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背完就忘?必背重点+真题拆解,轻松拿捏考点!

来源:好师来学科网一帆~整理

高中文言文就像“古文密码本”,背的时候每个字都认识,一到考试分析主旨、答手法就“卡壳”——不知道《劝学》的比喻论证怎么答,分不清《逍遥游》的“绝对自由”是什么,甚至把《师说》的中心论点记错!其实不是你没背熟,而是没抓准必背篇目的“核心考点”。今天把《劝学》《逍遥游》等高频必背文言文拆成“考点清单+真题案例+避坑技巧”,帮你背得牢、答得对,文言文分数稳稳拿!

一、《劝学》(荀子):“学不可以已”的智慧,比喻论证是核心

《劝学》是文言文必背中的“基础款”,高考常考中心论点比喻论证学习态度与方法,尤其是比喻论证,几乎每年都有相关题型,必须吃透!

1. 必背重点+真题解析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深层内涵

《劝学》开篇就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不仅是“学习不能停止”的表面意思,更强调学习是终身成长的过程——通过学习改变本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过积累实现质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真题举例(2024年全国甲卷):

题目:“《劝学》开篇‘学不可以已’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学不可以已”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作用有三:一是开篇点题,直接明确全文论述的核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二是统领全文,后文从“学习可以改变本性”(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学习需要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习需要坚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三个角度展开,都是围绕这一论点;三是引发读者思考,强调“学习不是阶段性任务,而是终身需求”,奠定全文积极向上的基调。
避坑技巧:别只答“开篇点题”,要结合后文内容,说明论点如何“统领全文”,还要解释“学不可以已”的深层内涵(终身学习、改变本性),避免答案过于浅显。

(2)比喻论证:让抽象道理变具体

《劝学》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论证,几乎每段都用比喻,且多组比喻层层递进,把“学习”的道理讲得生动易懂。

真题举例(2023年新高考I卷):

题目:“《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解析:这两句用了比喻论证,以“青从蓝中来却比蓝更青”“冰由水凝结却比水更寒”为喻,形象论证了“学习可以改变本性,使人超越原有水平”的道理。效果有二:一是把抽象的“学习改变人”具象化,读者能通过“青”“冰”的变化直观理解;二是为后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做铺垫,说明君子的“优秀”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实现的,逻辑更连贯。
避坑技巧:别把“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混为一谈!“比喻修辞”是为了生动描写,“比喻论证”是为了论证观点,答题时要突出“论证了什么道理”,而不是只说“生动形象”。

真题举例(2022年全国乙卷):

题目:“《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解析:这两句先以“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对比,再用“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比喻,双重手法结合,突出“学习需要坚持”的道理。“朽木不折”比喻“半途而废则一事无成”,“金石可镂”比喻“坚持不懈则能攻克难题”,对比之下,“坚持”的重要性更鲜明;同时,用“朽木”“金石”这些常见事物作喻,让抽象的“坚持”变得具体可感,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避坑技巧:答“对比+比喻”的复合手法时,要分别分析两种手法的作用,再说明“结合后的效果”(如“对比让观点更鲜明,比喻让道理更易懂”),别只侧重一种手法。

2. 避坑技巧:“抓论点+析比喻+联现实”

二、《逍遥游》(庄子,节选):“绝对自由”的浪漫,寓言与想象是灵魂

《逍遥游》是文言文里的“浪漫派代表”,高考常考**“绝对自由”的内涵**、寓言手法想象特色,尤其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解,是高频难点。

1. 必背重点+真题解析

(1)“绝对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无待”

庄子的“逍遥”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无待”——不依赖外界条件(如风力、地位、名声),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具体表现为“至人无己”(超越自我,不执着于个人利益)、“神人无功”(不追求功绩)、“圣人无名”(不追求名声)。

真题举例(2024年新高考II卷):

题目:“《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如何体现庄子的‘逍遥’思想?”
解析:这句话是庄子“绝对自由”思想的核心,“乘天地之正”指顺应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指驾驭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游无穷者”指遨游于无限的时空之中。关键在“彼且恶乎待哉”(他还依赖什么呢),说明这种“游”是“无待”的——不依赖风力(如大鹏需要“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不依赖名声(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仍有“荣辱”的执着),真正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体现了庄子“顺应自然、超越依赖”的逍遥思想。
避坑技巧:别把“逍遥”理解为“物理上的自由”(如大鹏飞很高就是逍遥),庄子更强调“精神自由”,要抓住“无待”(不依赖外界)这个核心,结合“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分析。

