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词曲背了就忘?必背重点+真题拆解,轻松拿下古诗文!
来源:好师来学科网一帆~整理
高中诗词曲背诵就像“闯关打怪”,背的时候滚瓜烂熟,一到考试就“大脑空白”——不知道考点在哪,分不清手法差异,甚至连主旨都记错!其实不是你记性差,而是没抓准必背篇目的“核心考点”。今天把《诗经》《离骚》《蜀道难》等高频必背篇目拆成“考点清单+真题案例+避坑技巧”,帮你背得牢、考得对,古诗文分数稳稳拿!
一、《诗经》:源头之美,考频最高的“比兴”与“叙事”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高考常考《卫风·氓》《秦风·无衣》等篇目,重点考查比兴手法、叙事脉络和情感主旨,尤其是《卫风·氓》,几乎每年都有相关题型。
1. 必背重点+真题解析
(1)《卫风·氓》:爱情悲剧里的“比兴密码”
《氓》以女子口吻讲述从恋爱到婚变的全过程,比兴手法和情感变化是核心考点。
真题举例(2024年全国甲卷):
题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解析:这两句用了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的鲜嫩茂盛,比喻女子青春美好、感情甜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容颜衰老、婚姻破裂。作用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形象展现女子从恋爱到婚变的人生轨迹,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更有感染力,也暗示了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避坑技巧:别把“比兴”和“比喻”混为一谈!“比喻”是直接打比方(如“君当作磐石”),“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先写桑叶,再写女子),答题时要突出“起兴”的铺垫作用。
真题举例(2023年新高考I卷):
题目:“《卫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几句通过“三岁”“靡室劳矣”“夙兴夜寐”等细节,塑造了勤劳、隐忍的女主人公形象。“三岁”体现婚姻持续时间长,“靡室劳矣”说明她包揽家中所有劳作,“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强调她从早到晚辛苦忙碌,毫无怨言。但这样的付出却换不来丈夫的珍惜,反而导致婚变,更突出了悲剧色彩。
避坑技巧:分析形象时别只说“勤劳”,要结合“靡室劳矣”“夙兴夜寐”等具体诗句,还要联系后文“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体现形象的“悲剧性”,让答案更完整。
(2)《秦风·无衣》:激昂战歌里的“家国情怀”
《无衣》是一首战歌,重章叠句和情感基调是考查重点。
真题举例(2022年全国乙卷):
题目:“《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重章叠句的手法让诗歌节奏鲜明、情感层层递进。三句结构相同,只换“袍”“泽”“裳”(分别指长袍、内衣、下装),既突出了战士们同甘共苦、互帮互助的情谊,又从不同衣物层面展现了军队的团结协作;反复咏叹“岂曰无衣?”,以反问加强语气,消除战士们的顾虑,激发他们的战斗热情和家国责任感,让战歌更有感染力。
避坑技巧:答重章叠句的效果时,别只说“增强节奏感”,要结合具体替换的词语(如“袍”“泽”“裳”),分析其对情感表达和内容展现的作用,还要联系诗歌的“战歌”背景。
2. 避坑技巧:“抓手法+联情感+扣背景”
- 遇到《诗经》题目,先判断是否考比兴、重章叠句;
 - 分析手法时,要结合具体诗句,不能只说术语;
 - 联系《诗经》“风雅颂”的分类(如《氓》是“风”,反映民间生活;《无衣》是“风”,反映战争),理解诗歌主旨。
 
二、《离骚》(节选):浪漫主义的“香草美人”与“忧国忧民”
屈原的《离骚》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高考重点考查香草美人象征体系、情感主旨和语言风格,尤其是“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几乎是必考点。
1. 必背重点+真题解析
真题举例(2024年新高考II卷):
题目:“《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两句,运用了什么象征手法?请分析其内涵。”
解析:这两句用“江离”“辟芷”“秋兰”等香草象征诗人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节操。“扈”(披)、“纫”(连缀)、“佩”(佩戴)等动作,表明诗人主动以香草装饰自己,体现他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在当时的语境中,香草常被用来比喻君子,诗人通过佩戴香草,暗示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高洁品格的决心。
避坑技巧:别把“香草”的象征意义简单归为“美好事物”,要结合屈原的处境——他遭奸人陷害,被楚怀王疏远,香草不仅象征品德,更象征他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国家的忠诚。
真题举例(2023年全国乙卷):
题目:“《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长太息”“掩涕”是动作细节,生动展现诗人内心的悲痛;“哀民生之多艰”直接点出“哀”的对象是“民生”,说明诗人不仅关注自身的遭遇,更心系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结合全诗,诗人虽遭排挤,但始终“上下求索”,试图挽救国家危亡,这种情感贯穿始终,让诗歌的家国情怀更浓厚。
避坑技巧:分析情感时别只说“悲伤”,要突出“忧民”和“忧国”的结合,联系后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体现情感的“坚定性”——即使痛苦,也不放弃理想。
2. 避坑技巧:“解象征+明情感+联背景”
- 牢记“香草美人”的核心象征:香草象征品德、理想,美人象征君主、贤臣;
 - 分析情感时,结合屈原“忠而被谤”的背景,突出“忧国忧民”和“坚守理想”;
 - 注意《离骚》的浪漫主义风格,如想象、夸张(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答题时可提及。
 
