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永州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该词句描述历史阶段属于(   

A. 石器时代 B. 青铜时代 C. 铁器时代 D. 蒸汽时代

2. 小郑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设计了一张资料卡(见下图)。据此推测,他学习是(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戊戌变法 D. 王安石变法

3.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政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奖励从事农业生产;鼓励生育,对增添丁口者给以免服徭役二年的优待。以上政令内容体现出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A以法治国 B. 休养生息 C. 垦边屯田 D. 闭关锁国

4. 据史书记载,撰写《齐民要术》的贾思勰亲自养过200只羊,因饲养不当,死去大半,后向羊倌请教,才学会养羊的方法。这反映了贾思勰重视(   

A. 环境保护 B. 理论创新 C. 文化传承 D. 劳动实践

5. 为彻底解决藩镇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太宗进一步废除节度使所统辖支郡,并扩大转运使的职权,施行路、州、县三级建制。这有利于(   

A. 削弱皇帝权力 B. 杜绝官员贪腐 C. 强化中央集权 D. 增强地方实力

6.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看法或认识。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 隋朝开创科举制 B.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C. 郑和七次下西洋 D. 京剧是清朝最有影响的戏剧之一

7. 1860年,曾国藩提出:“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主张(   

A.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C. 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D. 开办近代民用工业

8. 召开于1935年的某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该会议的召开地是(   

A. 上海 B. 古田 C. 遵义 D. 延安

9. 20世纪50年代初,鞍山钢铁厂的工人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少流血,多杀敌。”这反映出(   

A. 抗美援朝激发了民众爱国热情 B. “一五”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 中国军队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 D. “三大改造”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10. 下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粮食产量(亿斤)

棉花产量(万担)

1978

1397

6095

4334

1983

3121

7745

9274

 

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 同学们在参观某展览时看到了如下一组图片。该展览主题最有可能是我国的(   

A. 国防建设 B. 农业进步 C. 医学突破 D. 科技成就

12.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历史上确实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地步,但广大奴隶群众不仅毫无权利可言,而且被明目张胆地列为专政对象。雅典一切法制、政策都必须服务于剥削与统治奴隶的最高原则。”该材料意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 是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手段 B. 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C. 是奴隶反抗奴隶主斗争的结果 D. 成为了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13. 若要介绍下图所示封建时代国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可以入选的是(   

A《荷马史诗》 B. 《哈姆雷特》 C. 《天方夜谭》 D. 《物种起源》

14. 在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多年间,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95%,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亚历山大东征 B. 欧洲早期殖民掠夺

C. 美国南北战争 D.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5. 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适合下列时间轴的主题是(   

A.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16. 2023年度全球互联网连接情况报告显示,欧洲、独联体和美洲有约90%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而非洲只有37%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政治制度的差异 B. 文明交流不充分

C. 文化传统的不同 D. 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党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在制度、思想、文化、对外交流等领域不断改革,其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为后世取法借鉴,经过4个世纪的创新沉淀,新的“中国人”共同身份认同逐渐产生,“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成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正式奠基。

——摘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秦汉时期有助于中华文明“统一性”奠基的具体举措。

材料二

注:上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纸质残卷。其内容为《论语》和其他诗句等。据考证为唐代西州高昌县12岁学生卜天寿所书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纸质残卷”可用于研究的历史问题。

示例:可用于研究唐代的造纸技术

材料三 清朝时期,数以万开的汉人至云南、贵州经商、开矿,促进了当地的商业发展和市镇兴起……康熙年同。上百万人迁徙到云南、贵州等省,冒着瘴疠之气,开发出肥沃的谷地……乾隆时期,缅甸不断侵扰西南土司地区。清朝采取战和并用的策略,促成中缅和好,巩固了边境。

——摘编自潘岳等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8. 在近代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斗争中,湖南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斗争活动简表

时间

斗争活动

参与群体

结果

鸦片战争期间

湖南营兵数千人开赴广州,在乌涌等地抗击英军

营兵

失利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湘军在辽东半岛的牛庄、营口、田庄合等地抗击日军

湘军

溃不成军

五四运动期间

长沙爆发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方式的反帝爱国斗争,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积极参与组织相关活动

青年学

生、工人、

部分民众

取得当时条件下能取得的最大胜利

抗日战争期间

中共湖南地方各级组织和党员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进湖南地区的国共合作和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全民族抗战期间,湖南承担了全国22次正面作战中的6次,平均每年供给壮丁26万多人、军粮1000万担、军布300万匹等

全省各族人民、各抗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

完全胜利

——根据刘泱泱、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现代卷)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所采取的斗争方式。

(2)根据材料,概括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参与群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客观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从失利到完全胜利的历史经验。

19. 新旧职业交替见证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某历史社团就此开展“历史与职业生涯规划”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职”起有因】

同学们查阅闵成聿东等学者的相关论述,整理了以下信息: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人们被分成不同种类的劳动者,从事着不同行业,或畜牧业,或农业,或手工业,或商业……,各种职业应运而生。新职业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速了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1)根据上述信息,指出社会生产力与新职业产生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职”抒己见】

同学们根据《剑桥欧洲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了以下图表:

(2)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1852—1910年间三大产业劳动力分布占比发生变化时代背景。列举一个可能产生于该时期的新职业并说明理由。

活动三【“职”引未来】

同学们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以下讨论:

(3)根据活动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考虑的因素。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是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的历史;是世界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是国际秩序由两极或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的历史……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总结了20世纪历史发展的三个方面,请任选一个方面作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本试题卷共6页。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本试题卷上,并认真校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相关信息;

2.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方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不留痕迹;

3.非选择题部分请按题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否则作答无效;

4.在草稿纸、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5.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6.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举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示例:可用于研究唐代的文化教育。   

(3)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经济交流与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加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边疆地区,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18题答案】

【答案】(1)

斗争方式:军事抵抗(如抗击英军、日军)、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物资支援等   

(2)

趋势:从单一军事力量(营兵、湘军)扩展到全民族各阶层共同参与。

客观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促使社会各阶层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全民团结抗战   

(3)

历史经验:全民族团结抗战(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19题答案】

【答案】(1)关系:相互促进。   

(2)背景: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加速;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职业:汽车装配工;

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需要工人进行汽车零部件组装、整车生产。   

(3)因素:职业生涯规划需综合考量时代趋势、家国责任、专业能力、动态变化。

【20题答案】

【答案】

观点:20世纪国际秩序由两极或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

阐述: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如北约与华约对峙;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多极化趋势初现;90年代苏联解体后,欧盟、中国等力量增强,推动多极化发展。

更多初中历史试卷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