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西忻州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中华远古先民积累的农耕智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下面是一套出土于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其用途从耕地到收割再到脱壳,可以印证(  

A. 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 B. 原始农业生产呈现出较完整的流程

C. 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D. 黄河流域水利灌溉系统相对发达

2.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反映了秦朝实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3. 青瓷莲花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南北朝时少见大型青瓷器。下面的文字介绍能用于研究它的(  

北朝青瓷莲花尊

青花莲花草是瓷器制作技术成熟发展的产物。青花的“青”来源于内部胎体和外部釉料中的铁元素,2%左右的合适含量和烧制过程中对瓷窑内部火焰温度、通风量的控制,瓷器才能在土与火的“交融”中烧制出独有的青色。

A. 科学价值 B. 实用价值 C. 史学价值 D. 艺术价值

4.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颁布了《元丰广州市舶条法》。法律规定,纲首,也就是船长,必须书写报关单,作为税收和管理的依据。报关单称为“公凭”,记录船货、贸易情况、船上人员的身份和职位等信息。这说明南宋(  

A. 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B. 管理海外贸易制度规范

C. 交易货物种类多样 D. 对外贸易交往范围的扩大

5. 山西历史悠久,其厚重的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金色名片。下列反映晋商文化独特魅力的“旅游名片”是(  

   

A. B. 

C. D.

6. 1912年6月27日《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和发型时写道:“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一起。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旁边的,梳在后头的,有知百个式样。”这一现象表明(  

A. 洋务运动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戊戌变法期间允许兴办新式学堂

C. 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改变 D.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

7. 下面是党的某次重要会议后,陈云同志留下的珍贵手稿。它记录了会议的酝酿过程、主要内容,尤其是中央的组织变动。此次会议的目的是“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这份手稿可用于研究(  

           陈云同志手稿

A. 八七会议 B. 古田会议 C. 遵义会议 D. 瓦窑堡会议

8. 小夏同学绘制了如下单元知识结构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单元主题是(  

A. 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B. 近代化的探索

C.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 人民解放战争

9. 下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 D. 国防力量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

10. 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春联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也寄托着人们对来年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是1985年山西某国企张贴的两副春联,这反映了(  

放权让利激活力  自负盈亏增效益   横批:大展宏图

机制创新谋发展  员工激励促腾飞   横批:焕发生机

 

A. 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健全 B. 经济特区引进外资的成效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11. 某法典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地位。在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方面,该法典也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这部法典是(  

A. 《汉谟拉比法典》 B. 《拿破仑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大多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人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这意在强调(  

A. 禁欲主义的理念 B. 人文主义的内涵 C. 理性主义的主张 D. 资本主义的发展

九年级(1)班同学以“人口迁移·经济发展”为主题制作了如下知识图谱,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示

方向

北方→南方

非洲→美洲

原因

①_________;南方社会安定

美洲劳动力缺乏;②_________

共同影响

给迁入地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13. 上表中关于人口迁移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A. ①北方天气变冷 ②美洲大陆吸引移民

B①政府鼓励南迁 ②非洲国家贫困落后

C. ①安史之乱导致北方社会动荡 ②奴隶贸易有利可图

D. ①北方游牧民族向往农耕生活 ②欧亚贸易商路受阻

14. 对“三角贸易”中“罪恶”实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导致全球范围疾病流行 B. 阻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业化

C. 促使全球贸易中心转移 D. 揭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

15. 随着冷战结束,许多国家在竞争与共生中相继成立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论坛(如下图)。这说明各国注重(  

A. 独立发展,参与竞争 B. 团结合作,发展经济

C. 文化交流,相互借鉴 D. 保护环境,绿色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 中国文化·民族之魂九年级(3)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寻红色文化基因

【项目目标】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史料,挖掘中国文化内涵,以文化人,以史育人。

【项目任务】聚焦主题,制作项目学习任务单,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

时间:2025.06                                                     制作团队:博学小组

项目学习任务单

主题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找到了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论·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一卷 《乃粒》

第二卷 《乃服》

……

第八卷 《冶铸》

第九卷 《舟车》

——《天工开物》部分目录

我学到了

思想主张:

写作目的:

人物精神:

著作内容:

问题1:请你根据材料,按要求填写上面空白处的内容。

主题二 探寻红色文化基因

我找到了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1920.8)

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1920.11)

聂耳手稿《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

毛泽东为《解放》周刊题词(1938年)

我悟到了

问题2:上述两部文献的内容之间有何联系?

问题3:上述两则史料有何历史价值?

【成果分享】完成学习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班级文化墙,参与校园文化节的成果展示。

 

17. 饮食发展·时代之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在饮食业上出现了新变化。饮食业在适宜的地点呈较自由的分布;饮食店铺的营业时间也开始趋向自由,如酒肆开放的时间不受限制,可以说通宵达旦。以都城长安而言,既有高档次的酒楼茶馆,又有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既有熟食出售,也有半成品制作。同时,“胡食”之风席卷长安,唐代的食品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与之友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亲”的盛况。

——摘编自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饮食业的特点,并简述这些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两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和面机、压面机相继出现。促进制面业机械化的是西西里王国的国王费迪南多二世,他委托工程师研发制面机。在此后的技术革新中,制面机得到进一步改良,终于普及开来,大大降低了意大利面的生产成本。随着机械化带来的高效量产,下层贫民也终于吃上了意大利面,意大利面成为劳动者的食物。

——摘编自[日]池上俊一、马庆春译《意大利面制作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意大利面成为劳动者的食物”的原因。

