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应有的模样
来源: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格子
(一)
蝉鸣撕开盛夏的帷幕时,我正蹲在厨房帮奶奶择菜。翠绿的空心菜茎叶上还沾着晨露,指尖触碰间泛起凉丝丝的湿意。灶台上砂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枸杞在琥珀色的汤里沉沉浮浮,像是时光撒下的一把星星。这个暑假不同于以往任何假期,因为我主动要求承担起照顾家中老人的责任。
起初只是想分担些家务,却没料到会成为最特别的课堂。那天晌午骄阳似火,我搀扶奶奶去小区散步。她瘦小的身体倚着我手臂的重量越来越轻,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走。经过儿童滑梯时,老人家突然停住脚步,浑浊的眼睛映着彩色塑胶台阶:“小时候你爸爸就爱在这儿玩,那时候他头发还是金灿灿的小卷毛呢。”夕阳给她银白的发梢镀上金边,恍惚间我好像看见年轻的父亲正挥舞着胳膊跑上来,而此刻我的臂弯里睡着整个家族的记忆。
真正考验来得猝不及防。某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奶奶的老慢支突然发作。我赤着脚冲进雨幕叫救护车的身影被闪电照亮,雨水顺着脸颊流进嘴角也顾不上擦。急诊室里此起彼伏的仪器声响中,我紧紧攥着老人冰凉的手,忽然想起幼时自己发烧住院,爷爷也是这样整夜守在床边。原来生命的轮回里藏着如此相似的温暖形状。
最触动的是教奶奶用智能手机那天。她戴着老花镜凑近屏幕,布满皱纹的手小心翼翼戳着图标:“这个圆圆的太阳是干什么用的?”当我耐心解释天气软件的功能时,忽然惊觉角色已然转换。曾经她手把手教我写第一个汉字,如今轮到我向她展示数字世界的奇妙。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进来,在我们交叠的影子里,两代人的掌纹终于找到了新的契合点。
开学前整理书架时,一本泛黄的相册跌落下来。照片里穿开裆裤的小男孩趴在姥姥背上咯咯笑,那是幼年的我。而现在镜子里的少女能够熟练地煲营养粥、调试雾化器、讲解健康码的使用流程。这些琐碎的生活技能背后,是对生命更深层的理解与珍重。
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我佩戴着校徽走进高中校园时,书包侧袋里装着奶奶晒干的陈皮。那褶皱表皮上深深浅浅的沟壑提醒我:真正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学会以温柔之心拥抱岁月赠予的每一道痕迹。这大概就是青春最美的模样——既能仰望星空追寻理想,亦能俯身大地守护所爱之人。
(二)
窗外的雨丝缠成细密的珠帘,我攥着书包带子的手心沁出冷汗。医院走廊里消毒水的气味刺得人鼻腔发酸,父亲佝偻着背坐在长椅上打点滴,他鬓角新添的白发像针一样扎进我的瞳孔。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那个曾经把我扛在肩头看庙会的男人老了,而作为女儿,我该有的样子不该只是躲在父母的羽翼下。
那天清晨接到电话时,母亲的声音带着罕见的慌乱:“你爸干活时从脚手架摔下来了。”赶到病房时,看见父亲裹着石膏的右腿高高悬起,却仍固执地要自己吃饭。瓷碗在他颤抖的指尖打颤,汤汁溅落在病号服上晕开深色的痕迹。我冲过去夺过勺子,温热的米粒粘在勺面上微微发颤,就像父亲此刻脆弱却倔强的眼神。“我来喂您。”这话脱口而出的瞬间,我忽然明白所谓成长不是变得多能干,而是学会在至亲需要时伸出双手。
此后每天放学我都绕路去医院。起初只是笨拙地削苹果,果皮断断续续像条扭曲的小蛇;后来学会按摩浮肿的脚踝,手指按压穴位的节奏渐渐与父亲的心跳同步。最难忘那次帮他擦洗身体,毛巾掠过嶙峋的肋骨时,那些因常年搬砖留下的旧伤疤让我眼眶发热。父亲却笑着调侃:“瞧我这身迷彩服怎么样?”他的笑声震落了窗台上积攒的灰尘,在阳光里飘成细小的金粉。
中考前夕的夜晚尤其难熬。台灯把试卷照得雪亮,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像爬满蚂蚁。隔壁床的父亲已入睡,输液管里的药液一滴一滴坠落,如同某种无声的倒计时。我轻轻翻动书页,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监护仪规律的蜂鸣交织成特殊的乐章。当月光爬上床头柜,我发现便当盒里多了一盘切好的芒果——是母亲趁我们不注意悄悄放的。甜糯的果肉入口时,忽然懂得所谓担当不只是轰轰烈烈的承诺,更是平凡日子里的相濡以沫。
现在我站在毕业典礼的礼堂里,胸前的红领巾早已换成团徽。台下坐着拄拐杖来参加活动的父亲,他眼里闪烁的水光比任何奖牌都要耀眼。真正的成熟或许不在于考了多少分、拿了什么奖状,而在于终于看清:为人子女该有的温度,是在父母踉跄时成为他们的拐杖;做学生该有的赤诚,是在知识海洋里永葆敬畏之心;当公民该有的担当,则是把对家的眷恋化作建设祖国的力量。
这才是真正的该有的样子——像小树苗努力向着阳光生长,既懂得感恩滋养自己的土地,也勇敢地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