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地月拉格朗日L2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L2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
“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年5月21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功实现了沿Halo轨道的飞行。在完成在轨精度和指向测试后,“鹊桥”具备了实现地面测控站和月背数据中继的能力。这座通信桥梁的架通,使我国航天器的月背软着陆最终从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
(取材于李潇帆、武勇江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在艾特肯盆地着陆的探测器。
B.月背更接近月球的最原始面貌,因此更有利于天文观测。
C.嫦娥四号造访月背前,人类对月背的地形地貌一无所知。
D.“地月拉格朗日L2点”处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固定位置。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鹊桥”中继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接地球测控站和月背航天器的通信基站。
B.人类首颗不在地球轨道上的专用中继卫星。
C.发射后静止在地月系统中的一个平动点上。
D.经过调控和测试后具备了数据中继的能力。
材料二
“嫦娥”一词,凝聚了中国人对探月的向往之情。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2013年12月2日,搭载玉兔号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成功发射,随后玉兔号如期着陆,这是我国探测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为中国航天开创了月面就位探测和机器人巡视探测的新模式。玉兔号月球车着陆一个多月后,因为和月球表面的石块发生磕绊,失去了行走能力。为此,科研人员对玉兔二号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让它实现玉兔号没来得及完成的梦想。
月球距离地球最远达40多万公里。在地球上隔空操作距离这么遥远的月球车,可不像在地面上开车那么容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驾驶员”要让这只“兔子”动起来或停下来,需要有效利用月背遥操作技术,该技术包括感知、规划、执行、休眠、唤醒五个部分。
感知,就是使用玉兔二号的导航相机,对月球进行拍照成像。根据导航相机拍到的照片,地面的“驾驶员”还原出月球表面的数字影像图,从而判断月面地形的具体情况,包括撞击坑的宽窄、深浅,石块的大小、距离等信息。规划,是指在了解玉兔二号所处的周围环境之后,地面的控制人员依据月球背面数字影像图和科学家团队确定的探测目标点,按照月球车的越障和爬坡能力,规划出一条玉兔二号能够安全行驶的路径,并设定从起点到终点的各个导航点。执行,指的是遥操作团队将规划结果转换成控制指令,通过地面测控站发送到“鹊桥”中继星,中继星再将指令转发给月球背面的玉兔二号,后者接到指令后,就会按指令完成移动工作。
休眠和唤醒与月球的环境有关。月球的一天为27个地球日左右,其中一半为白天,即月昼;另一半为黑天,即月夜。在月夜期间,月面温度将降至﹣190℃左右。在过低温度下工作,月球车及其搭载的科学设备会受到损害。为确保安全,在月夜到来之前,需让月球车车体收拢桅杆和一侧的太阳帆板,使用同位素温差电池对设备进行保温,进入休眠状态。当太阳升起、月昼到来时,随着太阳帆板受到阳光照射,发电功率达到一定值后,月球车将向中继星发出信号。地面工作人员收到信号后给它发送唤醒指令,玉兔二号就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取材于邱晨辉、宋星光等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月背遥操作技术五个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知:玉兔二号利用导航相机拍摄成像后,地面控制人员据此判断其周围地形。
B.规划:地面控制人员根据月背地形等制定玉兔二号到达探测目标点的安全路线。
C.执行:玉兔二号通过中继星接收到地面的导航指令后,完全依照指令进行移动。
D.休眠、唤醒:受月球环境影响,玉兔二号需在每个地球日休息半日、工作半日。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兔号的远程遥操作没有借助“鹊桥”中继星。
B.太阳升起时休眠的玉兔二号立即开始探测工作。
C.为保护科学设备,玉兔号和玉兔二号都需要在月夜休眠。
D.与玉兔号不同,玉兔二号不会受到来自地球的辐射干扰。
(5)嫦娥四号发射前我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就中,有两项对玉兔二号的成功产生了直接影响。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写出这两项成就取得的时间、内容及其对玉兔二号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
2.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照见李庄
沈念
到达李庄的当夜,睡着了,又在大自然的声音中突然醒来。房子临江,是三层小楼建成的民宿。水流搬动着李庄的夜晚。水流制造的声音里,屏杂着虫鸣、鸟语、风声,间或蹦出几声青石板街面上的沓沓脚步和夜归人的嘤嘤私语,像是一支没了指挥的乐队,由着性情奏着李庄的小夜曲。
朦胧中有光。漫天飞卷的光芒,时隐时现,为声音叩打着节拍。这些声音并没有让李庄变得喧闹,这些光也没有让李庄变得炫目,它们都是李庄寂静深沉的组成部分。
光是哪里来的?江面上有航标灯,曳曳微微地闪烁着,拖出一道道长影。水流到光的身旁,明显有了旋涡,有了湍流,像沙地上一个淘气的孩子画着一个个越来越小的圆环。江对岸有丛林掩映的房屋,屋里亮着一浮一沉的白光。偶有路过的货轮,船头有盏摇摆的灯,尾部发出低低的轰鸣,突突突地往斜里开去。这条行驶的斜线,也被那幢三层高的八角楼阁檐边的彩光照亮。
来李庄的人,无一例外,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座全木结构的八角楼阁,牌匾上“奎星阁”三个大字浮凸夺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奎星阁,立在小镇景区的东北顶角处。因为高,它就成了我们判断方向与位置的标志建筑。可以升降的地面路障,也从它身旁将李庄划成了两个世界——过去与现在,俗世与理想。盘楼而上,江面、小镇尽览眼底。江流蹉跎,人流熙攘,我们站在窗边用目光测量江面的宽度。
