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总懵圈?4大类+真题拆解,语序再乱也不怕!

来源:好师来学科网一帆~整理

文言特殊句式就像古诗文里的“语序迷宫”,明明每个字都认识,按现代语序一读却完全不通!很多同学翻译时总踩坑——把“……者,……也”当成普通句子,把“何陋之有”译成“有什么简陋的”还觉得挺对?其实都是没摸透特殊句式的“套路”!今天把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这4大类考点拆明白,结合真题教你“破解密码”,从此文言翻译不丢分!

一、判断句:“是”与“不是”的古代表达,别漏了标志词

判断句是判断人、事、物性质或关系的句子,现代汉语常用“是”表判断,但文言文有自己的“专属标志”,找对标志就能快速识别。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全国甲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是典型的“……者,……也”结构,“者”表停顿,“也”表判断,可译为“……是……”。整句话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注意:“者”在这里不是代词,只是判断句的标志,不能译成“……的人”后再叠加“是”,避免重复。

例2(2023年新高考I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用“……也”表判断,“也”放在句末,加强判断语气,可译为“……是……啊”。“此”是“这”,“诚”是“确实”,整句话译为“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这类判断句没有“者”,只靠“也”表判断,别误以为是陈述句。

例3(2022年全国乙卷):“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用“乃”表判断,“乃”可译为“是、就是”,语气比“也”更肯定。这句话译为“应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乃”在这里是判断词,不是“于是、才”的意思,别混淆虚词用法。

例4(2021年浙江卷):“刘备天下枭雄”

这是无标志判断句,没有“者、也、乃”等标志,全靠语境逻辑判断。结合历史背景,“刘备”和“天下枭雄”是判断关系,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这类句子最容易漏译“是”,翻译时要根据语义补充。

2. 避坑技巧:“抓标志,补‘是’字”

二、被动句:“被”字的隐形表达,找准动作的“承受者”

被动句是主语承受动作的句子,现代汉语常用“被”字,文言文的“被”却常“藏起来”,要通过标志词或语境判断。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新高考II卷):“受制于人”

用“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受制于人”即“被别人控制”,“制”的主动者是“人”,被动者是“(某人)”。注意:“于”在这里表被动,不是“在、比”的意思,别误译为“在别人那里受制”。

例2(2023年全国乙卷):“徒见欺”

用“见”表被动,“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可译为“被……”。“徒见欺”即“白白地被欺骗”,“欺”的被动者是主语(省略的“我”),主动者没出现。“见”在这里是被动标志,不是“看见”的意思,别译成“白白看见欺骗”。

例3(2022年新高考I卷):“若属皆且为所虏”

用“为……所……”表被动,“为”引出主动者,“所”辅助表被动,可译为“被……所……”。这句话译为“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虏”的主动者是“(他,指项羽)”,被动者是“若属”。“为……所……”是固定被动结构,不能拆分理解。

例4(2021年山东卷):“戍卒叫,函谷举”

这是无标志被动句,通过动作逻辑判断。“函谷”是地名,不能主动“举”(攻占),实际是“函谷关被攻占”,译为“戍边的士兵起义,函谷关被攻占”。这类句子要判断主语能否主动发出动作,不能则是被动。

2. 避坑技巧:“看标志,判主动”

三、倒装句:语序的“乾坤大挪移”,按现代语序“复位”就对了

倒装句是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常见的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翻译时要把语序“调回来”。

(一)宾语前置:宾语“跑”到动词前,找对标志再复位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湖北卷):“何陋之有?”

用“之”作宾语前置标志,正常语序是“有何陋”,“之”无实义,只起提宾作用。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判断技巧:“之”放在疑问代词“何陋”和动词“有”之间,就是宾语前置标志,把“何陋”移到“有”后。

例2(2023年四川卷):“古之人不余欺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余”是代词“我”,作“欺”的宾语,在否定词“不”后前置。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注意:否定词(不、未、莫)+代词(余、吾、之)+动词→代词宾语前置。

例3(2022年北京卷):“沛公安在?”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安”是疑问代词“哪里”,作“在”的宾语,前置到动词前。译为“沛公在哪里?”。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动词→宾语前置,把疑问代词移到动词后。

2. 避坑技巧:“找疑问/否定词,看代词位置”

(二)状语后置:状语“躲”到动词后,“于/以”是关键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浙江卷):“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用“于”引导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于蓝”是介宾短语,作“取”和“青”的状语,后置到动词后。译为“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青”。“于”在这里表“从、比”,介宾短语作状语要移到动词前。

