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中考作文材料

题目一: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会提问题往往比找到答案更重要。一个好问题能启发我们思考,帮助我们突破思维的瓶颈、拨开心灵的迷雾…… 请以 “这是一个好问题” 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值得______的时刻

要求:(1)若选题目二,须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不少于 600 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读《西游记》时的疑问,带我读懂名著的深意

来源: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好师来整理

从小到大,我读过很多遍《西游记》,每次都被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吸引。初三上学期,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西游记》读后感,我本来想写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勇敢”,可重读时,一个问题突然冒了出来:“唐僧明明知道孙悟空火眼金睛,为什么每次都不信他,还要念紧箍咒?”

我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老师,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这是一个好问题,你可以从人物性格和故事主旨再找找答案。” 我回到家,把唐僧和孙悟空的相关情节都翻了出来,发现唐僧每次阻止孙悟空,都不是因为糊涂,而是因为他的 “慈悲心”—— 他觉得不管是人是妖,都不该轻易下杀手。

可我又有了新疑问:“慈悲不是不分善恶吧?唐僧的慈悲为什么会变成‘迂腐’?” 我去查了资料,发现《西游记》里的唐僧,其实代表着 “凡人的修行”,他有善良的本性,却也有凡人的固执和偏见;而孙悟空代表着 “天生的正义”,却少了点慈悲的包容。两个人的矛盾,其实是 “正义与慈悲” 的碰撞。

我还发现,每次唐僧念紧箍咒后,都会后悔,比如三打白骨精后,他把孙悟空赶走,后来遇到危险,又哭着说 “错怪悟空”。这时候我才明白:唐僧的 “不信”,不是真的怀疑孙悟空的能力,而是他想守住自己 “不杀生” 的信仰;而孙悟空的 “打”,是为了保护唐僧,却忽略了唐僧的信仰。两个人的磨合,其实是在寻找 “正义与慈悲” 的平衡。

我把这些思考写进了读后感,老师给了我满分,还在班上朗读:“这个同学从一个好问题出发,读懂了《西游记》的深层含义,比单纯写勇敢更有深度。” 现在再读《西游记》,我不再只看情节,而是会带着问题去读,比如 “猪八戒的‘懒’是不是也有可爱之处”,而每个好问题,都能让我读出名著新的深意。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