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十万个为什么〉:开启科学认知新大门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四天时间,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场充满惊喜的科学求知之旅。作者从中探寻到众多生活现象背后的原理,那些曾经的疑惑,在这里都找到了答案,让人不禁感叹知识的魅力。作文正文:
我用了四天的时间,把《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读完了。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许许多多的为什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比如:因为地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生命能够在这里繁衍生存,所以只有地球有生命。
因为引力和物质是并存的,有物质就有引力,所以地球上有引力。
因为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再加上外界的条件,所以铁容易生锈。
因为在高山上,水在不到100°C的情况下酒开始沸腾,所以高山上饭煮不熟。
因为自然界中氧气的消耗与补偿始终是动态平衡的,所以氧气不会用完。
因为女性的生理和生活习惯与男性不同,所以女性的寿命比男性长……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详细点评 :
优点 主题明确:文章开篇点明用四天读完《十万个为什么》,随后围绕书中对各种现象的科学解释展开,结尾总结书籍内容丰富,全文紧扣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及收获知识这一主题,中心突出。 举例典型:文中列举了多个从书中获取的知识,如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上有引力的原因等,这些例子涵盖天文、物理、化学、生活常识等多个领域,具有代表性,能直观展现书籍知识的广泛性与科学性。 结构清晰:整体采用 “总 — 分 — 总” 的结构,先总述读完书籍,接着分述具体知识,最后总结书籍特点,层次分明,符合一般阅读感悟类文章的写作逻辑,便于读者理解。 不足 语言平淡:全文语言较为直白、单调,多为陈述性语句,缺乏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例如在阐述各种知识时,只是简单罗列原因和结果,如 “因为地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生命能够在这里繁衍生存,所以只有地球有生命”,读起来枯燥乏味,难以引起读者兴趣。 分析简略:对每个知识点只是简单提及,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或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无法让读者更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说到 “铁容易生锈” 时,可适当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生锈现象及防锈措施,使内容更丰富。 缺乏个人感悟:文章主要侧重于知识的罗列,对于阅读过程中的个人情感体验、思考感悟等表达较少,难以体现阅读这本书对作者个人的独特意义,使文章缺乏深度和感染力。 建议 丰富语言表达: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如描述地球生命存在原因时,可写成 “地球像一位温柔且慷慨的母亲,用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源和恰到好处的大气环境,为生命搭建起独一无二的温馨家园,所以只有地球能让生命在这里生生不息” 。也可使用一些成语、俗语,提升文章文采。 深入知识分析:针对每个知识点,尝试结合生活实际、个人经历或有趣的故事进行拓展。例如在解释 “高山上饭煮不熟” 时,可以讲述自己或他人在高山旅行时做饭的有趣经历,说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读者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强化个人感悟:在文章中穿插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比如在列举完知识后,可写 “当我在书中找到这些问题答案时,内心充满了惊喜与震撼,原来我们身边看似平常的现象,都蕴含着如此奇妙的科学道理,这也让我更加渴望探索这个世界” ,增强文章的情感共鸣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