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总懵?8大高频技巧+真题拆解,稳拿分!

来源:好师来学科网一帆~整理

做诗歌鉴赏题时,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困惑——知道诗句写得好,却说不清好在哪;看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这类题,就只能蒙“比喻”“拟人”。其实,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像厨师的“烹饪手法”,煎、炸、蒸、煮各有不同,只有分清种类、懂其作用,才能精准分析。今天把高考常考的8大表达技巧拆得明明白白,结合真题教你“一眼识技巧,精准答作用”,从此表达技巧题不再丢分!

一、先分清“表达技巧”家族:3大分支,别再混为一谈

很多同学分不清“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其实它们是“表达技巧”的三大分支,就像“水果”下面的“苹果”“香蕉”“橙子”,各有归属。先记清分类,做题时才不会答非所问。

分支包含内容(高考高频)核心作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设问让语言更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突出情感、丰富画面、深化主旨
表达方式描写(细节、视听)、抒情(直抒胸臆)展现画面、直接/间接抒发情感

避坑技巧:看到题先判断“问的是哪个分支”!比如问“运用了什么修辞”,就别答“对比”(对比是表现手法);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就别答“拟人”(拟人是修辞手法),分类错了,后续分析再对也拿不到高分。

二、高频“修辞手法”:6大技巧,记准作用+真题模板

修辞手法是诗歌的“语言装饰”,能让普通的句子变得生动。高考最常考6种,每种都有“识别标志+作用模板+真题案例”,记熟就能用。

1. 比喻:把A比作B,让抽象变具体

识别标志:有“像”“如”“若”“似”等比喻词,或没有比喻词但有本体和喻体(暗喻)。
作用模板:将[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情感]。

真题举例(2024年全国甲卷):

题目:“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解析:这句诗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先抓主要修辞,再补充次要)。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比作“银河落九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落差大、水流急、气势磅礴的特点;再结合“三千尺”的夸张,进一步强化了瀑布的壮阔,体现了李白对庐山瀑布的惊叹与赞美,也展现了他豪放洒脱的诗歌风格。
避坑技巧:别只答“比喻”!很多诗句会“多种修辞连用”,比如这句里“比喻+夸张”,要把所有相关修辞都答出来,再分别分析作用,避免漏答丢分。

2. 拟人:把物当人写,赋予情感

识别标志:给非人的事物(花、草、山、水)赋予人的动作、情感、语言。
作用模板:将[事物]拟人化,赋予它[人的动作/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情感]。

真题举例(2023年新高考I卷):

题目:“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知’字有何妙处?”
解析:“知”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写“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雨拟人化,赋予它“懂得时节”的智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及时降临、滋养万物的特点,“好雨”二字直接点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也暗含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避坑技巧:分析“炼字题”时,若字体现了“人的动作/情感”,先考虑“拟人”!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泪”“惊心”,也是拟人,别只从“练字”角度答,要关联修辞手法。

3. 夸张:故意放大/缩小,突出特点

识别标志:有超出现实的数量、程度描述,如“三千尺”“万里悲秋”。
作用模板: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如气势、数量)],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真题举例(2022年全国乙卷):

题目:“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字和‘摧’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解析:“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压”字写出黑云的厚重,“摧”字写出城池仿佛要被压垮的状态,故意放大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氛围和强大气势;与后文“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明亮形成对比,突出了守军的英勇无畏,也表达了诗人对守军的赞美之情。
避坑技巧:夸张常和“炼字”结合!看到“欲摧”“三千尺”“九万里”这类超出现实的描述,先考虑夸张,再分析它如何“放大/缩小”特点,以及对情感的烘托作用。

4.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对称,读起来有节奏

识别标志: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作用模板:运用对偶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描绘了[画面内容],表达了诗人[情感]。

真题举例(2024年新高考II卷):

题目:“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这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万里”对“百年”(数量词相对),“悲秋”对“多病”(名词+形容词相对),“常作客”对“独登台”(副词+动词短语相对),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既写出了诗人漂泊时间之长(百年)、空间之远(万里)的处境,又通过“悲秋”“多病”“独”等词,强化了身世之悲与孤独感,让情感表达更有力度。
避坑技巧:对偶不仅是“句式美”!分析时别只说“节奏鲜明”,还要结合内容,说明对偶句如何“从不同角度(时间/空间、视觉/听觉)”突出情感,比如这句从“时间(百年)”和“空间(万里)”双重角度写漂泊。

5. 借代:用相关事物代替本体,简洁又形象

识别标志:不直接写本体,而是用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如“帆”代指“船”,“朱门”代指“富贵人家”。
作用模板:用[代体]代指[本体],简洁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情感]。

真题举例(2023年江苏卷):

题目:“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中,‘烟火色’‘十指黑’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解析:“烟火色”代指卖炭翁因长期烧炭而熏黑的脸色,“十指黑”代指卖炭翁因劳作而变黑的手指,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具体的“脸色”“手指”细节代指卖炭翁的“辛苦劳作”,简洁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也为后文“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的追问做铺垫。
避坑技巧:借代和比喻要区分!比喻是“相似性”(如“瀑布像银河”),借代是“相关性”(如“帆代船”,帆和船是相关事物),别把“借代”答成“比喻”。

