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雪趣:一场与雪花的欢乐邂逅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深冬的清晨,一场大雪悄然而至,为大地披上了洁白的盛装。当雪花纷纷扬扬飘落,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同学们与冰雪来了一场亲密的互动,共同谱写了一段冬日里的欢乐篇章。作文正文:
深冬的一天早上,天上下起了茫茫大雪。从天而降的大雪铺盖了整个地面,连同那顶、树上都铺满了雪花,窗户上都有浓浓淡淡的霜。
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纷纷跑出屋外了起来。有的打雪仗,他们把雪扔到同学身上,就这样你来我往地打着,有的在堆雪娃娃,他们先堆好一个大雪团,再在大雪团上堆一个小雪团,然后用两个小石子当眼睛,用胡萝卜当鼻子,画一个大嘴巴,还给雪娃娃戴上帽子,围上通红的围巾,漂亮极了。
雪姑娘来了,它在空中飘到这儿,又飞到那儿。雪姑娘引来了风公公,风公公吹起阵阵大风,不一会儿,地上的`雪都结成冰了。小朋友们又兴高采烈地溜起冰来,只见他摔过来,你摔过去,虽然个个摔得龇牙咧嘴,可是没有一个退缩的,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摔。时间过得真快,小朋友们还没摔够,放晚学的铃声就响起来了。
第二天清晨,雪儿开始慢慢的溶化起来,我想,太阳公公抓住了雪姑娘,雪姑娘使出了全身的力气,终于逃脱掉了。雪姑娘不想被太阳公公抓去,便眼含热泪,把冰要溶化成水,就消失了。
详细点评 :
· 优点:
· 主题明确:文章围绕深冬下雪后同学们的活动展开,清晰展现了雪天带来的欢乐,主题集中,让读者能迅速抓住核心内容。
· 场景生动:对同学们玩雪的场景描写较为生动,例如在描写堆雪人时,“先堆好一个大雪团,再在大雪团上堆一个小雪团,然后用两个小石子当眼睛,用胡萝卜当鼻子,画一个大嘴巴,还给雪娃娃戴上帽子,围上通红的围巾”,详细描述了堆雪人的步骤,使画面感跃然纸上 。
· 童趣盎然:通过描写同学们打雪仗、堆雪人、溜冰等活动,充分展现出孩子们在雪天玩耍时的天真烂漫和欢乐氛围,容易引发读者对童年美好回忆的共鸣。
· 不足:
· 错别字与语病:“连同那顶、树上都铺满了雪花” 表述不明,推测 “那顶” 应为 “屋顶”;“同学们纷纷跑出屋外了起来” 语句不通顺,可改为 “同学们纷纷跑出屋外玩耍起来”;“地上的雪都结成冰了”中“” 属于多余符号;“雪儿开始慢慢的溶化起来” 中 “的” 应改为 “地”,“溶化” 应改为 “融化” 。
· 语句不通顺:“只见他摔过来,你摔过去” 人称混乱,可统一为 “只见他们摔过来,摔过去”;“虽然个个摔得龇牙咧嘴,可是没有一个退缩的,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摔” 表述重复啰嗦,可精简为 “虽然个个摔得龇牙咧嘴,但没有一个退缩,摔倒了就立刻爬起来继续” 。
· 描写简略:文章整体描写较为简略,对雪景的描绘不够细致,仅用 “天上下起了茫茫大雪。从天而降的大雪铺盖了整个地面” 一笔带过,未能展现出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壮观景象;对同学们溜冰的场景描写也较为笼统,没有突出溜冰的具体动作和欢乐氛围。
· 想象表述欠妥:最后一段关于雪融化的想象 “太阳公公抓住了雪姑娘…… 把冰要溶化成水”,表述较为幼稚且逻辑不够清晰,削弱了文章的表现力。
· 缺乏过渡:段落之间缺乏自然过渡,从打雪仗、堆雪人直接跳到溜冰,以及从溜冰直接过渡到雪融化,都显得比较突兀,影响文章的连贯性。
具体建议
1. 检查纠错:养成写完文章后逐句检查的习惯,重点关注字词使用和语句通顺性,避免错别字和语病。可以借助字典、语法书籍辅助检查,也可大声朗读文章,通过语感发现不通顺之处。
2. 细化描写:增加对雪景和活动场景的细节刻画。描写雪景时,可以写 “大片大片的雪花如同鹅毛般纷纷扬扬地飘落,不一会儿,屋顶戴上了厚厚的白帽子,树木披上了蓬松的银披风,整个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王国”;描写溜冰场景时,可以写 “小朋友们脚踩冰面,时而小心翼翼地缓缓滑行,时而大胆地加速旋转,摔倒时发出的惊呼声与爬起来后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在雪地上空回荡” 。
3. 优化想象内容:对雪融化的想象部分,可以采用更优美、富有诗意的表述。比如 “第二天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向大地,与雪姑娘玩起了捉迷藏。雪姑娘害羞地化作一滴滴晶莹的水珠,顺着屋檐、树梢缓缓滑落,在地面汇成小溪,唱着欢快的歌,悄悄奔赴下一场旅程” 。
4. 添加过渡语句:在段落之间添加过渡句,增强文章连贯性。例如从堆雪人过渡到溜冰时,可以写 “当大家还沉浸在堆雪人的乐趣中时,风公公送来的惊喜让整个地面都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于是,新的欢乐游戏 —— 溜冰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