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试题答案与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北方军事集团割据混战,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流徙,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都蒙受战乱之害,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的残破局面。三国孙吴境内有“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锦”。西晋时的“八王之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人们纷纷流徙江南。据史书记载,当时沿长江的建康、姑苏一带已是“阡陌如绣”。隋的暴政对北方社会生产的破坏无可置疑,而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的沟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两宋时期,少数民族的入侵使中原地区战火蔓延。据统计北宋熙宗十年,南方占全国商税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摘编自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要求:从时期、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章节:高考历史专题九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答案:
答案
解析:
本题要求就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展开论述。综合所学内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可从转移的时间、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汉魏之际,完成于两宋时期。中国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自古以来就在华北,文明的中心也在华北,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华北农业比江南农业优越。东汉末年以后,北方军阀连年混战,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社会动乱,大量人口死亡或者迁移,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受到战乱的严重破坏。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劳动人口,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也有利于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格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为东南地区形成一个新的经济重心的格局奠定了基础,元明清时期南方压倒北方继续发展,南方经济重心最终形成。

相关试题:

  • 材料一:

    以下是清代不同地区粮价图表,展示了18世纪至19世纪中国部分地区粮价的变化趋势。

    地区时间范围粮价范围(两/石)主要粮食品种重大事件影响数据来源
    直隶康熙中期(1700年)0.8-1.2小麦、高粱康熙治河工程稳定农业《清实录》《户部则例》
    江南乾隆后期(1785年)2.5-3.5稻米乾隆南巡、人口激增《江南通志》《朱批奏折》
    湖广嘉庆年间(1800年)1.0-1.8稻米、小麦白莲教起义导致运输中断《湖广总督奏折》
    四川道光初年(1820年)0.7-1.0稻米、玉米移民垦荒增加产量《四川通志》
    广东光绪年间(1880年)3.0-4.5稻米、进口洋米鸦片战争后通商、自然灾害频发《粤海关报告》《申报》

    材料二: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清代中后期,中国北方地区频繁遭受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和蝗灾等。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材料三:

    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指出,某些制度或技术一旦被采用,即使在更优的替代方案出现后,由于初始选择带来的优势或惯性,系统仍倾向于继续沿用该制度或技术。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路径依赖,即使在面临新的社会经济条件时,仍然难以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材料四:

    根据地理学研究,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气候变化导致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游牧民族的迁徙路线和生存方式。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自然灾害对清代粮食价格的影响,并探讨这种影响如何可能与王朝的兴衰相关联。(8分)

    提示:可以从粮价波动的时间节点、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以及粮价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运用材料三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解释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为何难以进行根本性变革。(8分)

    提示:可以从制度的历史沿革、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以及制度变革的成本和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

    3.结合材料四,论述气候变化对游牧民族迁徙路线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如何可能对中国古代的边疆安全构成挑战。(9分)

    提示:可以从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游牧民族的生存策略、以及边疆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4.综合上述材料,探讨跨学科知识(如地理学和经济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5分)

    提示:可以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力、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全面理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与解析

相关知识点: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