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实词太难学?吃透这4类考点+真题解析,分数稳了!

来源:好师来学科网一帆~整理

文言实词就像古诗文里的“拦路虎”,翻不过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都得栽跟头!不少同学背了一堆实词释义,一到做题还是“一脸懵”——明明背过的词,放句子里就认不出;好不容易译出句子,又踩中古今异义的“坑”。别慌!今天就把文言实词的4大核心考点拆解开,结合近3年高考真题讲透用法,再附赠避坑技巧,帮你把实词分稳稳攥在手里!

一、一词多义:一个词能“演”好几个角色,语境是关键

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的“重头戏”,一个字在不同句子里能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比如“举”字,既能表示“举起”,也能表示“推举”“攻占”,甚至“全”。记不准语境,很容易闹笑话。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全国甲卷文言文):“州守郑伸得之,献于朝,擢俅为殿帅”

这里的“擢”是什么意思?很多同学会想到“拔擢”,但具体对应哪个义项?先看语境:州守郑伸得到(某人/某物),献给朝廷,然后“擢”俅做殿帅。“殿帅”是官职,所以“擢”在这里是“提拔、晋升”的意思,整句话翻译为“州守郑伸得到他,把他献给朝廷,(朝廷)提拔高俅担任殿帅”。

例2(2023年新高考I卷):“既而被檄秀州,辞不行,遂请老”

“被”字常见义项有“遭受”“覆盖”“表被动”“接受”。结合语境:“被檄秀州”,“檄”是“文书、诏令”,所以“被”在这里是“接受”,“被檄秀州”即“接受前往秀州的诏令”;后面“辞不行”是“推辞不去”,“请老”是“请求退休”,逻辑完全通顺。如果错解为“遭受”,就会变成“遭受秀州的诏令”,明显不符合文意。

例3(2022年全国乙卷):“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

这里三个“树”字,前两个“横树之”“倒树之”,后面接“即生”,“树”带了宾语“之”,所以是动词“栽种”;第三个“折而树之”,“折”是“折断(枝条)”,“树之”还是“栽种它”,整句话强调杨树生命力顽强,无论怎么栽种都能存活。如果把“树”理解为名词“树木”,就会变成“横放树木它就生长”,语法上不通(名词不能带宾语“之”)。

2. 避坑技巧:“三看”定义项

看搭配:看实词后面跟的是名词、动词还是代词,比如“树”带宾语就是动词“栽种”,不带宾语可能是名词“树木”;
看上下文:结合前后句子的逻辑,比如“擢”后面接官职,大概率是“提拔”,接“举”(如“擢发”)就是“拔”;
看教材迁移:高考实词很多来自教材,比如“擢”在《史记·屈原列传》里有“擢以为左徒”,就是“提拔”,和2024年真题用法一致,记准教材例句,做题时直接迁移。

二、古今异义:别用“现代脑”解“古代词”,这些陷阱要避开

古今异义是最容易“踩坑”的考点,很多词看着和现代汉语一样,意思却差了十万八千里。比如“走”,现在是“走路”,古代却是“跑”;“妻子”现在指“老婆”,古代是“妻子和儿女”,一旦错解,整句话的意思都会跑偏。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新高考II卷):“方今寇贼在外,国用不足,宜节用爱民”

这里的“国用”,很多同学会理解为“国家使用”,但结合语境“国用不足”,“不足”指“不够”,所以“国用”是“国家的财用、经费”,整句话翻译为“如今贼寇在境外,国家经费不够,应当节省开支爱护百姓”。如果按现代义理解,就会变成“国家使用不够”,完全不通。

例2(2023年全国乙卷):“诸将多欲乘胜逐北,裕恐有伏兵,不听”

“逐北”这个词,现代没有对应的说法,很多同学会猜“追逐北方”,但“北”在古代有“败北、败逃的人”的意思,“逐北”就是“追逐败逃的敌人”。结合语境“乘胜”(趁着胜利),“逐北”显然是追击败兵,而不是追“北方”,这样才符合“担心有伏兵”的逻辑。

例3(2022年新高考II卷):“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党”字现在多表示“政党”“帮派”,是贬义,但古代“党”可指“亲族、同乡”。这里“继亲之党”就是“继母的亲族”,整句话说主人公性格严肃端正,举止符合礼仪,对待继母的亲族,比平常人更恭敬。如果错解为“继母的帮派”,就会歪曲文意,还会误解人物形象。

例4(2021年全国甲卷):“时方省书,闻之叹息曰:‘吾不如也!’”

