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虚词总搞混?15个高频虚词+真题拆解,轻松拿捏!
来源:好师来学科网一帆~整理
文言虚词就像古诗文里的“隐形胶水”,看似不起眼,却能串联句子、传递语气,少了它或用错它,文意都会“跑偏”!很多同学学虚词时总犯懵——“之”“乎”“者”“也”翻来覆去就那几个字,放不同句子里咋就不一样了?别急!今天把高考常考的15个文言虚词拆成“高频考点+真题案例+避坑指南”,用超易懂的方式讲明白,帮你彻底摆脱“虚词焦虑”!
一、高频虚词“天团”:15个核心虚词逐个拆
高考文言虚词考查集中在“之、乎、者、也、以、而、于、则、焉、乃、其、且、为、所、因”15个,每个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但只要抓准“语法位置+语境逻辑”,就能快速判断。
(一)“之”:文言虚词里的“万能选手”
“之”的用法超灵活,既能当代词,又能作助词,还能凑音节,是高考“常客”。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全国甲卷):“州守郑伸得之,献于朝”
这里“之”是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物(结合上下文可知是指高俅)。整句话翻译为“州守郑伸得到他,把他献给朝廷”。判断技巧:“之”在动词“得”后,作宾语,大概率是代词,代人、代事或代物。
例2(2023年新高考I卷):“古之学者必有师”
“之”在这里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古之学者”即“古代的学者”,“之”连接定语“古”和中心语“学者”,起修饰限制作用。这类用法最常见,只要“之”在名词之间,表所属关系,基本就是“的”。
例3(2022年全国乙卷):“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标志,无实际意义,不用翻译。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把宾语“句读”“惑”提到动词“不知”“不解”前面,起到强调作用。判断关键:看句子是否是宾语前置,若宾语在动词前,“之”很可能是前置标志。
例4(2021年浙江卷):“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之”在这里是补足音节的助词,无实义,不用翻译。“久之”即“过了一会儿”,“之”加在时间副词“久”后,延长音节,让句子读起来更舒缓。这类用法常出现在表示时间的词后,如“顷之”“怅恨久之”。
2. 避坑技巧:“看位置,判功能”
- 动词后+“之”→代词(代人/事/物);
 - 名词+“之”+名词→结构助词“的”;
 - 宾语+“之”+动词→宾语前置标志;
 - 时间词/形容词后+“之”→补足音节,无实义。
 
(二)“以”:多功能“连接小能手”
“以”可表原因、方式、目的,还能作介词、连词,用法虽多,但有迹可循。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新高考II卷):“宜节用爱民,以充府库”
“以”在这里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节用爱民”的目的是“充府库”(充实国库),整句话翻译为“应当节省开支、爱护百姓,来充实国库”。判断技巧:“以”连接两个动作,后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目的,就是表目的的连词。
例2(2023年全国乙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在这里是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不以物喜”即“不因为外物(好坏)而高兴”,“以”后接名词“物”“己”,表动作“喜”“悲”的原因。这类用法中,“以”后常跟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结构。
例3(2022年新高考I卷):“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在这里是介词,表方式,可译为“用、凭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凭借疆域的界限”,“以”后接“封疆之界”,表“域民”的方式。区分表原因和表方式的关键:看“以”后内容是“原因”还是“手段”。
2. 避坑技巧:“看搭配,辨用法”
- “以”+动词/句子,表目的(来)、结果(以致)→连词;
 - “以”+名词/名词性短语,表原因(因为)、方式(用)、凭借(凭)→介词;
 - “以”还可作动词(认为,如“皆以美于徐公”),但高考考查较少,重点记连词和介词用法。
 
(三)“而”:句子间的“关系调解员”
“而”主要作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并列、递进、转折、顺承等关系,是判断的难点。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湖北卷):“蟹六跪而二螯”
“而”在这里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和”,也可不用翻译。“六跪”和“二螯”是蟹的两个并列特征,无先后、主次之分。判断技巧:连接的前后两部分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关,且无逻辑上的先后、转折,就是并列关系。
例2(2023年四川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而”在这里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可译为“然后、就”。“学”和“时习之”是先后发生的动作,先“学习”,再“按时复习”。顺承关系有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这是和并列关系的最大区别。
例3(2022年全国甲卷):“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在这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可译为“但是、却”。“取之于蓝”(从蓝草中提取)和“青于蓝”(比蓝草更青)之间是转折关系,前后语义相反。判断关键:前后内容有明显反差,用“而”连接表转折。
例4(2021年山东卷):“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在这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不用翻译。“终日”是“思”的状态(整天),“终日而思”即“整天思考”,“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强调动作的状态或方式。修饰关系中,“而”前后是“修饰语+动词”,无逻辑上的并列、顺承或转折。
2. 避坑技巧:“看前后,定关系”
- 并列:前后词性同、无先后(蟹六跪而二螯);
 - 顺承:前后有时间先后(学而时习之);
 - 转折:前后语义反(而青于蓝);
 - 修饰:前是状态/方式,后是动作(终日而思)。
 
