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顺义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作文指导

来源:好师来作文网作者:一帆

作文一: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校准”意为校对机器、仪器等使准确,通常被引申为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规范、调整或优化。个体成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等都需要校准。有人认为通过校准可以达到更理想的状态,但也有人认为不合理的校准会产生消极影响……

请以“校准”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作文指导:校准:在标准与活力间寻找平衡点

一、审题与立意突破

题目中的"校准"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精准调整的技术动作,又是充满张力的文化隐喻。审题时需抓住三个核心矛盾:

绝对标准与相对灵活的冲突(如工业标准化与个性创造)

正向引导与机械教条的边界(如道德准则与思想禁锢)

短期效率与长期发展的取舍(如应试教育与创新能力)

建议立意方向:

揭示校准的本质是动态平衡艺术,而非非此即彼的选择

强调校准应如中医"辨证施治",既守原则又观全局

提出"校准三境界":技术层面的精准、制度层面的适配、精神层面的自觉

二、思路解析与结构策略

可采用"破立结合"的三维结构:

历史维度:从青铜器铸造标准到秦朝书同文车同轨,展现校准对文明整合的价值;转述明清八股取士导致思想僵化,警示教条化校准的危害

科技视角:对比工业革命标准化生产与数字时代个性化定制,引出"智能校准"概念——既能保证基础质量,又允许参数浮动

文化思辨:以敦煌壁画修复为例,说明文化传承需要"双重校准":既遵循文物保护规范,又需尊重历史层次的真实性

三、论据选择技巧

正面案例:

商鞅变法中的"标准尺"统一度量衡,奠定经济基础

贝多芬校音:反复调整音准却保留创作自由,成就《命运交响曲》

日本茶道"侘寂"美学:在残缺中寻找完美,体现校准的哲学智慧

反面素材:

大跃进时期钢铁产量指标脱离实际,导致资源浪费

清代科举八股范式束缚思想,催生"敲门砖"式文章

现代企业KPI异化为数字游戏,忽视创新价值

四、常见误区警示

避免将"校准"等同于"限制",需区分合理规范与机械约束

慎用单一领域案例(如仅谈科技),应覆盖人文、社会等多维度

警惕非黑即白论断,可引用帕斯卡"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五、语言提升建议

活用比喻:

"校准如篆刻,既要依字型规矩,又需留刀锋余地"

"文化传承像古琴调音,过紧则弦断,过松则声散"

化用经典:

"君子和而不同"诠释多元校准

"张弛有度"解读制度弹性

"执两用中"阐释平衡智慧

句式创新: "当标准化遇上创造力,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而是催生出带着镣铐的舞蹈" "真正的校准大师,必是能在钢尺刻度间嗅出人性温度的匠人"

六、示例段落

在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工作室,文物保护者面临着独特的校准难题。他们既要严格遵守国际通行的文物修复标准,又要像考古学家般敬畏历史留下的每一寸痕迹。当清理明代覆墙时,团队没有简单铲除后世添加的表层,而是通过光谱分析辨别不同时期的颜料层次。这种"分层校准"的智慧,恰似中国传统文化中"修旧如旧"的营建理念——既不盲目追求焕然一新,也不放纵破损蔓延。正如修复专家所言:"我们不是在复制古代工匠的作品,而是在解读他们与时间对话的方式。"这种充满张力的校准实践,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

作文二: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生活好似永不停歇的行程,可总有意外“站点”让我们“驻足”,或欣赏,或休憩,或沉思……

请以“驻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作文指导:如何写好"驻足"主题记叙文

一、审题与立意突破

"驻足"这个题目具有双重意象:既指物理空间的停留,更暗含精神层面的沉思。考生需要抓住"意外站点"的提示,在叙事中呈现由外及内的情感转变。建议从生活场景切入,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人物对生命、亲情、成长的深层思考。例如公交站台的偶遇、登山途中的休憩、老屋门前的徘徊等,都是可挖掘的素材。

二、思路解析与结构搭建

可采用"现实触发-回忆展开-感悟升华"的三段式结构。以笔者亲历为例:在图书馆走廊驻足观察流浪猫哺乳的场景,触发对母爱本质的思考。先描写玻璃幕墙外暴雨中的猫窝,再回溯童年母亲雨中送伞的记忆,最后将两幅画面叠合,悟出"爱是永恒的驻足"。关键要让物理停留与心理顿悟形成共振。

三、细节描写策略

环境烘托:如"春雨斜织着玻璃幕墙,将窗外的绿植晕染成水墨画",用天气渲染氛围

动作特写:"食指无意识地在起雾的玻璃上画圈,水痕渐渐模糊了猫妈妈舔崽的轨迹"

感官联动:"消毒水气息混着奶香飘来,像某种隐秘的生命密码"

隐喻运用:将猫爪印比作"时光的邮戳",把雨滴落成"天空的顿号"

四、论据选择技巧

避免使用名人名言堆砌,应聚焦生活化素材。某考生曾写放学途中见证环卫工替流浪汉撑伞,这个瞬间成为理解"温暖无需理由"的契机。建议选取三个递进式细节:初见时的不解→观察中的触动→别离时的顿悟,每个阶段用不同感官体验支撑。

五、常见误区警示

停留时间处理不当:建议将"驻足"时刻控制在全文2/5处,前后延伸各占1/5

情感转化生硬:可借助环境变化实现过渡,如风雨渐息对应心绪平复

主题升华空洞:将感悟具象化为"收藏一片银杏当书签"等可感知意象

视角转换频繁:保持"观察者-参与者-思考者"的合理角色演进

六、语言提升建议

多用通感修辞:"暮色漫过台阶时,带着毛绒绒的质感"

巧设悬念伏笔:"那扇虚掩的铁门后,隐约有光亮在呼吸"

活用标点停顿:"他抬起的手,悬在半空,凝固成问候的雕塑。"

示例段落:

"梧桐叶在风里翻飞,像无数个欲言又止的疑问。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突然按住我的肩膀,力道轻得像怕惊飞栖息的麻雀。'这棵树啊,'他凹陷的眼窝盛着往事,'看着三代人牙牙学语,现在该送他们的孩子去车站了。'树皮皲裂的纹路突然有了年轮的温度,我看见自己的书包带正勒进爷爷当年的旧行囊。"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