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回首:多灾多难与多喜多福交织的 春节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20__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我们经历了灾难的洗礼,也收获了幸福的馈赠。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回顾过去一年,品味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展望新一年的美好。

作文正文:

转眼间,一年的时光飞逝而去,20__年是每一个中国人值得留念的一年来到新的一年,回首过去的一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多喜多福的一年。在春节期间,我长了不少见识,懂得了不少春节的习俗,原来春节如此奥妙,如此有趣。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其中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霉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而在过年期间,大部分人都会把垃圾扫到一起,而不倒处去,因为古代人认为过年间倒垃圾时把财气、运气扫出去,把垃圾扫在一起则有聚财的寓意

春联也叫——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是宋代祖先发明,在明代广为流传,到了清代,便开始盛行。

在贴春联的同时,人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明智的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等。

春节贴年画在城乡都很普遍,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木板印刷术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年画中有了《五谷丰登》、《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就点起蜡烛或油灯,等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病魔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也不同,有的是同族长带领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朋友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加上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表示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春节到处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人们忘记了忧伤,共同与新年一起庆祝,也希望新的一年有新的喜运。

详细点评 :

(一)优点:

1.主题明确,情感真挚

· 文章以“20__ 年”这一特殊年份为切入点,将春节与过去一年的经历相结合,主题明确,情感真挚。作者开篇即点明“20__ 年是每一个中国人值得留念的一年来到新的一年”,并用“多灾多难”和“多喜多福”两个词语概括了过去一年,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例如:“转眼间,一年的时光飞逝而去,20__ 年是每一个中国人值得留念的一年来到新的一年,回首过去的一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多喜多福的一年。”这句话简洁明了地引出主题,引发读者共鸣。

· 在描述春节习俗的过程中,作者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如“春节到处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人们忘记了忧伤,共同与新年一起庆祝,也希望新的一年有新的喜运”,表达了作者对春节的喜爱和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2.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 文章内容丰富,涵盖了春节期间的多个习俗,包括掸尘扫房子、贴春联、贴福字、贴年画、守岁、开门爆竹、拜年、蒸年糕等。作者对每个习俗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在介绍掸尘扫房子时,解释了“尘”与“陈”的谐音关系,以及人们将垃圾扫到一起不倒出去的原因,体现了作者对春节习俗的深入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一些与春节习俗相关的文化背景,如春联的起源和发展、年画的艺术价值等,使文章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3.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叙述流畅。作者运用了简洁的语言对春节习俗进行描述,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每个习俗的特点和意义。例如,在介绍贴春联时,“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句话简洁地概括了贴春联的普遍性和目的性。

· 文章的条理也比较清晰,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腊月二十四的掸尘扫房子开始,依次介绍了春节期间的各项习俗,最后以新年初一的拜年和蒸年糕结束,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春节的整个过程。

(二)不足及建议:

1.部分内容过于简略

· 虽然文章内容丰富,但部分内容过于简略,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描述。例如,在介绍年画时,只是简单地提到了年画的起源和内容变化,没有对年画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 建议对一些重要的春节习俗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描述,例如,可以介绍年画的制作工艺、不同地区的年画风格、年画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等,以丰富文章的内容,提升文章的文化深度。

2.缺乏对 20__ 年特殊性的体现

· 文章虽然以“20__ 年”为背景,但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一年的特殊性。例如,在描述春节习俗时,没有结合 20__ 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社会变化进行阐述,使文章与 20__ 年的关联性不够紧密。

· 建议在文章中适当加入一些与 20__ 年相关的元素,例如,可以提到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如何通过线上方式拜年、庆祝春节,或者在春节期间,人们对生命、健康、家庭有了哪些新的感悟等,以突出 20__ 年的特殊性和时代感。

3.语言可以更加生动形象

· 文章语言总体比较简洁,但部分语句可以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描述春节气氛时,“春节到处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这句话虽然表达出了春节的喜庆氛围,但比较平淡,缺乏感染力。

· 建议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更加生动的词语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可以这样写:“春节的脚步悄然而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染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总结这篇文章以 20__ 年春节为背景,介绍了春节期间的各项习俗,并结合过去一年的经历,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文章主题明确,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内容过于简略、缺乏对 20__ 年特殊性的体现、语言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等。通过以上建议的改进,相信文章会更加出色。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