6. 设问:自问自答,引发思考

识别标志:有问句,且后文有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用模板:运用设问手法,先提出问题[问题内容],再用[回答内容]作答,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了[情感/主旨]。

真题举例(2022年浙江卷):

题目:“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解析:这句诗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先提出“能有几多愁”的问题,引发读者对“愁”的思考;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作答,将“愁”比作“春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汹涌澎湃的特点。设问的运用让情感表达更有层次,先引发疑问,再给出答案,强化了李煜亡国后的悲痛与无奈。
避坑技巧:设问必须“自问自答”!如果只有问句没有回答(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那是“反问”或“疑问”,不是设问,别搞混。

三、高频“表现手法”:4大技巧,懂其逻辑+真题拆解

表现手法是诗歌的“谋篇布局”技巧,能让情感表达更有层次、更深刻。高考常考4种,重点是懂其“逻辑关系”(如对比是“前后比”,衬托是“主次衬”)。

1. 对比:把A和B对比,突出差异

识别标志:有两个或多个事物/场景的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作用模板:将[事物A]和[事物B]对比,突出了[两者的差异,如A的奢华和B的困苦],表达了诗人[情感,如批判、同情]。

真题举例(2024年湖北卷):

题目:“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解析:这句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朱门”(富贵人家)的“酒肉臭”(奢华浪费)和“路边”的“冻死骨”(贫苦百姓的悲惨)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之大、阶级矛盾之尖锐。“酒肉臭”的“香”与“冻死骨”的“惨”形成强烈反差,表达了杜甫对富贵人家的批判和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也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避坑技巧:对比必须“有两个事物”!如果只有一个事物的描写(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是对比,别硬答。对比的核心是“差异”,要写出“A怎么样,B怎么样,突出了什么差异”。

2. 衬托:用A衬B,突出B的特点(分正衬和反衬)

识别标志:有“主体”和“衬托物”,主体是重点,衬托物是为了突出主体。正衬是“衬托物和主体特点一致”(如用“绿叶”衬“红花”,都美);反衬是“衬托物和主体特点相反”(如用“乐景”衬“哀情”)。
作用模板:用[衬托物A]衬托[主体B](正衬/反衬),突出了[主体B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情感]。

真题举例(2023年四川卷):

题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朝雨’‘柳色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解析:这句诗运用了反衬(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清新、明朗的春日景象(乐景),但诗歌的主旨是“送别”,情感是“伤感”(哀情)。用清新的乐景反衬离别的哀情,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时的伤感,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更深刻,也符合王维“诗中有画”的风格。
避坑技巧:正衬和反衬别搞混!正衬是“同向强化”(如用“大漠的壮阔”衬“英雄的豪迈”),反衬是“反向突出”(如用“乐景”衬“哀情”)。答题时要明确“是正衬还是反衬”,再分析作用。

3. 虚实结合:实写眼前景,虚写想象/回忆景

识别标志:有“眼前的实景”(如“当前的景物、事件”)和“想象/回忆的虚景”(如“未来的场景、过去的回忆”)。
作用模板:实写[眼前景A],虚写[想象/回忆景B],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表达了诗人[情感,如思念、遗憾]。

真题举例(2022年全国甲卷):

题目:“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解析: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实写,写诗人当下在巴山听雨、无法确定归期的处境;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想象未来与“君”相聚,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回忆此刻巴山夜雨的场景。虚实结合,将“当下的孤独”与“未来的团圆”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突出了诗人对“君”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渴望,也让情感更有层次(从当下的无奈到未来的期待)。
避坑技巧:虚实结合的核心是“时空交错”!实写是“现在时”,虚写是“过去时”或“未来时”,答题时要明确“哪句是实写,写了什么;哪句是虚写,写了什么”,再分析两者结合的效果。

4. 动静结合:静态景物+动态景物,让画面更生动

识别标志:有“静止的景物”(如“山、树、石”)和“运动的景物”(如“流水、飞鸟、风吹”)。
作用模板:实写[静态景物A],虚写[动态景物B],动静结合,让画面[更生动、有生机],表达了诗人[情感,如闲适、愉悦]。

真题举例(2024年浙江卷):

题目:“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解析:这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林”“山”是静态景物,“蝉噪”“鸟鸣”是动态景物。用“蝉噪”“鸟鸣”的动态声音,衬托“林”“山”的静态宁静,突出了若耶溪山林的幽静、清幽,让画面既有声音又有画面,更生动立体;也体现了诗人置身其中的闲适与惬意,展现了他对自然的喜爱。
避坑技巧:动静结合常和“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结合!比如这句是“以动衬静”,用动态衬静态;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烟直”是动态,“落日圆”是静态,是“动静结合”,没有侧重谁衬谁,答题时要根据诗句判断。

四、高频“表达方式”:2大类型,抓细节+明抒情方式

表达方式是诗歌“传递内容的方式”,高考常考“描写”和“抒情”,重点是“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

