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装进背包里
来源: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格子
“Welcome to China!”我对着地铁口那对外国情侣脱口而出。他们愣了一下,随即笑得像五月的木槿。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原来英语课本里的句子可以带着心跳,原来我——一个刚考完中考的15岁学生——也能当一回“国家名片”。
回家路上,我偷偷把这份得意藏进背包,却听见它在耳边噼啪作响,像一串不肯熄灭的烟花。我开始留意那些以前熟视无睹的画面:巷口修鞋的大爷把碎皮屑扫进簸箕,顺手把路边的塑料瓶也捡了进去;共享单车倒成一排,戴眼镜的初中生一辆辆扶起;连卖糖葫芦的大叔都把竹签折成两段再扔,怕扎到拾荒老人的手。我把它们一一记进手机备忘录,像收集一张张“美”的邮票——原来,文明不是口号,是这些不动声色的小动作。
第二天,我拉着同桌阿远去做“社会作业”。我们守在钟楼地下通道,举着纸板写的“Free Guide”。一位戴贝雷帽的澳洲奶奶问路去书院门,我比划半天说不清,急得额头冒汗。阿远突然开口:“Follow the smell of ink!”——他记得老外说过“书香”最迷人。奶奶眯眼闻了闻,果真顺着笔墨味找到了方向。她转身冲我们竖起大拇指:“Chinese kids are amazing!”我听见心里“叮”的一声,像有人按下了拍照键,把这一瞬间定格成永恒。
晚上回家,我把奶奶的夸奖翻译成中文,写在日记本最后一页:
“今天,我替中国收下了来自南半球的一枚点赞。”
写着写着,胸口那枚隐形的小国旗好像又鲜红了几分。
中考成绩公布,我稳稳地过了市重点线。妈妈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我摇头,把日记本塞进她手里:“我已经收到最好的礼物了。”那一刻我明白,分数能让我走进更好的校园,而那些藏在地铁口、巷口、地下通道的微光,会让我走进更大的世界。
15岁,我没有高跟鞋和口红,只有一双被阳光晒成小麦色的胳膊;我不会说华丽的修辞,只会一句带着体温的“Can I help you?”。但这并不妨碍我把“中国”背在肩上,让它跟着我一起长大。
如果有一天,你在异国的机场听到有人用略带青涩的英语说“Welcome to China”,请一定回头——也许那就是我,正把从生活里收集来的“美”,小心翼翼地递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