)阐述三处海域海水盐度垂直变化的共同特点。
(3)分析与b、c海域相比,a海域海水盐度垂直变化特点,并说出原因。
34.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E、F代表的地球圈层分别是 、 。
(2)图中P界面是 ;Q界面是 。
(3)图中A圈层厚度大陆比大洋 (厚或薄),当地震来临时,大洋上的船员感觉到船 。
(4)图示F圈层物质呈 状,G圈层物质呈 态。
(5)说出地震波由上至下通过P界面和Q界面时的主要特征。
3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圣劳伦斯湾是圣劳伦斯河入海口附近大陆架上的一个浅海海湾,平均水深127米,北美大陆及周边半岛与岛屿将其围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域,中心地区表层海水盐度27‰~32‰,深层可达33.5‰,冬季完全冰封,第二年5月底才解封。纽芬兰岛附近甲海域早期渔业资源丰富,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图为圣劳伦斯湾附近海陆分布与洋流分布图。
(1)说出圣劳伦斯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水循环过程。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圣劳伦斯湾冬季完全冰封的原因。
(3)从洋流的角度分析甲海域早期渔亚资源丰富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