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第一部分选择题(17小题,每题2分,共34分)
1.(2分)下列资料中最能支持“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这一结论的是( )
A.考古学家的推论
B.神话传说
C.人们口口相传
D.遗址中发掘出的石器和烧骨
2.(2分)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 )
A.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统治者较强的组织能力
D.便捷的商业贸易网
3.(2分)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原始农耕时代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农业生产格局,这一格局主要指( )
A.以水稻为主 B.以小麦为主
C.以粟为主 D.南稻北粟
4.(2分)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装饰品,如翠绿色的玉石和绿松石以及骨器和象牙制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
A.爱美意识形成 B.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5.(2分)七年级(2)班的同学正在进行项目式学习,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如表表格。该资料可佐证( )
文物图片 | ||||
文物介绍 | 甘肃甘谷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 |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花瓣纹陶钵 | 山东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 |
所在省份 | 甘肃省 | 陕西省 | 河南省 | 山东省 |
A.远古人类过着集体生活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中华文明发展多元一体
D.商品经济的出现
6.(2分)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 )
A.带领人们治理了黄河水患
B.建立炎黄联盟,打败蚩尤部落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7.(2分)《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重要标志是( )
A.氏族公社的公有制变为私有制
B.氏族公社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C.部落之间出现激烈的战争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8.(2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这一年属于( )
A.公元前11世纪 B.公元前9世纪
C.公元前10世纪 D.公元11世纪
9.(2分)出土于陕西岐山的大盂鼎,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对“盂”(人名)的册封,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功绩,希望其忠诚,并赐予器物和人口等信息。周康王此举旨在( )
A.世袭王位,天下为家 B.控制地方,巩固疆土
C.建立郡县,加强君权 D.设置行省,一统天下
10.(2分)某班学生以“王朝兴衰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夏桀以人为骑尽作乐”,“周武王善用人才创霸业”,“秦二世统治残暴虐黎民”等历史主题,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王朝兴衰的关键是( )
A.是否以民为本 B.是否崇尚节俭
C.制度是否完善 D.疆域是否辽阔
11.(2分)释读地图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由图中现象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 )
A.北方民族矛盾尖锐 B.列国纷争局面结束
C.国家统一趋势呈现 D.经济重心不断东移
12.(2分)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共王帮助齐国攻打鲁、卫,鲁国以匠人、女工、织工各百名手工业者送楚求和。这一记载可用于佐证( )
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B.鲁国手工业的发展
C.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D.百家争鸣影响深远
13.(2分)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例如,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孕育的积极因素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C.使王权得到加强 D.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14.(2分)如图中的器物为何尊,其内底部铸有122字铭文,铭文中的“宅兹中国”(大意为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该器物和铭文可以佐证(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地方诸侯势力崛起
C.中国的国家认同具有悠久历史
D.商周宗教色彩浓厚
15.(2分)“史论”是指在历史研究学习中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二十四节气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老子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
D.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16.(2分)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 周代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使用形声造字法
17.(2分)表格内容说明百家争鸣的影响是( )
百家争鸣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儒家 |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墨家 |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 |
法家 | 尚法,强调依法治国 | |
A.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B.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古今内容完全趋同
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题,共36分)
18.(18分)民以食为天,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
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原始农牧业发明以前,人类的采集、狩猎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攫取式的经济掠夺,采取的是一种“涸泽而渔”的方法。氏族聚落建立以后,人们逐渐从采猎进化到原始的农牧业。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的革命性转变,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图片孕育丰富的历史信息。
材料四:(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1)你知道材料一中的“神农”是指传说中的谁吗?根据材料一概括他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3)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图片所示实物出现于我国哪一历史时期反映出农业发展的哪一方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的修建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19.(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1)写出材料一①和②处的内容。
(2)写出材料二中“平权衡、正度量”“教民耕战”所指的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
(3)梳理材料一、材料二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为论点,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叙述完整。)
2025-2026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答案 | D | C | D | B | C | C | D | A | B | A | C |
题号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
答案 | B | A | C | D | B |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