三、唐诗:豪放与沉郁的碰撞,高频篇目考点全拆解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高考常考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等篇目,重点考查手法(夸张、想象、情景交融)、情感(爱国、思乡、身世之悲)和语言风格。
1. 李白《蜀道难》:豪放诗里的“夸张与想象”
《蜀道难》以夸张、想象写蜀道艰险,三层艰险描写和爱国情怀是考点。
真题举例(2024年湖北卷):
题目:“《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解析:这两句用了夸张和衬托的手法。“黄鹤”是善飞的鸟,“猿猱”是善攀援的动物,连它们都“不得过”“愁攀援”,夸张地突出了蜀道的险峻;以黄鹤、猿猱的“难”衬托蜀道的“难”,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蜀道的艰险程度,为后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论述做铺垫,也暗示了蜀道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避坑技巧:别只答“夸张”,要注意“衬托”的作用——通过其他事物的“难”,突出主体(蜀道)的“难”,答题时要把“衬托”的逻辑说清楚。
真题举例(2023年四川卷):
题目:“《蜀道难》结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解析:这两句看似写对锦城享乐的否定,实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全诗先写蜀道艰险,再写“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暗示蜀地可能发生战乱;“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是对友人的提醒,担心他在蜀地遭遇危险,背后隐藏着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蜀地地势险要,若有叛乱,后果严重,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避坑技巧:别把情感简单归为“劝友人回家”,要联系前文“所守或匪亲”的隐患,突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让情感分析更有深度。
2. 杜甫《登高》:沉郁诗里的“景情交融”
《登高》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秋景描写和身世之悲、家国之痛是核心考点。
真题举例(2024年浙江卷):
题目:“《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如何做到景与情的交融?”
解析:这两句通过描写“无边落木”“萧萧”“不尽长江”“滚滚”等秋景,营造出苍凉、阔大又萧瑟的意境,进而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落木萧萧”象征诗人晚年漂泊、时光流逝,“无边”“不尽”突出悲愁的广阔和深沉;“长江滚滚”既写自然景象的壮阔,又暗示国家局势的动荡,诗人面对这样的秋景,想到自己年老多病、漂泊无依,又心系国家安危,悲愁之情自然融入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避坑技巧:分析“情景交融”时,别只描述景物,要把“景”(落木、长江)和“情”(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对应起来,说明景物如何“烘托”或“象征”情感。
真题举例(2022年全国甲卷):
题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万里’‘百年’两个词有何表达效果?”
解析:“万里”写出诗人漂泊的空间之远,他远离故乡,身处异乡,更添思乡之愁;“百年”写出诗人经历的时间之长,暗示他一生坎坷,年老多病,更显身世之悲。两个词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把个人的悲愁(作客、多病)与广阔的背景(万里、百年)结合,让“悲秋”的情感更浓厚、更深沉,也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避坑技巧:分析词语效果时,别只解释词义,要结合“常作客”“独登台”等内容,说明词语如何强化“悲”的情感,还要联系杜甫的生平(安史之乱后漂泊)。
3. 白居易《琵琶行》:叙事诗里的“音乐描写”与“共鸣”
《琵琶行》以叙事抒情为主,音乐描写技巧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是高频考点。
真题举例(2023年新高考II卷):
题目:“《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音乐?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几句用了比喻、拟声词和叠词的手法。“如急雨”“如私语”“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是比喻,把大弦的粗犷、小弦的细腻、弦音的清脆分别比作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可感;“嘈嘈”“切切”是拟声词,直接模拟大弦和小弦的声音,增强听觉效果;“嘈嘈切切”是叠词,既强化了声音的特点,又让诗句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手法共同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避坑技巧:答音乐描写手法时,别漏了“拟声词”和“叠词”,它们是《琵琶行》音乐描写的特色,比单纯的比喻更生动。
真题举例(2021年山东卷):
题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的主旨句,请分析其内涵。”
解析:这两句体现了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共鸣。琵琶女曾是“名属教坊第一部”的乐伎,如今“老大嫁作商人妇”,漂泊失意;诗人曾是“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官员,因直言进谏被贬,同样孤独落寞。两人虽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沦落”的处境相同——都远离京城,都遭遇人生挫折。这句诗打破了身份的界限,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让诗歌的情感更深刻、更具普遍性。
避坑技巧:分析主旨时,要分别说明诗人和琵琶女的“沦落”之处,再点出“同病相怜”的共鸣,别只说“同情琵琶女”,要突出“两人都沦落”的核心。
4. 唐诗避坑技巧:“辨风格+抓手法+析情感”
- 李白诗:豪放、想象、夸张→情感多为爱国、洒脱;
 - 杜甫诗:沉郁、顿挫、情景交融→情感多为身世之悲、家国之痛;
 - 白居易诗:通俗、叙事、讽喻→情感多为同情、感慨;
 - 答题时结合诗人风格,避免情感分析偏差。
 