李庄有太多的细节,注定要成为时间的陈酿。走在这里,你的眼睛与耳朵必然要与之相遇,避不开那段高光时期。抗战时期,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辗转迁徙的十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选择了李庄,在李庄享受了一段寂静的时光。东岳庙是同济大学工学院,张家祠是中央博物院,祖师殿是同济大学医学院……我在这些庙宇、祠堂改建的旧址内,数念着那些名字:李济、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在李庄,只是生命中短暂的停留,他们的名字却永久地烙刻在这片土地之上。要知道,当年来一趟李庄不容易,重庆坐船,“上水三天,下水两天”,走陆路坐敞篷车,从昆明过来要费时两个星期,然而来李庄求学、研究的文人学者、师生曾多达一万人。那么多人不顾辛劳辗转,怕也是有道光在前方引领吧。
坐落在李庄的这些旧址也都是发光体。有威严耸立的高墙,有不起眼的窄门小院,细察之下,都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川南的民居、庙宇、殿堂,石刻木雕活灵活现,有画龙点睛之美。同行者兴致勃勃地领着我们去看张家祠厅房的窗门。五十扇窗门,上面有一百只楠木精雕而成的仙鹤,这些窗门仿佛是一面面镜子,照见从江上飞过的白鹤。一群老太太在进门的耳房里正经八百地练声,唱着过去年代的歌曲。
穿街过巷,墙瓦斑驳,光影流动,有种错觉,擦肩而过的正是旧日时光里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学者。一转身,他们就钻进某个宅院的屋里,埋头做着研究,间或抬头看天色暗下来,也看月光的清辉洒满院落枝头。六年的光阴,在被称为抗战文化中心的李庄,他们互相涵养,也互相成全。这一群人,是循光而至的人,也是散发光芒的人。我忽然间明白,时间在他们身上刻下李庄的记忆,李庄也从他们身上拾起焰火形状的光芒。
李庄让人产生好感的地方,既是这段珍贵的历史,也是在街巷随处遇见的日常生活。临街店面都是手艺人开的,经营着“三白二黄一花”的本地特色,极少见舶来的大路货。卖白肉的师傅刀工极好,大片肉切得仅一二毫米的厚度,吃法讲究,筷子一圈圈缠绕蘸上酱料,肥而不腻。白糕甜香糯软入口即化,黄粑色泽金黄齿间生香,就地取材的黄辣丁入汤味道鲜美,花生用中药香料浸泡之后口感香脆……特色之所在,都是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从不偷工减料。街头巷尾的李庄人,来自异乡的学者名人,在各自的创造中也享用着生活的日常。人的膳食起居混淆了人的差异,生活给了不同的人同样的光芒。
定定地看着江,不时有光浮上水面。那些时光里的人们走了,又没有走。他们和李庄各自持守着大地的秩序,隔空对话。作家阿来说,那个特殊的时代,李庄保留了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沉积多年,今天到了唤醒李庄,唤醒李庄故事和文化精神的最好时代。
虽是两日,却喜欢上了李庄的真实。李庄一千多年的历史,也许不曾变,像忘记生长的树,带着最真实的尘埃和亮光。我愿意一个人坐在江边,不动声色地看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那些从大自然和记忆中的觅获,如一滴草尖上的朝露,照见山水,照见天空,让人瞬间丰富、阔大——因为有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李庄的夜晚,有水流声、虫鸣等,有航标灯、房屋灯光等,营造出寂静深沉的氛围。
B.文中描述了张家祠厅房窗门上有一百只楠木精雕而成的仙鹤,既展现了李庄建筑精美的细节,也暗示了李庄深厚的文化底蕴。
C.作者写李庄手艺人经营本地特色,强调其制作工序的繁复且从不偷工减料,目的在于突出李庄特色美食的独特魅力。
D.文章以“李庄的光”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将景、事、情、理相融于一体,语言富有意蕴,感受深刻而独特。
(2)关于文中抗战时期众多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迁至李庄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内容体现了李庄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它成为众多文人、学者继续求学、研究的一方净土。
B.文中列举东岳庙、张家祠等作为学府和研究机构的旧址,使这段历史更加真实可感,增强了李庄的文化韵味。
C.作者通过描写当年人们来李庄路途的艰辛,与来李庄的人数众多形成反差,突出了李庄对文人、学者的吸引力。
D.这些学府和研究机构在李庄的六年,只是李庄漫长历史中的短暂一瞬,对李庄文化的影响 相对有限。
(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4)文中多次提到了李庄的“光”,请结合文本试分析其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联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围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背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
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遂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
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圆,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
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国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金、乃悉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坚A守B旷C日D或E可F使G绍H自I退J若K舍L之M而N出O后P无Q镇R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
B.楼橹,古代供守兵瞭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
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
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修建土丘、楼宇,以守代攻。
