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形形色色的人”作文辅导:从观察到成文的阶梯式引导
来源:好师来作文网作者:一帆~整理
在小学作文教学的园地里,形形色色的人是五年级学生常写却又容易陷入模式化的题目。当孩子们面对题目抓耳挠腮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他们跳出千人一面的窠臼,真正捕捉到人物的独特魅力?辅导过程中,既要守护孩子的童真视角,又要循序渐进地传授写作技巧。从最初的观察萌芽到最终的成文绽放,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用具体的示例搭建起写作的阶梯,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人物描写的乐趣与奥秘,这便是本文将要展开的辅导画卷。
一、审题立意:拨开题目迷雾,锚定写作方向
(一)拆解题目,激活认知储备
拿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个题目,很多学生第一反应是要写很多人,实则不然。此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如果只能写一个人,能不能体现'形形色色'呢?接着拿出课本中《人物描写一组》的片段,比如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摔跤的场景,让学生发现:一个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也能展现其独特个性,这就是形形色色的微观体现。
示例: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同心圆,内圈写一个独特的人,外圈写外貌、性格、爱好、典型事件。问学生:如果我们要写校门口卖早餐的阿姨,内圈和外圈分别可以填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内圈是热情好客的早餐阿姨,外圈则有总是系着蓝布围裙说话声音像铃铛一样清脆会记得每个同学喜欢的早餐搭配下雨天会给没带伞的同学递雨衣等内容,让学生明白题目既可以写多个不同的人,也能聚焦一个具有多面性的人。
(二)联系生活,挖掘独特素材
学生常觉得身边的人太普通,没什么可写。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生活扫描,从熟悉的场景切入。比如在教室中,让学生观察同桌:他今天的发型和昨天有什么不同?他回答问题时的手势是怎样的?当听到有趣的故事时,他的眼睛会有什么变化?
示例:组织课间十分钟观察活动,让学生分组观察操场上的同学。一组学生观察到:小明跑步时总是把书包带甩得高高的,像只展翅的小鸟;小丽跳绳时喜欢抿着嘴,眼睛紧紧盯着脚尖;还有个同学在踢毽子,毽子快落地时,他会突然跳起来,眉毛都跟着往上挑。教师及时肯定:这些都是非常独特的素材,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是他们的'标签',把这些写下来,人物就活起来了。
二、素材积累:搭建素材宝库,丰富写作源泉
(一)多维观察,捕捉人物特征
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教会学生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个维度去观察人物。外貌描写要避免瓜子脸、大眼睛的笼统描述,引导学生关注独特之处,比如爷爷的手,布满了老茧,像树皮一样粗糙,手指关节处还有淡淡的褐色斑点,那是常年干活留下的印记。
示例:在课堂上,请一位学生上台,其他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引导:他走进教室时的步伐是快是慢?脸上带着什么表情?和同学打招呼时说了什么?说话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手势?学生观察后发言:小林走进来的时候蹦蹦跳跳的,脸上带着笑容,眼睛弯弯的像月牙。他看到同桌就大声说:'昨天我看了一本超有趣的书,里面的主人公会飞呢!'边说边举起双手,像要飞起来的样子。这样的现场观察训练,能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如何捕捉人物细节。
(二)分类整理,建立素材档案
让学生准备一个人物素材本,将观察到的人物素材分类记录,如家人篇校园篇社会篇等。每个类别下再细分,比如校园篇可以分为老师同学后勤人员。记录时,不仅要写人物的特征,还要写下相关的典型事件。
示例:学生小宇在社会篇中记录了小区保安叔叔:外貌:高高的个子,总是穿着整齐的制服,戴着白手套,脸上有一道浅浅的疤痕。性格:非常负责,每天早上都会和进出的居民打招呼,看到有老人提着重东西,会主动帮忙拎。典型事件:上周六晚上,下着大雨,我回家时看见保安叔叔在小区门口巡逻,他的雨衣帽子戴得很低,雨水顺着下巴往下滴,但他依然认真地查看每个角落。这样分类整理的素材,在写作时能快速调用。
三、细节描写:雕琢文字璞玉,展现人物神韵
(一)聚焦动作,让人物动起来
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现,细致的动作描写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可以通过动作分解法,将一个复杂的动作拆分成多个小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和描写。
示例:以妈妈包饺子为例,教师问学生:妈妈包饺子时,首先做什么?然后呢?手上的动作是怎样的?面团在她手里有什么变化?学生最初的描写可能是:妈妈在包饺子,她包得很快。经过引导后,修改为:妈妈把面团揉成一条长长的面条,然后用刀切成一个个小剂子。她拿起一个小剂子,放在手心搓了搓,接着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面皮。只见她左手托着面皮,右手用筷子夹起一点馅料放在面皮中间,然后轻轻捏住面皮的边缘,从左到右依次捏出一个个褶子,不一会儿,一个像小元宝一样的饺子就包好了。通过动作分解,让描写更加具体生动。
(二)巧用语言,让人物说出来
人物的语言要符合其身份和性格,不同的人说话方式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不同人物的说话语气,比如爷爷说话可能比较缓慢、温和,同桌说话可能比较活泼、直接。
示例:设计对话猜猜看游戏,教师给出不同的人物身份和情境,让学生写出他们可能会说的话。如:情境是下雨天,同桌没带伞,你邀请他一起回家。学生A模拟活泼的同桌:太好啦!你真是我的救星,咱们赶紧走吧,不然一会儿雨下得更大了!学生B模拟内向的同桌:谢谢你,不过这样会不会耽误你回家呀?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描写的魅力。