四、宋词:豪放与婉约的对决,高频篇目考点拆解
宋词分豪放派和婉约派,高考常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声声慢》等篇目,重点考查用典、情感、风格。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词里的“借古抒怀”
《念奴娇》是豪放派代表作,用典(周瑜)和旷达人生态度是考点。
真题举例(2024年全国乙卷):
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何要描写周瑜的形象?”
解析:诗人通过描写周瑜年轻有为、战功赫赫的形象,与自己年老无为、壮志未酬的处境形成对比。周瑜“小乔初嫁”体现他年少得意,“羽扇纶巾”“谈笑间”体现他从容儒雅、指挥若定,“樯橹灰飞烟灭”体现他战功卓著;而诗人当时已年近半百,被贬黄州,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施展之地。通过对比,既表达了对周瑜的仰慕,也抒发了自己的失意之情,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展现出他的旷达——虽失意,却不沉沦,以豁达心态面对人生挫折。
避坑技巧:分析周瑜形象时,别只说“仰慕”,要突出“对比”的作用,还要联系诗人的“旷达”态度,避免只答“失意”而忽略“豁达”。
2.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里的“用典与爱国”
《永遇乐》用典密集,用典内涵和爱国情怀是核心考点。
真题举例(2023年全国甲卷):
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这里用了刘裕北伐的典故。刘裕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曾率军北伐,收复中原大片土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生动展现了他北伐时的英勇气势和赫赫战功。辛弃疾写此词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收复失地,他借刘裕的典故,一方面表达了对刘裕英雄业绩的仰慕,另一方面暗含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缺乏北伐决心的批判;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渴望像刘裕一样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让情感表达更含蓄却更有力量。
避坑技巧:答用典题时,别只说“用了刘裕的典故”,要先解释典故内容(刘裕北伐的事迹),再分析诗人用典的目的(仰慕英雄、批判朝廷、抒发爱国情),三者缺一不可。
真题举例(2022年新高考I卷):
题目:“如何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内涵?”
解析:这句用了廉颇的典故。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晚年虽年老,但仍希望为国效力,赵王派人探望他时,他“一饭斗米,肉十斤”,证明自己还能打仗。辛弃疾当时已66岁,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他借廉颇的典故,一方面表达了自己不服老、渴望被重用的愿望,另一方面暗含对南宋朝廷埋没人才、不重视抗金将领的愤懑;“凭谁问”三个字更是强化了这种孤独与无奈,让爱国情怀中多了几分悲壮。
避坑技巧:分析典故内涵时,要结合诗人的年龄和处境(66岁、不被重用),别只解释廉颇的事迹,要把典故与诗人的情感(渴望重用、愤懑)联系起来,突出“以典抒情”的效果。
3. 李清照《声声慢》:婉约词里的“愁绪与意境”
《声声慢》是婉约派代表作,叠词运用、愁绪内涵和凄清意境是高频考点。
真题举例(2024年浙江卷):
题目:“《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词,有何表达效果?”
解析:这七组叠词从动作、环境、情感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词人的愁绪。“寻寻觅觅”是动作描写,写出词人在孤独中四处寻觅却无所获的迷茫;“冷冷清清”是环境描写,营造出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词人的孤独;“凄凄惨惨戚戚”是情感描写,直接抒发词人内心的凄惨、悲戚。叠词的运用不仅让语言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强化了情感的浓度,让愁绪从“迷茫”到“孤独”再到“悲戚”,一步步加深,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避坑技巧:分析叠词效果时,别只说“增强节奏感”,要结合具体叠词,从“动作、环境、情感”等角度拆解,说明叠词如何“层层递进”地展现愁绪,避免答案过于笼统。
真题举例(2023年江苏卷):
题目:“《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两句,如何营造凄清意境?”
解析:这两句通过描写“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意境。“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常与“悲秋”“孤独”相关(如“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本身就带有凄清的意味;“细雨”“点点滴滴”是听觉描写,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在寂静的黄昏中更显清晰,放大了词人的孤独;“黄昏”是时间描写,黄昏时分天色渐暗,更容易引发人的愁绪。这些意象相互结合,从视觉(梧桐、黄昏)和听觉(细雨)两个维度,让凄清的意境更具体、更可感,也让词人的愁绪(丧夫之痛、国破之悲)更浓厚。
避坑技巧:分析意境时,要先找出核心意象(梧桐、细雨、黄昏),再解释每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最后说明意象如何“共同营造”意境,别孤立地分析某个意象,忽略意象间的关联。
4. 宋词避坑技巧:“分豪放与婉约,抓用典与意境”
-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多考用典、爱国情怀、旷达/悲壮风格,答题时要结合“历史典故”和“时代背景(南宋偏安)”;
 - 婉约派(李清照):多考叠词、意象、愁绪内涵,答题时要结合“个人经历(丧夫、国破)”和“意象象征意义”;
 - 别混淆风格:苏轼的豪放偏“旷达”,辛弃疾的豪放偏“悲壮”,李清照的婉约前期偏“清新”、后期偏“凄清”,分析情感时要结合词人不同时期的经历。
 