例2(2023年江苏卷):“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用“以”引导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宾短语,作“饰”的状语,后置到动词后。译为“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它)”。“以”表“用”,介宾短语作状语要移到动词前。

2. 避坑技巧:“见‘于/以’,提状语”

(三)定语后置:定语“藏”到中心语后,“之/者”来帮忙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全国乙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用“之”作定语后置标志,正常语序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利”“强”是定语,修饰“爪牙”“筋骨”,后置到中心语后,“之”起连接作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判断技巧:中心语+之+定语(形容词)→定语后置。

例2(2023年新高考II卷):“马之千里者”

用“之……者”作定语后置标志,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千里”是定语,修饰“马”,“之……者”起提宾和表停顿的作用。译为“能日行千里的马”。“之……者”是固定结构,别把“者”译成“……的人”。

2. 避坑技巧:“中心语在前,定语在后”

(四)主谓倒装:主语“让”到谓语后,多表感叹或疑问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2年全国甲卷):“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为了强调“甚”(严重),把谓语提前。译为“你太不聪明了!”。这类句子多是感叹句,谓语在前,主语在后,翻译时要把主语移到谓语前。

例2(2021年安徽卷):“何哉,尔所谓达者?”

主谓倒装,正常语序是“尔所谓达者何哉?”。“尔所谓达者”是主语,“何哉”是谓语,为了加强疑问语气,把谓语提前。译为“你所说的‘达’是什么呢?”。疑问语气的主谓倒装,翻译时要复位主语和谓语。

2. 避坑技巧:“看语气,找主谓”

四、省略句:成分的“隐形游戏”,根据语境“补全”就通了

省略句是省略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的句子,文言文常因简洁而省略成分,翻译时要根据语境补充完整。

1. 真题举例+深度解析

例1(2024年全国甲卷):“(荆轲)拔剑,剑长,操其室”

省略主语,“拔剑”前省略了主语“荆轲”。结合上下文,前文讲荆轲刺秦王,这里“拔剑”的主语是荆轲,译为“(荆轲)拔出剑,剑太长,(他)握住剑鞘”。主语省略多因前文已出现(如“荆轲”),翻译时要补充,避免语义模糊。

例2(2023年新高考I卷):“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省略宾语,“不与”后省略了宾语“之”(指代可与言的人)。译为“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和(他)交谈,是错失人才”。“与”是动词,后面常省略代词宾语“之”,翻译时要补充,否则句子不通。

例3(2022年全国乙卷):“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省略介词“以”,“试之”后省略了介词“以”。正常结构是“试之以鸡”(用鸡来试它),译为“又用鸡来试它,果然像成名说的那样”。“试之+名词”常省略“以”,补充后才符合“以+名词”的介宾结构。

2. 避坑技巧:“看搭配,补成分”

五、特殊句式学习“避坑四步法”

1. 第一步:先找“标志词”

看到“者、也、乃、为”→先想判断句;看到“于、见、为……所……”→先想被动句;看到“之、是、何、安”→先想倒装句,通过标志快速定位句式类型。

2. 第二步:再析“语序逻辑”

无标志时,用现代汉语语序对照:主语是否在谓语前?宾语是否在动词后?定语是否在中心语前?如“函谷举”,主语“函谷”不能主动“举”→被动句;“何陋之有”,宾语“何陋”在动词“有”前→宾语前置。

3. 第三步:结合“教材例句”

高考特殊句式多来自教材,如“蚓无爪牙之利”(教材《劝学》)和2024年全国乙卷真题用法一致,记准教材例句,做题时直接“迁移”判断方法。

4. 第四步:翻译“补全复位”

判断出句式后,按现代语序“复位”(如宾语前置→宾语移到动词后)、补充省略成分(如省略主语→补充主语)、译出标志词(如“为……所……”→译出“被……所……”),确保译文通顺。

结尾:特殊句式不难解,“标志+逻辑”是关键

其实文言特殊句式就像“语言密码”,只要掌握“找标志、析逻辑、补成分”的方法,再难的句式也能破解。平时练习时,遇到特殊句式就标注类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积累多了,看到句子就能快速反应。

下次做文言文翻译题,别再慌慌张张乱译!先找标志词,再调语序,最后补成分,三步就能让译文又准又顺。

更多高中语文备考知识...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