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怠战。
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
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
②吾闻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①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②,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注】①上人:旧时对僧人的尊称。②童子偈:佛经中常称菩萨为童子。偈:指佛经中的唱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优雅清寒的早春景象,“梅初暖”和“柳尚青”均是早春迹象。
B.首联的景物描写体现佛守的清静环境,为与诗人参偈听经的感受做铺垫。
C.颔联照应了诗歌标题,点明了游寺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虔敬之心。
D.颈联写诗人听经后的感受,“知无我”“厌有形”表现出诗人对自身渺小的迷茫。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归去来兮辞》中描写陶渊明端起酒杯自斟自酌的句子是“ ”;而《拟行路难》中鲍照也用饮酒的方式来消解忧愁的句子是“ ”。
(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两句是“ , 。”
(3)“瑟”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代表着高雅的审美与节操,象征着知音与年华,是中国古诗词常用的意象,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三星堆祭祀区重启发掘。这一次,文物保护预案充分完善,高科技助力下多兵种集体作战,基于学术研究的一场考古发掘,正在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
过去的田野考古工作,更多的是在露天条件下开展,而此次考古发掘不仅搭建了现代化的考古发掘大棚,还专门建造了恒温的玻璃方舱。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内,通过电子显微镜、三维激光扫描和三维摄影建模等,就可以不间断地发掘、发现、记录那些细小的遗存现象。
以往在保护出土青铜器时,通常是在青铜器外面包上薄膜、软布,再用石膏进行固定。而此次发掘中,则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非常逼真的青铜器模型,接着在模型上涂上半凝固的硅胶材料,形成硅胶保护套。然后,工作人员为沉睡着的青铜器穿上这层贴身“防护服”,外面再用石膏固定,以有效避免对青铜器可能带来的损伤。
(1)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D.它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摇头摆尾,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
(2)下列复句中句子结构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而此次考古发掘不仅搭建起现代化的考古发掘大棚,还专门建造了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
B.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但可丰富人们对古蜀文明的认知,而且能为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研究提供更多的实物资料。
C.虽然考古研究历史,但绝不代表这是一门古老的行业,实际上,它正在朝气蓬勃地发展,需要不断有新的从业者加入。
D.此次三星堆考古发掘的硬件条件可以说集成了迄今为止国内最好的,甚至是世界上最好的考古发掘设施。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要求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从洛杉矶启程,一路向东沿着10号公路前行,离开棕榈泉后,(①)。这片沙漠是北美洲最大且最热的沙漠之一,它A ,覆盖了美国西南部以及墨西哥西北部的大片区域。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数百万年的地质活动,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家,塑造了索诺拉沙漠多样的地形。
科罗拉多河婉如一条生命的丝带,蜿蜒流淌在沙漠之中,滋养着沿岸的土地,同时也切割出了壮丽的峡谷景观。连绵起伏的山脉,裸露的岩层,仿佛是一本本记录着地球历史苍桑的书籍。当我们停下车,在一座小山丘旁休憩时,还惊喜地发现了断层和折皱。火山活动也在这片沙漠中留下了痕迹,在一些区域散布着黑色的火山岩,沙粒中还能发现黑色的火山土,在阳光下闪铄着异样的光芒。风在这场“雕刻大赛”中也B ,形态各异的沙丘,有的如新月般弯曲,有的如波浪般起伏连绵。
尽管太阳刚升起不久,气温却已然急速攀升。夏季,这里白天的温度常常超过40摄氏度,甚至出现过80摄氏度的极值,(②),甚至会降至冰点。如此严酷的环境,往往被人们视为生命的禁区。但索诺拉沙漠却并非一片默默无闻的沙漠,恰恰相反,它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C 。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文中画波浪线的“雕刻大赛”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
(5)请用四个简短的主谓句概括索诺拉沙漠的特点,每句不超过5个字。
四、作文(60分)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亲情,是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
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是关爱,是母爱、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亲,是长者对幼者的疼爱……
“亲情”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写成记叙文;③叙事要有波澜;④题目自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