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2.(2分)在江苏、湖南等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它们是1146℃以上高温冶炼的产物,其冶炼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这类工具的出现表明( )
A.我国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
D.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3.(2分)下列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4.(2分)隋炀帝出征辽东,“兴百余万众,馈运(运送粮食)者倍之”。观察如图,若从大运河中心向涿郡(今北京)运粮运兵,需经过大运河的( )
A.邗沟 B.通济渠 C.永济渠 D.江南河
5.(2分)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武将跋扈、兵变篡权以及地方割据一方成为地方顽疾,危害社会安宁。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北宋采取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均田免赋 D.闭关锁国
6.(2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辽阔的朝代。以下关于元朝疆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元朝首次将台湾和新疆地区纳入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
B.元朝的疆域范围西抵黑海沿岸,北至西伯利亚,东到朝鲜半岛
C.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奠定了今天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
D.元朝通过“和亲”政策加强与西域各族的联系
7.(2分)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8.(2分)某同学在研究“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时,搜集到以下材料( )
①乾隆年间颁布的《防范外夷规条》原文
②清末文人笔记中关于“一口通商”的记载
③现代学者对闭关政策影响的分析论文
④广州十三行遗址出土的外销瓷器。他最合理的学史方法是
A.直接引用①作为结论,因它是官方文件
B.综合①②③④,对比不同史料全面论证
C.仅采用③,因它的结论更权威
D.否定④,因实物无法反映政策
9.(2分)鸦片战争前,英商代表在英国议院听证会上抱怨“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需要因通商限于广州一口而受到限制”。这一限制被打破始于(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0.(2分)“……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里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下列与这段回忆相关的是( )
A.邹韬奋《生活》 B.陈天华《警世钟》
C.邹容《革命军》 D.陈独秀《新青年》
11.(2分)下面是抗战时期重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家)变化示意图,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重庆( )
A.水陆交通便利
B.注重发挥经济传统优势
C.对外贸易发达
D.成为国民政府的移驻地
12.(2分)在解放区,土地改革完成后进一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互助合作。除了主要以劳动力的变工,换工互助合作外,有的地方还有耕畜、农具的互助合作。在解放区开展互助合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这一举措( )
A.推动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B.有利于减租减息顺利实施
C.掀起了农业集体化的高潮
D.消灭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13.(2分)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的里程碑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她指的是( )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4.(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行这一“改造”过程中的重要创举是( )
A.建立农业合作社推动经济发展
B.通过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C.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D.在全国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5.(2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中国向44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关税待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让全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这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A.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适应了文化多样化趋势
C.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D.推进了社会信息化建设
16.(2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它使港澳地区走上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是港澳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安排。“最佳安排”是指( )
A.深化体制改革 B.实行对外开放
C.坚持“一国两制” D.注重科技创新
17.(2分)2023年12月9日,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遥三火箭成功发射。至此,朱雀二号成为世界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屠呦呦发现有效抵抗疟疾青蒿素
D.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8.(2分)古代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等。这表明( )
A.文明的不断复兴 B.文明的密切联系
C.文明极其相似 D.古代文明的多元化
19.(2分)在1500年,世界站在了一个人类新时代的边缘。世界三个主要区域一一东半球、西半球和大洋洲的人们,已经准备着进入永久而持续的互动之中。材料评价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文艺复兴
C.新航路的开辟 D.殖民争霸
20.(2分)《全球通史》一书中写到:“法国革命比那些较早的变革引起更多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并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其“更广泛的影响”是指( )
A.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B.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C.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
D.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1.(2分)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句话,其中一句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体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是( )
A.投身欧洲革命斗争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创办报纸宣传革命 D.撰写《资本论》
22.(2分)19世纪60年代,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它们的共同影响是( )
A.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C.彻底废除了农奴制
D.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3.(2分)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然而,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
B.工业革命为人们提供了便利
C.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革命带来贫富分化加剧
24.(2分)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美国历来善于利用关税大棒向别国进行贸易施压,不断破坏国际贸易规则。早在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材料中《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出台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经济大危机爆发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美苏冷战的爆发
25.(2分)搜集“人工智能”“平等权利”“绿色低碳”等资料,有利于探究( )
A.经济全球化的可能性 B.妇女地位的变化原因
C.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D.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40分)
26.(14分)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2024年12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关春节起源的文献记载
伊耆氏(帝尧或者神农)始为蜡(年终祭祀)……伊耆氏蜡辞:土反(返回)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不要兴起)!草木归其泽! ——整理自西汉戴圣《礼记•郊特牲》 |
蜡祭(年终祭祀百神的仪式),合聚万物(汇集天地万物)而索享之(祈求神灵享用祭品并赐福)……万物有功加于人者,祭之以报。 ——整理自唐代杜佑《通典》 |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来历。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节日是农业经济的产物,还有些节日则具有信仰的色彩。中国的节日可上溯到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到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如除夕、元宵、端午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交流,节日文化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已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活动。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提取关于春节起源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传统节日到秦汉时期基本定型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请你为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提出一个建设性意见。
27.(12分)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历史脉络与城市空间的精神联结,是广州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标志性建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广州中山纪念堂坐落在越秀山南麓,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兴建。广州中山纪念堂由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落成于民国二十年(1931),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作为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广州中山纪念堂采取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采用西方钢结构技术融合宋代宫殿形制,以八角攒尖顶、蓝色琉璃瓦与红色柱廊展现民族精神,内部跨度72米的穹顶彰显现代工程智能,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精神美与技术美,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2001年,广州中山纪念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理自广州市档案馆档案文献
(1)孙中山先生在1895—1924年间多次以广州为革命策源地。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间两次与广州直接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说明其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推动作用。
(2)有学者认为“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风格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象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3)2025年3月,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第四届木棉文化节,通过非遗活化、科技赋能、原创音乐剧等形式,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城市文脉赓续结合,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本届木棉文化节拟定一个主题。
28.(14分)世界政治格局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编号 | 史事 |
① | 二战后,面对两大阵营的对抗及西方阵营的敌视封锁,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② | 20世纪五十年代,利比亚宣布独立,埃及爆发革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1953年,为处理与周边新兴国家的关系,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③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兴起,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数量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
④ | 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在这一背景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
⑤ |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为此,中国实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1992年,中国第一次派部队参加海外维和行动。截至2020年9月,中国军队先后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向刚果(金)、利比亚、黎巴嫩、苏丹等地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 |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等
(1)阅读材料,将相关史事填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对应阶段。(要求:只写编号,多选、错选不得分)
第一阶段:两极格局逐步形成 ;
第二阶段: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
第三阶段:两极格局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
(2)阅读材料,任选两则相互关联的史事(写编号),自拟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