材料三 为了实现现代化,明治政府必须改革。对于所有德川时代流传下来的悠久传统习俗,明治政府都认为有必要进行改革。日本的政治家已经注意到,对于构建日本国际身份而言,“适应西式餐饮已经成为改革的一条必经之路”。明治政府聘请了许多国外人才,包括工程师、科学家和老师,引进西方先进知识和文化习俗,是日本“文明开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摘编自[英]顾若鹏著,夏小倩译《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适应西式餐饮”相关改革的目的,并分析改革产生的影响。

18. 国际关系·世界之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贸易战,比如1888年到1889年的意大利和法国贸易战、1879年到1894年间俄国和德国的贸易战以及1914年的英德贸易战。列强围绕外国市场的份额和关税问题“大打出手”。

——摘自赵涛、刘辉《世界贸易战简史》

材料二 马歇尔计划提出后,得到西欧各国特别是英法两国的响应。1947年6月,英法决定联合邀请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参加在巴黎召开的欧洲国家准备接受马歇尔计划的预备会议……6月27日,苏联代表说,这一计划将导致“由某些国家实行干涉另一些国家内部事务。”7月2日,苏联退出巴黎会议。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材料三 二战爆发后,中美两国正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美国对中国抗战提供援助支持……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这段时期的中美关系以非常激烈的方式开局,双方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美两国彼此敌对。20世纪70年代初两国关系开始解冻,直至1979年两国建交,对抗关系才宣告结束。

——摘编自王鸿刚《大国博弈2050》

(1)根据材料一,简述欧洲各国矛盾冲突的表现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法、苏联对马歇尔计划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具体事例说明中美两国关系演变的历程。

(4)综上所述,你认为在构建稳定的国际关系中中国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19. 中国经验·守正创新 历史如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只有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传承·思想智慧】

(1)阅读下面材料,简述我国政府是怎样运用先贤的思想智慧应对国际问题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2015年,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继承·多元一体】

(2)从下面两组图片中任选一组,结合具体举措,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一组

二组

图一 元朝宣政院印

图二1965年庆祝西藏自治区

图三 清朝新疆伊犁将军旧址

图四 1955年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秉承·奋斗经验】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大事记(部分)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南昌起义

1927年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7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5年 中共七大召开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召开

1997年 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

2017年 中共十九大召开

2021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请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大事记中选择三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文科综合(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B

【13~14题答案】

【答案】13. C   14. D

【15题答案】

【答案】B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题答案】

【答案】(1):思想主张:赏罚分明;公正执法;以法治国等。

写作目的: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总结前人经验,提供治病良方等。

人物精神: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等。

著作内容: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内容包括种植、纺织、冶铸、舟车制造等。

(2)联系:《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了《劳动界》等刊物,在工人阶级中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

(3)价值:这些史料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实证;承载着伟大的抗战精神;在当时激励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击外来侵略的斗志;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等。

 

【17题答案】

【答案】(1)特点:唐代饮食业的地点呈较自由的分布;营业时间不受限制;种类多样,适应不同阶层需求;胡食之风盛行;辐射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等。

原因:大唐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交通;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等。   

(2)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和面机、压面机;政府对技术革新的支持,推动了制面机的研发,促进了制面业的机械化;制面机的改良,降低了意大利面的生产成本,推动了意大利面的普及等。   

(3)目的:为了实现现代化;改变传统习俗;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等。

影响:明治维新适应西式餐饮的改革,加快了日本移风易俗的进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推动了日本的文明开化和教育的近代化;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这些举措,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等。

【18题答案】

【答案】(1)表现:国际贸易的争端;国际市场份额和关税问题的争夺;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等。

影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它们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不同:英法对马歇尔计划持支持态度的原因:二战后,英法两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需要美国的援助,同时,为了对抗苏联,壮大资本主义阵营,英法接受了美国援助西欧经济复苏的马歇尔计划;苏联对马歇尔计划持拒绝态度的原因:苏联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控制西欧,壮大资本主义阵营,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需求,拒绝马歇尔计划。   

(3)二战期间:1942年,26国华盛顿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抗击法西斯等;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如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朝鲜战争中双方兵戎相见等,中美两国彼此敌对;20世纪70年代: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等。   

(4)责任:大国要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协调国际关系;化解国际纠纷和争端;促进各国团结合作和经济发展等,为构建和谐、美好、和平的世界做贡献。

【19题答案】

【答案】(1)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儒家的“和而不同”,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理念,化解了矛盾和分歧,加强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获得了与会代表一致赞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全球性问题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中国智慧,是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挑战提出的中国方案,为推动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2)示例:一组:元朝建立后,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生活,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等各项权利,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治理边疆地区的举措上因地制宜,一脉相承,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二组: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府,统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实行屯田戍边、移民实边等政策,巩固了对新疆的有效管辖,奠定现代中国西北疆域版图。这一制度延续了汉唐以来的都护府体制,如西汉西域都护府、唐朝安西都护府,体现治理模式的传承。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既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又坚持国家统一领导,延续了“多元一体”的传统。发展经济与民生:如援疆政策、脱贫攻坚等,继承并发展了清朝“屯田实边”的思路,通过现代化手段促进边疆稳定繁荣。因此新疆从军府制到自治区制度,均坚持中央管辖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尊重民族文化差异,体现了"多元一体"格局的持续性发展。   

(3)示例:观点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论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主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历史事件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观点2: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探索出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论述:1927年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城市转向农村的革命道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证明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小康梦想。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根据国情变化调整战略,探索出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观点3: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等等。

论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通过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后续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一举措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建设等政策,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庄严承诺的兑现。经过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从建国立制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接续奋斗,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历程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强大的领导能力。

更多初中历史试卷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