(三)刻画神态,让人物活起来
神态描写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人物在不同情绪下的面部表情变化,如高兴时眼睛眯成一条缝,嘴角上扬,难过时眉头紧锁,眼睛里含着泪水。
示例:展示一幅人物神态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是一位老师在看到学生进步时的表情。学生观察后描写:张老师接过我的试卷,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嘴角微微上扬,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她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不错,继续努力!'这样的神态描写,让老师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四、结构搭建:勾勒文章框架,理清写作思路
(一)总分总结构:清晰明了,易于掌握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总分总结构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开头总写人物的总体印象,中间分述人物的不同特点,通过具体事例支撑,结尾总结人物的品质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示例:以《我的同桌》为例,开头:我的同桌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和他相处总是充满欢乐。中间分述:他很幽默,有一次讲了个笑话,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他学习很认真,每天早上都会提前到教室读书;他还很热心,有一次我生病了,他主动帮我记作业。结尾:这就是我的同桌,一个幽默、认真、热心的人,我很高兴能和他做同桌。
(二)小标题结构: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如果写多个不同的人,可以采用小标题结构,每个小标题对应一个人物或人物的一个特点,让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示例:写《形形色色的邻居》,可以设置三个小标题:爱唠叨的王奶奶会变魔术的叔叔热心的快递小哥。每个小标题下详细描写对应的人物,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他们的特点。
五、语言润色:打磨语言文字,提升文章质感
(一)运用修辞手法,增添语言色彩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描写中恰当运用这些手法,比如把妈妈的头发比作黑色的瀑布,把爸爸的鼾声比作打雷。
示例:学生原句:弟弟的眼睛很大。运用比喻后:弟弟的眼睛像两颗黑葡萄,又大又亮,每次看到他的眼睛,我就觉得心里暖暖的。通过比喻,让描写更加生动有趣。
(二)替换普通词汇,追求精准表达
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喜欢用很好非常特别等笼统的词汇,教师要引导他们寻找更精准的词语来表达。比如跑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换成飞奔慢跑蹦跳着跑等。
示例:学生原句:他很高兴。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高兴时会有什么表现?是大笑,还是手舞足蹈?修改后:他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用具体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表现高兴的情绪,比单纯用高兴更生动。
六、修改提升:开启二次创作,完善文章细节
(一)自我修改:培养良好习惯
教给学生自我修改的方法,如一读二查三改:先通读文章,检查是否有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再查内容是否具体、细节是否丰富;最后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示例:学生小美的作文《我的妈妈》中有一段:妈妈每天都很辛苦,她要上班,还要做家务。她自我修改时,想到妈妈上班和做家务的具体细节,修改为:妈妈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为我准备早餐,然后匆匆忙忙去上班。下班后,她顾不上休息,又开始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有一次,我看见妈妈在擦地板,她弯着腰,手里拿着拖把,一下一下地擦着,额头上挂满了汗珠。通过添加具体事例和细节,让文章更加充实。
(二)互相评议:在交流中进步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他们互相阅读作文,找出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建议。评议时,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的作文,先肯定优点,再提出合理的建议。
示例:在小组评议中,学生小亮读了同学小轩的《我的爷爷》后说:你写爷爷种地的那段特别好,把爷爷的动作和神态都写出来了,让我好像看到了爷爷在田地里干活的样子。要是能再写写爷爷种地时的心情就更好了。小轩听了,觉得建议很有道理,在修改时添加了爷爷种地时的心理活动:爷爷看着绿油油的禾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心里一定在想:今年的收成肯定不错。
结语
辅导小学五年级学生写形形色色的人作文,是一个充满温度和创意的过程。从审题立意时的循循善诱,到素材积累中的细心引导;从细节描写的精雕细琢,到结构搭建的耐心指导;从语言润色的巧妙点拨,到修改提升的用心呵护,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用心去设计、用爱去陪伴。当孩子们笔下的人物不再是模糊的影子,而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形象时,我们便看到了写作辅导的成效。让我们继续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探索,帮助孩子们打开人物描写的大门,让他们在文字的世界里,遇见更多形形色色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