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辅导法:助力五年级学生写好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来源:好师来作文网作者:一帆~整理

当孩子拿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个作文题目时,往往会瞪着本子咬笔杆——故宫的红墙黄瓦太恢弘,敦煌的壁画彩塑太斑斓,长城的烽火台又承载着太多历史,该从哪儿下笔呢?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这类作文既要展现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又要融入个人感受,确实需要有方法地引导。作为家长或老师,不妨试试分阶段辅导:从唤醒认知的选题引导,到建立联结的素材整合,再到激发创意的表达训练,每个环节都搭配具体的互动场景和写作示例,让孩子在熟悉的语境中感受文化遗产的温度,写出有个性的文字。

一、选题引导:从知道到想写,激活认知储备

(一)锚定兴趣点:在已知中寻找独特视角

五年级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已有初步认知,可能是课本里的图片、纪录片片段,或是旅游时的模糊记忆。辅导时先别急着讲知识,而是通过提问帮孩子打捞记忆碎片:你去过的文化遗产里,哪个地方让你觉得'哇,好像穿越了'?如果让你给外星人介绍中国,你会先带TA看哪个遗产?为什么?

比如孩子提到去年参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家长可以顺着问:记得你说看到跪射俑时,觉得他的铠甲纹路特别清楚,好像下一秒就会动起来?当时你有没有想过,2000多年前的工匠是怎么把泥土变成这么神气的士兵的?这种基于个人体验的对话,能让抽象的文化遗产变成孩子脑海中的具体画面,触发写作欲望。

(二)建立情感联结:用小问题撬动大历史

当孩子觉得选题太大太空时,引导他们从细微处切入,把文化遗产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写北京故宫,可以问:如果你是故宫里的一只猫,每天会在哪些地方打转?会看到游客哪些有趣的举动?或者太和殿的台阶有39级,你觉得古代的小朋友上朝时,会不会偷偷数台阶玩?

示例片段(选题讨论记录):

孩子:我想写莫高窟,但不知道写什么。

老师:上次你说在美术课上画过飞天,还记得你画的飞天飘带是怎么卷的吗?如果莫高窟的壁画会说话,你觉得唐代的飞天姐姐看到现在小朋友画的她,会说什么呢?

孩子:可能会说你的飘带颜色真漂亮,我们那时候用的颜料是从矿石里磨出来的哦!

老师:那我们可以从壁画的颜色这个小角度入手,写写古代工匠怎么用大自然的馈赠创造美丽,好不好?

(三)排除畏难情绪:提供选择题而非问答题

给孩子列出3-5个备选遗产,每个附带1-2个有趣的切入点,让他们做选择题。比如:

  1. 曲阜孔庙:孔子上课的教室和我们的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古代学生怎么记作业?
  2. 拉萨布达拉宫:为什么宫殿的墙是红白相间的?住在里面的人每天怎么生活?
  3.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上的浮雕讲了什么故事?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小佛像,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在有限范围内找到自己能驾驭的主题,减少不知道写什么的焦虑。

二、素材整合:从零散到系统,搭建内容框架

(一)多维度收集素材:让信息变成故事零件

实地考察(如有经历):引导孩子回忆参观时的五感体验——脚踩在古老石板上的触感,风吹过檐角铜铃的声音,讲解员讲述的某个冷门故事。比如写平遥古城,可以问:你记得古城里哪家店铺的醋香最浓吗?老板娘是怎么介绍酿醋过程的?

图文资料: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纪录片,用寻宝游戏的方式记录有趣细节。比如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绘本时,让孩子画下印象最深的三个画面,并标注为什么喜欢。

影视资源:截取《如果古建筑会说话》等短片片段,让孩子模仿片中的语气说一段话。比如看完良渚古城的介绍后,让孩子扮演5000岁的玉琮,用第一人称介绍自己的一生。

(二)建立素材关联表:用表格梳理逻辑关系

制作一个简单的表格,分遗产名称、独特之处、我的发现、相关故事、情感感受几列,帮助孩子理清素材之间的联系。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

遗产名称独特之处我的发现相关故事情感感受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荷花池里的锦鲤会追着人的影子文徵明设计园林时画了100多稿好像走进了会呼吸的水墨画
狮子林假山像迷宫假山洞里的石凳有天然的花纹乾隆皇帝迷路后题真有趣匾额原来古人也会玩躲猫猫

(三)示例段落:从素材到段落的转化训练

当孩子收集了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素材(跪射俑的姿势、铠甲细节、彩色遗迹)后,引导他们用总分总结构写一段话:

在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里,最让我着迷的是跪射俑。他单膝跪地,身体微微前倾,右手仿佛还握着早已消失的弓弩,铠甲上的甲片一片叠着一片,连腰间的革带纹路都清晰可见。听讲解员说,刚出土时他身上还有鲜艳的朱红、粉紫,可惜接触空气后慢慢褪色了。看着他微微抬起的头颅,我总觉得他在凝视着2000多年后的我们,用沉默诉说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秦朝军队的威严。这尊跪射俑不仅是陶土做的雕像,更是打开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

三、表达训练:从通顺到生动,激发语言创意

(一)让静态事物活起来:运用拟人化与动态描写

五年级学生容易把文化遗产写成说明书,辅导时要引导他们赋予事物生命力。比如写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原句:壁画上的飞天在跳舞。

改后:飞天的飘带像被风吹散的七彩云霞,她光着的脚丫微微勾起,仿佛下一秒就会踩着云朵落到我们面前。你看她手中的莲花,花瓣上的露珠好像正往下滴,滴在壁画上的小沙弥头上,把他的光头砸出一个小坑——当然,这是我的幻想啦!

