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糖蚂蚁的成长教训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一只贪吃的蚂蚁,因偷吃团队的糖而意外变大,从踩倒大树到让无数厨师为其制作千层糕,巨大的身躯带来无尽困扰。而当它重新变小后,终于领悟到深刻的道理。这场由一颗糖引发的奇妙故事,究竟有着怎样的波折与启示?作文正文:
偷吃糖的蚂蚁
一天,一群蚂蚁们齐心协力地把一颗糖搬到了外面的大树下。一只蚂蚁太贪吃了,晚上趁大家睡着了,就爬起来偷吃了一口糖。“哇!太好吃了!”他不停地吃,把糖吃得一点也不剩,忽然,他变大了,不停地变大,一脚踩倒了大树,一个千层糕都不够他塞牙缝,吃完了,拔起一根树当牙签,人们都惊讶极了。
他实在太大了,根本回不了自己的家,只好住进了一座空别墅里。每天让两万个厨师做千层糕,他每天至少吃五万块千层糕,如今,已累死七百零二个厨师,但是自己还是没能填饱肚子。每天,肚子都“咕噜噜”地叫着,人们以为地震了。他痛苦极了,说:“我好想变回以前那么小呀,变那么大,又会把人们辛辛苦苦种的树踩倒,又会把树拔起来,可是,我不挑牙很难受啊,又不能填饱肚子,发出的声音会吓到人们的!”
蚂蚁想着,吃了颗糖想平复一下心情,这时,“呼啦”一声,他瞬间变小了,蚂蚁见自己变小了,开心极了,跑到自己的洞里,对朋友们说:“我变小了,下次我不会偷吃东西的,对不起!”蚂蚁们听了,说:“以后不能私自偷东西吃了哦!”
这次,小蚂蚁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可以偷。
详细点评 :
· 优点: · 主题明确:文章通过蚂蚁偷糖、变大、变小的经历,清晰地传达出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可以偷” 的主题,具有教育意义,符合儿童故事寓教于乐的特点。 · 想象力丰富:设定蚂蚁偷吃糖后变大,以及变大后产生的一系列夸张情节,如 “一脚踩倒了大树”“一个千层糕都不够他塞牙缝” 等,充满童趣和奇幻色彩,容易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 · 情节完整:故事按照 “偷糖 — 变大 — 困扰 — 变小 — 认错” 的顺序展开,逻辑连贯,情节发展自然,能够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 · 不足: · 语言表达粗糙: · 语句不通顺,如 “一群蚂蚁们齐心协力地把一颗糖搬到了外面的大树下”,应改为 “一群蚂蚁齐心协力地把一颗糖搬到了外面的大树下”;“他不挑牙很难受啊” 应改为 “他不剔牙很难受啊”。 · 用词不准确,“拔起一根树当牙签” 表述不当,应改为 “拔起一棵树当牙签”;“人们以为地震了” 中 “地震” 用词过重,可改为 “人们以为发生了震动” 。 · 表述过于口语化,如 “又会把人们辛辛苦苦种的树踩倒,又会把树拔起来”,可改为 “不仅会踩倒人们辛苦栽种的树木,还会随意拔起树木” 。 · 细节描写不足: · 蚂蚁变大后的场景描写较为简略,没有充分展现其巨大身躯对周围环境和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难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对人们惊慌失措的神态、动作描写,以及城市环境被破坏的场景描写。 · 蚂蚁变小的过程过于突然,缺乏铺垫和解释,如 “蚂蚁想着,吃了颗糖想平复一下心情,这时,‘呼啦’一声,他瞬间变小了”,显得情节突兀,不合理。 · 角色塑造单薄:蚂蚁角色除了贪吃和最后的认错,没有更多的性格展现;其他蚂蚁和人类角色几乎没有任何刻画,形象扁平,缺乏生动性 。 具体建议 1. 优化语言表达: · 仔细检查文章,修正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之处,使语句通顺、表意准确。 · 减少口语化表达,提升语言的书面化和文学性,如将 “又会把人们辛辛苦苦种的树踩倒,又会把树拔起来” 改为 “它巨大的身躯不仅轻易踩倒了人们辛勤培育的树木,还常常随意拔起树木当作玩具”。 2. 丰富细节描写: · 详细描写蚂蚁变大后给周围带来的变化,如 “他巨大的身影笼罩着整个村庄,人们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尖叫声此起彼伏。原本高大的房屋在他脚下如同积木般脆弱,轻轻一抬脚,就将成片的房屋踏成废墟。” · 为蚂蚁变小的情节增加合理铺垫,比如可以设定这颗糖本身具有特殊魔力,或者是蚂蚁真心悔过触发了某种神秘力量,使它恢复原状。 3. 立体塑造角色: · 刻画蚂蚁在变大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如从一开始的得意忘形到后来的痛苦后悔;在其他蚂蚁原谅它时,描写蚂蚁感动、羞愧的表情和动作。 · 增加人类角色的反应和行为,如人们组织起来想办法应对巨蚁,或者在蚂蚁变小后对它态度的转变,让故事更加丰富立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