五、元曲:通俗中的“真情实感”,高频篇目考点拆解
元曲语言通俗,情感直白,高考常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篇目,重点考查意象组合、情感主旨和现实关怀。
1.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里的“乡愁”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的代表作,意象组合和乡愁主旨是核心考点。
真题举例(2024年全国甲卷):
题目:“《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如何通过意象组合展现乡愁?”
解析:这三句通过三组不同类型的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词人的乡愁。“枯藤老树昏鸦”是衰败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氛围,奠定乡愁的基调;“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意象,别人家的团圆与词人的孤独形成对比,更凸显词人的思乡之情;“古道西风瘦马”是漂泊意象,“古道”“西风”“瘦马”写出词人在漂泊途中的艰辛、孤独,进一步加深乡愁。三组意象从“衰败”到“对比”再到“漂泊”,让乡愁从“氛围铺垫”到“情感触发”再到“深度展现”,层层递进,最后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尾,直接点出乡愁的核心。
避坑技巧:分析意象组合时,别只罗列意象,要把意象分成“衰败、温馨、漂泊”等类别,说明意象如何“层层递进”或“形成对比”,避免答案变成“意象堆砌”。
2.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散曲里的“民本思想”
《山坡羊·潼关怀古》以怀古抒情为主,历史兴亡感慨和民本思想是考点。
真题举例(2023年全国乙卷):
题目:“如何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内涵?”
解析:这两句是全曲的主旨句,体现了词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深刻的民本思想。“兴”指王朝兴盛,王朝兴盛时,统治者会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百姓要承担繁重的徭役,生活困苦;“亡”指王朝灭亡,王朝灭亡时,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同样受苦。词人通过对“兴”“亡”两种情况的对比,指出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既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也批判了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让怀古之情上升到对民生的关怀,立意更深刻。
避坑技巧:分析内涵时,要分别解释“兴,百姓苦”和“亡,百姓苦”的具体原因(兴时徭役重,亡时战乱多),别只说“百姓苦”,要说明“为什么苦”,还要突出“民本思想”这一核心,体现词人的现实关怀。
3. 元曲避坑技巧:“重意象组合,抓现实关怀”
- 小令(如《天净沙·秋思》):多考意象组合、情感(乡愁、孤独),答题时要分析意象如何“共同营造意境”;
 - 散曲(如《山坡羊·潼关怀古》):多考怀古抒情、现实关怀(民本思想),答题时要结合“历史兴亡”和“百姓苦难”,突出“以古讽今”的效果;
 - 注意元曲的“通俗性”:语言直白,情感直白,分析时别过度解读,要结合“通俗语言”理解情感。
 
六、诗词曲学习“万能答题模板”+ 记忆技巧
1. 万能答题模板(以“手法分析题”为例)
- 第一步:点明手法(如“运用了比兴手法”“运用了用典手法”);
 - 第二步:结合诗句解释手法(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鲜嫩比喻女子青春美好”);
 - 第三步:分析手法的作用(如“形象展现女子情感变化,让情感表达更含蓄”);
 - 第四步:联系主旨/情感(如“暗示婚姻悲剧的必然性,突出诗歌的悲剧色彩”)。
 
2. 记忆技巧:“考点关联记忆法”
- 背篇目时,别只背文字,要同步记忆“核心考点”(如背《氓》时,同步记“比兴手法、女主人公形象”);
 - 把相似考点的篇目归类(如“用典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比记忆;
 - 结合“诗人经历”记忆(如记李清照的愁绪,结合她“丧夫、国破”的经历),让记忆更深刻。
 
结尾:诗词曲不难学,找对考点是关键!
其实高中诗词曲背诵和答题,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抓考点、找规律”。只要把《诗经》的比兴、《离骚》的香草美人、唐诗的风格、宋词的用典与意境、元曲的意象组合这些核心考点吃透,再结合真题练熟答题模板,古诗文分数就能稳稳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