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的追问,让我看清事件的真相
来源: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好师来整理
初三上学期的历史课,我们在学 “郑和下西洋”。老师讲道:“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外交流。” 我看着课本上的郑和船队图,突然举手问:“老师,郑和的船那么大,当时的技术能造出这么大的船吗?而且七次远航花费巨大,明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教室里安静了几秒,老师有点惊讶,随即笑着说:“这是一个好问题,课本上没详细说,我们一起聊聊。” 老师告诉我们,根据史料记载,郑和的宝船确实很大,长约 137 米,当时明朝的造船技术已经很发达,有专门的造船厂和成熟的造船工艺。
至于远航的原因,老师说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有的说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那哪种说法更可信呢?” 我又追问。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我们组发现,明朝永乐年间,国力强盛,明成祖想让周边国家知道明朝的强大,所以派郑和带着礼物远航,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这应该是主要原因。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我和同学去图书馆查了《明史・郑和传》,里面记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原来两种原因都有。我们还查到,郑和远航时,带了大量的丝绸、瓷器,换回了各国的特产,比如非洲的长颈鹿、香料等,确实促进了交流。
我把这些发现整理成报告,在历史课上分享,老师说:“很多同学学历史只记时间和事件,可这位同学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细节。好问题能让历史变得鲜活。” 现在学历史,我不再死记硬背,而是会带着问题去探究,比如 “鸦片战争真的只是因为鸦片吗”,而每个好问题,都能让我更清楚地看清历史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