(四)“于”:表方位、对象的“定位专家”
“于”多作介词,表时间、地点、对象、比较等,用法相对固定,结合语境易判断。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浙江卷):“战于长勺”
“于”在这里是表地点的介词,可译为“在”。“战于长勺”即“在长勺作战”,“于”引出动作“战”发生的地点“长勺”。这类用法中,“于”后常跟表示地点的名词。
例2(2023年江苏卷):“苛政猛于虎也”
“于”在这里是表比较的介词,可译为“比”。“苛政猛于虎”即“苛刻的政令比老虎还凶猛”,“于”连接被比较的对象“虎”,构成“A+形容词+于+B”的结构,表“A比B……”。
例3(2022年北京卷):“受制于人”
“于”在这里是表被动的介词,可译为“被”。“受制于人”即“被别人控制”,“于”引出动作“制”的主动者“人”,这是文言文中被动句的常见形式(动词+于+主动者)。
2. 避坑技巧:“看语境,明指向”
- 后接地点→在、到、从(战于长勺);
 - 后接对象→对、向、给(告之于帝);
 - 后接比较对象→比(猛于虎);
 - 后接主动者→被(受制于人)。
 
二、易混虚词对比:别再“张冠李戴”
很多虚词用法相似,容易混淆,比如“其”和“之”、“为”和“所”,对比辨析能帮你快速区分。
(一)“其”vs“之”:都能代指,区别在哪?
“其”多作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还可作语气词;“之”除了代词,还有助词用法。
真题对比(2024年全国乙卷):
- 例1:“百姓多闻其贤”(“其”是代词,代指“他的”,译为“百姓大多听说他的贤能”);
 - 例2:“闻之,欣然规往”(“之”是代词,代指“这件事”,译为“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辨析技巧:
- “其”作代词时,多译为“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常修饰名词(其贤);
 - “之”作代词时,多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这件事”,常作宾语(闻之)。
 
(二)“为”vs“所”:“为……所……”是固定搭配吗?
“为”可作动词、介词、语气词;“所”常和“为”搭配表被动,也可作助词。
真题对比(2023年新高考II卷):
- 例1:“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是固定被动结构,译为“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
 - 例2:“为宫室之美”(“为”是介词,表目的,译为“为了住宅的华丽”)。
 
辨析技巧:
- “为”+“所”+动词→被动(为所虏);
 - “为”后接名词/名词性短语,表目的、原因、对象→介词(为宫室之美);
 - “为”后接动词,表“做、成为”→动词(为坛而盟)。
 
三、虚词学习避坑“三大法宝”
1. 别死记硬背,结合语境“猜”
文言虚词用法灵活,死记“之有五种用法”没用,要结合句子结构和上下文逻辑判断。比如“而”在“登高而招”中,“登高”是“招”的方式,就是修饰关系;在“人而无信”中,“人”和“无信”是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2. 教材例句“打底”,真题迁移“加分”
高考虚词用法大多来自教材,比如“以”表目的的用法,教材里《劝学》“作《师说》以贻之”和2024年新高考II卷“以充府库”用法完全一致。平时把教材里的虚词例句整理出来,做题时直接“对号入座”,正确率会大大提高。
3. 多做“对比练习”,强化差异认知
把易混虚词的真题放在一起练,比如“于”表比较和表被动的句子、“而”表并列和表顺承的句子,对比多了,自然能快速区分。比如看到“A+形容词+于+B”,就知道是“比”;看到“动词+于+人”,就想到“被”。
结尾:虚词不难,找对方法就能“通关”
其实文言虚词没那么可怕,15个高频虚词看似用法多,但常考的就那几种。平时学习时,把每个虚词的“语法位置+语境逻辑”记清楚,再结合教材例句和真题练习,慢慢就能找到规律。
下次遇到虚词题,别慌!先看虚词在句子里的位置,再想它连接的内容是什么关系,最后对照教材里的类似用法,三步就能判断出正确用法。如果觉得某个虚词还没吃透,比如“乃”和“则”总分不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专门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