“省书”不是“节省书籍”,“省”在这里是“翻阅、查看”的意思,“省书”即“翻阅书信”。语境是某人正在翻书信,听到某事后感叹“我不如他啊”,如果按现代义理解“省书”,就会变成“节省书籍时叹息”,逻辑完全断裂。

2. 避坑技巧:“两对比+一积累”

对比词性:古代义与现代义的词性可能不同,比如“走”古代是动词“跑”,现代是动词“行走”,但“地方”古代是“土地方圆”(名词短语),现代是“地点”(名词),词性不同,意思肯定不一样;
对比感情色彩:像“党”“爪牙”(古代可指“得力助手”,褒义),现代多为贬义,遇到这类词要警惕;
积累高频古今异义词:把教材里的高频词整理成表格,比如“行李(使者)、去(离开)、交通(交错相通)、痛恨(痛心遗憾)”,每天花5分钟记忆,避免考到了才临时猜。

三、通假字:不是“错别字”,是古人的“文字暗号”

通假字是古人写“别字”,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比如“蚤”通“早”,“颁”通“斑”。很多同学以为通假字是“错别字”,其实它是有规律的,找对通假关系,就能轻松理解句意。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浙江卷):“若不蚤定,恐为他人所先”

“蚤”字如果按本义“跳蚤”理解,整句话就变成“如果不跳蚤定下来,恐怕被别人抢先”,完全离谱。结合读音,“蚤”和“早”读音相近,再看语境“恐为他人所先”(担心被别人抢先),所以“蚤”通“早”,“蚤定”即“早点决定”,句子瞬间通顺。

例2(2023年江苏卷):“乃使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这里“间”是不是通假字?先看本义“中间、间隙”,代入语境“间至赵矣”(中间到赵国了),不通。再想读音相近的字,“间”和“闲”不同,但“间”有“秘密地、悄悄地”的意思,其实这里不是通假,而是一词多义?不对,再查语境:前面说“使人持璧归”,后面“间至赵矣”,应该是“从小路回到赵国了”,“间”在这里是“从小路”,属于词类活用?哦,这里要区分通假和词类活用,通假是“换字”,词类活用是“变词性”,别混淆!

例3(2022年北京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道题出自《劝学》,“生”通“性”,“本性、资质”。很多同学会把“生”理解为“出生”,但“君子生非异也”意思是“君子的本性和别人没有不同”,如果是“出生”,就变成“君子出生和别人不同”,不符合《劝学》“学习改变人”的主旨。记住“生”和“性”音同,且“性”有“本性”的意思,就能确定通假关系。

例4(2021年山东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违背”。这句话出自《鸿门宴》,刘邦对项伯说“希望您详细地说我不敢违背恩德”,如果“倍”按本义“加倍”理解,就变成“不敢加倍恩德”,和语境里刘邦怕项羽误会的逻辑完全不符,结合“背”的“违背”义,再看“倍”和“背”音近,就能确定通假。

2. 避坑技巧:“音形义”三结合

看读音:通假字和本字大多音同或音近,比如“蚤(zǎo)”通“早(zǎo)”,“颁(bān)”通“斑(bān)”;
看字形:部分通假字和本字字形相近,比如“辩”通“辨”(都有“辛”字旁),“距”通“拒”(都有“巨”字旁);
看字义:如果按本义理解不通,就尝试找音近或形近的字,代入语境看是否通顺,比如“倍德”的“倍”,本义不通,找“背”就通顺了。

四、词类活用:实词“变身记”,看它“扮演”什么角色

词类活用是实词“临时换身份”,比如名词本来是“事物名称”,却临时变成动词“做某事”;形容词本来是“形容状态”,却临时变成名词“某类人”。抓准活用类型,才能准确翻译。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1)名词作动词:名词“动起来”,带宾语或受状语修饰