1. 描写:细节描写,让画面更具体

识别标志:有具体的细节刻画,如“动作、神态、景物的细微之处”。
作用模板:通过描写[细节内容,如“手指黑”“鬓角霜”],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人物/景物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情感]。

真题举例(2024年全国乙卷):

题目:“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镜中衰鬓已先斑’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解析:这句诗运用了细节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镜中”“衰鬓”“先斑”的细节,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诗人的衰老状态。“镜中”是场景细节,说明诗人在审视自己;“衰鬓”是外貌细节,体现头发已稀疏花白;“先斑”是时间细节,强调衰老来得比预期早。这些细节结合“塞上长城空自许”(诗人曾自许为保卫国家的“长城”),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诗人“壮志未酬、年华已逝”的悲愤,让情感表达更真实可感,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无奈与遗憾。
避坑技巧:细节描写要“小而具体”!别把“大场景描写”(如“大漠孤烟直”)当成细节描写,细节一定是“细微之处”,像“手指黑”“鬓角霜”“镜中衰鬓”这类具体的小细节,分析时要突出“细节如何体现人物/景物特点,又如何传递情感”。

2. 抒情: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情感表达的两种方式

抒情分“直抒胸臆”(直接说情感)和“间接抒情”(借景、借物抒情,前文讲的借景抒情就属于间接抒情),高考常考“直抒胸臆”,因为它情感直白,容易判断。
直抒胸臆识别标志:有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如“悲”“喜”“愤”“愁”“恨”,或直接抒发志向、感慨的句子。
作用模板: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直接抒发了诗人[情感,如悲愤、喜悦、壮志未酬],情感强烈,让读者一目了然。

真题举例(2023年浙江卷):

题目:“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分析其作用。”
解析:这句诗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先以反问引发思考,承认人终有一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直接表明志向——要留下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历史上留下美名。没有借助任何景物或事物,直接将情感和志向说出来,情感强烈、坚定,让读者瞬间感受到诗人的气节与担当,也让诗句成为千古名句,激励后人。
避坑技巧:直抒胸臆要“直接”!如果诗句是通过写景、写物表达情感(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借雨抒愁),那是间接抒情,不是直抒胸臆,别搞混。答题时要找到“直接表达情感/志向的关键词句”,再分析情感的强烈程度。

五、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万能答题模板:三步搞定,不丢分

很多同学知道技巧后,还是不会组织语言答题,其实只要记住“三步模板”,就能轻松应对所有表达技巧题:

第一步:精准判断技巧(是什么)

先看题目问的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是“表达方式”,再根据识别标志确定具体技巧,比如看到“像”“如”,判断是比喻;看到“乐景写哀情”,判断是反衬;看到直接说“悲”“愤”,判断是直抒胸臆。
示例:题目问“‘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了什么技巧”,第一步答“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怎么用)

解释技巧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比如比喻要说明“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对比要说明“对比的两者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细节描写要说明“细节是哪些,体现了什么”。
示例:接上句,第二步答“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比作‘银河落九天’,用‘三千尺’的夸张描述瀑布的长度”。

第三步:分析情感与作用(有何用)

说明技巧的作用,比如让语言更生动、突出情感、深化主旨等,还要结合诗人的情感作答,比如表达了“惊叹与赞美”“悲愤与无奈”“爱国情怀”等。
示例:接上句,第三步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落差大、气势磅礴的特点,强化了瀑布的壮阔,表达了李白对庐山瀑布的惊叹与赞美,也展现了他豪放的诗风”。

避坑技巧:模板要“灵活用”!别生搬硬套,比如有的诗句是“多种技巧连用”(如比喻+夸张),第一步就要都答出来,第二步分别分析每种技巧的体现,第三步综合分析作用,避免漏答或答得太笼统。

六、易错点“避雷指南”:这些坑别再踩!

  1. 技巧分类混淆把“表现手法”答成“修辞手法”,比如把“对比”答成“比喻”,考前一定要再记一遍分类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等;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等),看到题先定分类。
  2. 只答技巧不分析比如只答“运用了比喻”,不说明“本体和喻体”,也不分析作用,这样只能得一半分,一定要按“三步模板”答,把“是什么、怎么用、有何用”都讲清楚。
  3. 情感分析偏差比如把李白的“豪迈”答成“悲伤”,杜甫的“愁苦”答成“喜悦”,要结合诗人风格和诗句上下文判断情感,李白多豪迈、杜甫多忧国忧民、李清照前期多清新后期多悲凉,这些基础风格要记牢。
  4. 漏答“多种技巧连用”很多诗句会同时用多种技巧,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比喻+夸张,“朱门酒肉臭”是对比+借代,答题时要仔细读诗句,把所有相关技巧都找出来,别只答一种。

七、总结:表达技巧没那么难,记住“识别+分析+情感”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本质就是“识别技巧类型→结合诗句分析→关联诗人情感”,只要把今天讲的6种修辞手法、4种表现手法、2种表达方式的“识别标志+作用模板+真题案例”记熟,再用“三步万能模板”答题,避开常见坑,表达技巧题就能轻松拿高分。

更多高中语文备考知识...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