(二)融入个人体验:用我的视角建立情感桥梁

鼓励孩子写自己与文化遗产的互动,哪怕是一个小插曲。比如写长城:

暑假爬八达岭长城时,我在一个烽火台里发现了一块刻着字的砖,字迹已经模糊,但能看出是'万历十年'几个字。爸爸说这可能是古代工匠留下的印记,我摸着砖上的刻痕,突然觉得手心暖暖的——400多年前,那个工匠叔叔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摸着自己砌的砖,想着什么时候能回家看看老婆孩子?现在我的指纹和他的刻痕叠在一起,好像穿越时空握了握手。

(三)语言润色技巧:从平淡到精彩的三步法

加细节:在名词前加修饰语,动词前加状语。比如故宫的屋顶→阳光下闪着金光的故宫琉璃瓦屋顶。

用修辞:引导孩子观察事物特点,找到合适的比喻、拟人。比如布达拉宫的白宫→白宫的墙壁白得像雪山融化的水,在蓝天的映衬下,仿佛是从云端掉下来的宫殿。

抒情感:在描写后加入自己的感受,让文字有温度。比如看到乐山大佛的脚趾甲上长着青苔→大佛的脚趾甲比我的小床还大,青苔像给它穿了双绿色的拖鞋,我突然觉得大佛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一位坐在江边打盹的老爷爷,用宽厚的脚掌护着过往的船只。

(四)全文结构搭建:从骨架到血肉的完善

开头引入:用悬念、疑问或个人经历吸引读者。

示例1(悬念式):你知道吗?在敦煌莫高窟的某个壁画里,藏着一个会变魔术的小菩萨,他的手掌心里,千年 ago 还开着一朵永不凋谢的莲花。

示例2(经历式):去年秋天,我在苏州留园的花窗前拍照,镜头里的桂花、假山和粉墙刚好拼成一幅画,妈妈说,这就是古人的取景框。

主体展开:用总—分—总或故事线结构,分几个方面介绍遗产,每个方面都融入细节和感受。

以写福建土楼为例:

  • 总起:土楼就像大地妈妈捧在手心的大碗,里面装着几百户人家的故事。

  • 分述:外观(像圆圆的城堡,墙壁上的夯土能看到细碎的贝壳)、内部(中心的祠堂有祖先的画像,天井里的水井倒映着天空)、生活(住在里面的阿姨教我夯土,木杵砸在模板上的声音,和厨房里飘出的米香混在一起)。

  • 总结:离开土楼时,我摸着墙上的裂缝,突然明白为什么说土楼是会呼吸的建筑——它不仅住着人,还住着时光和温情。

    结尾升华:从个人感受上升到对文化遗产的理解,用简洁的句子点题。

    示例1:莫高窟的壁画会褪色,兵马俑的彩绘会剥落,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智慧,就像沙漠里的胡杨,永远不会倒下。

    示例2:当我在故宫的日晷旁看到自己的影子和古人的刻度重叠,突然懂得,文化遗产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神奇纽带。

四、辅导中的注意事项

(一)保护写作热情:多肯定,少批评

当孩子写出奇怪的句子时,先问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直接否定。比如孩子写长城像一条睡着了的巨龙,可以说:这个比喻真有意思!你觉得巨龙为什么睡着了?是守护了太久太累了吗?

(二)结合课文学习:迁移课本中的写作技巧

五年级课文《敦煌莫高窟》《秦兵马俑》等都是很好的范文,引导孩子分析课文的结构、描写方法,再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比如学了《莫高窟》的总分总结构和细节描写后,让孩子模仿写一段自己熟悉的遗产。

(三)鼓励修改完善:用升级游戏激发耐心

把修改作文变成闯关游戏,比如第一关让句子变生动,第二关加入一个小故事,第三关让结尾打动人。每完成一关就给孩子一个小奖励(一颗贴纸、一句表扬),让修改过程充满乐趣。

结语

辅导孩子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不是简单地教技巧,而是借这个机会,和他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深处,感受文化的魅力。当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遗产的独特之处,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背后的故事,作文就不再是作业,而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与文化的拥抱。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重新认识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藏,明白它们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因为古老和壮观,更因为它们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智慧。下次当孩子站在红墙下、洞窟前、古楼里,眼中闪烁的光芒,就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模样。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