(2)寓言手法:用故事讲哲理,生动又深刻

《逍遥游》用了大量寓言(大鹏、蜩与学鸠、宋荣子、列子),通过故事引出哲理,避免枯燥说教。

真题举例(2023年全国乙卷):

题目:“《逍遥游》中写‘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有何作用?”
解析:这则寓言以“蜩与学鸠”的浅陋反衬“大鹏”的宏大,作用有三:一是通过蜩与学鸠“飞不过榆枋”的局限,对比大鹏“九万里南飞”的志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二是讽刺了那些目光短浅、满足于“小自由”(如蜩与学鸠“控于地而已矣”),却嘲笑“大追求”的人;三是为后文“宋荣子、列子仍有依赖”做铺垫,最终引出“至人无己”的绝对自由,逻辑层层递进。
避坑技巧:分析寓言作用时,要先概括寓言内容(蜩与学鸠笑大鹏),再说明“对比/反衬”的效果(小知不及大知),最后联系全文哲理(引出绝对自由),别只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

2. 避坑技巧:“辨‘逍遥’内涵+析寓言逻辑+懂庄子思想”

三、《师说》(韩愈):“尊师重道”的呐喊,破立结合是关键

《师说》是文言文里的“议论典范”,高考常考中心论点择师标准批判“耻学于师”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尤其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必须精准。

1. 必背重点+真题解析

(1)中心论点与择师标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两个层面:一是“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二是“择师标准”——不分年龄、地位,只要有“道”,就是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真题举例(2024年湖北卷):

题目:“《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为何将‘传道’放在‘受业’‘解惑’之前?”
解析:韩愈将“传道”放在首位,是因为他认为“道”是学习的核心——“受业”(传授学业)和“解惑”(解答疑惑)都是为“传道”服务的。在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背景下,韩愈强调“传道”,其实是强调“儒家之道”的传承,呼吁人们通过拜师学习,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扭转“士大夫之族”轻视老师、忽视“道”的风气。这一排序也体现了他“重道轻技”的教育观念,突出“师”的核心价值是“传儒家之道”。
避坑技巧:别只说“传道重要”,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耻学于师、儒家道统衰落),说明“传道”的深层目的(传承儒家之道),还要解释“传道”与“受业”“解惑”的关系(前者是核心,后两者是手段)。

(2)破立结合:批判错误观点,树立正确主张

《师说》先“破”(批判“耻学于师”的错误观点),再“立”(树立“尊师重道”的主张),论证更有针对性。

真题举例(2023年四川卷):

题目:“《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如何体现‘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解析:这部分属于“破”——批判“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他们嘲笑那些“称师称弟子”的人,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谄媚)。韩愈通过批判这种“耻学于师”的现象,指出其危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为后文“立”(树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做铺垫。“破”得越彻底,“立”的主张就越有说服力,让读者明白“尊师重道”的必要性。
避坑技巧:答“破立结合”时,要先明确“破什么”(批判的错误观点),再说明“立什么”(树立的正确主张),最后分析“破”对“立”的作用(铺垫、增强说服力),别只谈“破”或只谈“立”。

2. 避坑技巧:“抓‘道’的核心+析破立逻辑+联社会背景”

四、《阿房宫赋》(杜牧):“借古讽今”的警示,铺陈与对比是特色

《阿房宫赋》是文言文里的“骈文佳作”,高考常考借古讽今的主旨铺陈描写对比手法,尤其是“秦亡教训”与“唐朝警示”的关联,是核心考点。

1. 必背重点+真题解析

(1)借古讽今:以秦亡讽唐,警示“勿重蹈覆辙”

杜牧写《阿房宫赋》,表面是写秦朝修建阿房宫的奢华、灭亡的原因,实则是借秦朝的教训,讽刺唐朝统治者“大兴土木、骄奢淫逸”,警示唐敬宗不要重蹈秦亡覆辙(当时唐敬宗沉迷享乐,修建宫殿)。

真题举例(2024年浙江卷):

题目:“《阿房宫赋》结尾‘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有何深意?”
解析: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现了“借古讽今”的主旨。“秦人不暇自哀”指秦朝灭亡太快,来不及为自己哀叹;“后人哀之”指秦以后的人(如唐朝人)为秦朝的灭亡哀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指如果唐朝人只哀叹秦朝灭亡,却不吸取“骄奢亡国”的教训;“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指唐朝也会像秦朝一样灭亡,让更后的人(如唐朝以后的人)为唐朝哀叹。杜牧用层层递进的“后人”,明确警示唐朝统治者:若不改变“骄奢”的作风,必将重蹈秦亡覆辙,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避坑技巧:别只答“警示后人”,要明确“后人”的指代(唐朝统治者),说明“借秦讽唐”的具体内容(秦因骄奢亡国,唐要吸取教训),还要分析“层层递进的‘后人’”的作用(强化警示效果)。