例1(2024年全国乙卷):“民有争田者,(张)咏召两造,出其券书,读而决之”
“决”本来是名词“判决、决断”,这里“读而决之”,“决”带了宾语“之”(指代争田的事),所以是动词“判决、裁决”,整句话翻译为“有争夺田地的百姓,张咏召来双方,拿出他们的契约文书,读过后裁决这件事”。如果按名词理解,“读而决之”就变成“读过后的判决它”,语法不通。

例2(2023年新高考I卷):“(苏)辙乃闭阁草疏,极论其害”
“草”本来是名词“草”,这里“闭阁草疏”,“草”带了宾语“疏”(奏疏),所以是动词“起草、撰写”,意思是“苏辙于是关闭阁楼起草奏疏,极力论述它的危害”。“草疏”不能理解为“草做的奏疏”,否则不符合“极论其害”的动作逻辑。

(2)名词作状语:名词“当副词”,修饰动词表状态/方式/地点

例1(2024年湖北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这句话出自《过秦论》,“云”“响”“景”都是名词作状语。“云”表状态“像云一样”,“响”表状态“像回声一样”,“景”(通“影”)表状态“像影子一样”,整句话翻译为“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响应,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如果按名词理解,“云集”就是“云朵聚集”,就把“人”写成了“云”,完全偏离文意。

例2(2023年四川卷):“夜缒而出,见秦伯”
“夜”是名词“夜晚”,这里作状语“在夜晚”,修饰动词“缒”(用绳子拴着往下送),意思是“在夜晚用绳子拴着(烛之武)送出去,拜见秦伯”。如果不理解活用,就会变成“夜晚缒出去”,虽然能懂,但没准确体现“在夜晚”这个时间状语,翻译会扣分。

(3)使动用法:“让宾语做某事”,主语使宾语发生变化

例1(2022年全国甲卷):“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本来是形容词“活的”,这里“活之”是“使他活下来”,即“救活他”。主语是“臣”(刘邦),宾语是“之”(项伯),“活”的动作是主语让宾语发生的,所以是使动用法。如果按本义理解“活之”,就变成“活了他”,语法错误,意思也不对。

例2(2021年浙江卷):“欲因此时降武”
“降”本来是动词“投降”,这里“降武”是“使苏武投降”,即“逼迫苏武投降”。主语是“单于”(省略了),宾语是“武”(苏武),“降”的动作是主语让宾语做的,所以是使动用法。如果理解为“投降苏武”,就把主动和被动搞反了,完全歪曲史实。

(4)意动用法:“认为宾语怎么样”,主语有主观判断

例1(2024年福建卷):“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这句话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本来是形容词“美丽”,这里“美我”是“认为我美”,主语“吾妻”对宾语“我”有“认为美”的主观判断,所以是意动用法。如果理解为“使我美”(使动),就变成“我妻子让我变美”,不符合“私我也”(偏爱我)的原因解释。

例2(2023年安徽卷):“渔人甚异之”
“异”本来是形容词“奇怪”,这里“异之”是“认为它奇怪”,主语“渔人”对宾语“之”(桃花源的景象)有“觉得奇怪”的主观感受,所以是意动用法。如果理解为“使它奇怪”,就变成“渔人让桃花源的景象变奇怪”,逻辑完全不通。

2. 避坑技巧:“看位置+看搭配+看逻辑”

看位置:名词放在动词前,不是主语(如“云”在“集”前,不是主语“天下人”),就是作状语;名词放在宾语前,带了宾语(如“草疏”“决之”),就是作动词;
看搭配:形容词带宾语(如“美我”“异之”),不是使动就是意动,看是否有“让宾语怎样”(使动)或“认为宾语怎样”(意动)的逻辑;
看逻辑:结合前后文判断动作的主动者和被动者,比如“降武”,苏武是被迫投降,所以是“使武降”(使动),不是“武降”(主动)。

结尾:文言实词不难学,找对方法是关键

其实文言实词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这4类考点拆解开,结合真题练熟“语境分析法”,再积累教材里的高频例句,就能慢慢找到规律。记住:高考文言实词90%都来自教材,与其盲目背词典,不如把《劝学》《师说》《鸿门宴》里的实词吃透,做题时直接“迁移”用法。

更多高中语文备考知识...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