(2)铺陈描写:浓墨重彩写奢华,反衬秦亡之快

《阿房宫赋》用大量铺陈描写阿房宫的规模(“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建筑(“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宫女(“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珍宝(“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突出秦朝的“骄奢”。

真题举例(2023年江苏卷):

题目:“《阿房宫赋》中‘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效果?”
解析:这几句用了铺陈(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以“明星”喻“妆镜”、“绿云”喻“晓鬟”,再用“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焚椒兰”四个排比句,铺陈描写阿房宫宫女的生活奢华。效果有二:一是直观展现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宫女数量之多、生活之奢华,都源于对百姓的搜刮;二是为后文“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做铺垫,通过奢华与灭亡的对比,突出“骄奢亡国”的道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避坑技巧:答铺陈手法时,别只说“排比增强气势”,要结合“宫女奢华生活”的具体内容,说明铺陈如何 “凸显秦朝骄奢”,还要联系后文“亡国”的结局,体现“铺垫”作用,避免答案脱离文章主旨。

2. 避坑技巧:“抓‘借古讽今’核心+析铺陈对比+联唐朝背景”

五、《赤壁赋》(苏轼):“豁达人生”的哲思,景、情、理交融是亮点

《赤壁赋》是文言文里的“哲理佳作”,高考常考景情理交融的写法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和**“变与不变”的哲理**,尤其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对比,是高频考点。

1. 必背重点+真题解析

(1)景情理交融:从写景到抒情,再到悟理

《赤壁赋》先写赤壁夜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再由景生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由情悟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真题举例(2024年全国乙卷):

题目:“《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两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解析:这两句是对赤壁夜景的描写,作用有三:一是营造氛围,“清风”“明月”“水波”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和议论奠定基调;二是引发情感,优美的夜景让作者暂时忘却贬谪的苦闷,生出“羽化而登仙”的愉悦,也为后文“哀吾生之须臾”的感慨做铺垫;三是串联景情理,后文“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理,正是从“江水”“明月”这些景物中悟出来的,景物成为连接情与理的桥梁。
避坑技巧:别只答“描写夜景”,要说明景物如何“营造氛围”“引发情感”“串联景情理”,还要联系苏轼的贬谪背景,体现“景物对作者心境的影响”,避免答案孤立。

(2)“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的豁达之道

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出“变与不变”的哲理: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化(“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和人类都是永恒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以此化解“人生短暂”的苦闷,体现豁达态度。

真题举例(2023年新高考I卷):

题目:“如何理解《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关系?”
解析:这两句话是“先抑后扬”的关系,体现了苏轼从“苦闷”到“豁达”的心境变化。“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抑”,作者看到长江的永恒和赤壁的历史沧桑,联想到自己贬谪黄州、人生短暂,生出苦闷和羡慕之情;“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扬”,作者通过哲理思考,意识到从“不变”的角度看,人类和天地万物一样永恒,不必为“短暂”而苦闷。这种转变不仅展现了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也传递出“乐观面对挫折”的人生智慧,让文章的主旨更深刻。
避坑技巧:别只说“两者是对比关系”,要突出“心境转变”(从苦闷到豁达),还要解释“变与不变”的具体内涵,联系苏轼的人生经历(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说明这种豁达是“经历挫折后的通透”,避免答案过于抽象。

2. 避坑技巧:“抓‘景情理’线索+析心境转变+联苏轼经历”

六、文言文必背“万能记忆法”+“答题模板”

1. 万能记忆法:“考点绑定记忆法”

2. 万能答题模板(以“主旨理解题”为例)

结尾:文言文不难学,找对“考点”是关键!

其实高中文言文必背篇目,不是“背完就忘”的“负担”,而是“抓准考点就能拿分”的“宝藏”。只要把《劝学》的比喻论证、《逍遥游》的绝对自由、《师说》的破立结合、《阿房宫赋》的借古讽今、《赤壁赋》的景情理交融这些核心考点吃透,再用“考点绑定记忆法”和“万能答题模板”辅助,文言文分数就能轻松提升。

更多高中语文备考知识...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