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市平谷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作文指导
来源:好师来作文网作者:一帆
作文一: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浙江大学邱纪琛博士在摄影时发现,意外捕捉到的景色,常会暗合某句古诗词中描绘的意境。于是,他就尝试借拍照来还原古诗词中的美景,用照片和诗句的融合,来唤醒人们脑海中关于古诗词的美好记忆。这一举动,引发热议。
网友甲:用相机与古人“同频”,用美照“复刻”古诗意境,这种“美”也再次感动了我。
网友乙:捕捉到“这一个”瞬间,要有耐心,捕捉到“那么多”瞬间,更要有恒心。
网友丙:我也要晒图,用同样的方式解读古诗词。
网友丁:让古诗词中的美景“亮”起来,照片化解读未必就是最好的方式。
网友们的热议,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作文指导:快门里的诗心
一、审题与立意突破
核心矛盾:现代影像技术与古典诗词意境的碰撞
思维路径:
表层争议:照片能否替代文字传递古诗意境?
深层议题:如何在数字时代激活传统文化的记忆密码?
价值坐标:技术工具与人文精神的共生关系
立意范例:
"当快门成为新的毛笔,取景框化作宣纸,影像技术为古诗注入当代生命力。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本质是文化基因的数字化觉醒。"
二、思路解析与结构策略
黄金结构模型:
起:以邱纪琛按下快门的瞬间切入,描述镜头里"竹外桃花三两枝"与苏轼诗句的时空重叠
承:
网友甲的感动:影像如何唤醒集体记忆(例:故宫红墙雪景与"千树梨花"的共鸣)
网友乙的坚持:王希孟绘《千里江山图》前对江月的百日观察
转:
网友丙的跟风:短视频平台"古诗摄影大赛"中形式化复制的困境
网友丁的质疑:敦煌壁画数字化争议引发的思考
合:提出"技术为舟,诗心作楫"的平衡论,如《唐宫夜宴》舞蹈对唐诗意象的创造性转化
三、论据选择技巧
经典案例库:
纵向维度:
张若虚观"春江花月夜"十月终成千古绝唱 → 对比当代摄影师追逐同场景的月光拍摄
跨界类比:
梵高《星月夜》对柏树的夸张处理 → 解读古诗中"夸而有节"的艺术留白
科技赋能:
《千里江山图》AR展演让观众步入画中 → 论证媒介转换带来的新体验
排比论证法:
"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用光影重构'大漠孤烟直'的苍茫;非机械的场景搬运,乃是借构图重现'疏影横斜水清浅'的禅意;远离浮光掠影的打卡,方能触摸'此中有真意'的精神内核。"
四、常见误区警示
表象化论证:避免停留在"照片美=传承好"的简单判断,需揭示美学背后的文化逻辑
极端化立场:慎言"必须抵制数字化解读",可借鉴敦煌研究院"洞窟养身,数字养颜"的平衡智慧
论据错位:引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时,需区分魏晋自然观与当代田园摄影的审美差异
五、语言提升建议
句式活化示例:
原句:"照片能让人们更直观感受古诗。"
优化:"当镜头框住'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瞬间,视觉的直观性打破了文字的朦胧屏障,却也可能消解'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想象空间。"
修辞运用:
通感手法:"快门声仿佛成了平仄的敲击,光影交织处流淌着诗行的韵律"
悖论表达:"我们用最现代的器材追寻最古典的意境,这何尝不是技术时代的浪漫反刍?"
六、示例段落
在西湖断桥的雾霭中,摄影爱好者架起三脚架等待日出。这与八百余年前谢枋得写下"半郭楼台犹掩映,数声鸡犬渐分明"的场景何其相似?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相机记录下的不仅是"水面初平云脚低"的视觉奇观,更是将苏东坡"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审美哲思凝固成像素矩阵。这种创作已超越简单的场景复刻——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执着的"莫说相公痴",在当代转化为对诗意本质的数字化朝圣。
作文二: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影视中的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人们称之为“定格”。被定格的瞬间是不平凡的:挚爱之人的音容笑貌,令人留恋的美好图景,难以忘怀的风雨彩虹,耐人回味的岁月留痕……时时浮现在每个人心头的瞬间,都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定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作文指导:如何写好"定格"主题记叙文
一、审题与立意突破
"定格"作为影视术语,在作文中需转化为对生活瞬间的提炼。关键要把握"平凡中的非凡":或是母亲梳头时落下的银丝,或是操场上最后一片银杏飘落的轨迹,亦或是老屋门楣褪色的雕花。这些瞬间承载的情感重量,才是写作的核心。建议从三个维度切入:时间维度(如童年与当下的对照)、情感维度(如隔阂与理解的转变)、生命维度(如成长与衰老的碰撞)。
二、思路解析与结构策略
可采用"特写镜头-回忆延展-现实回扣"的三段式结构。开篇以细腻的场景定格切入,如"那枚锈迹斑驳的铜钥匙始终悬在锁孔上方,如同被无形丝线吊住的蝴蝶"。中间穿插闪回,通过钥匙串联起祖孙三代的光阴故事。结尾宜回到当下场景,赋予定格以流动的生命,如"钥匙终于落入锁孔,金属摩擦声惊醒了时光尘埃"。
三、细节描写技巧
感官矩阵法:视觉(斑驳墙皮剥落的纹路)、听觉(旧座钟滴答声突然断响)、触觉(木窗棂上经年累月的刻痕)
动态静写法:将静止画面写出流动感,如"阳光在糖葫芦上凝成琥珀,却封不住竹签末端蒸腾的白气"
隐喻渗透:"爷爷的烟斗在照片里永远燃着,灰烬却在现实时空中簌簌坠落"
四、选材避坑指南
警惕三类俗套素材:病床前握手、考场外等待、暴雨送伞。建议挖掘个性化记忆:如琴房地板上被松香染黄的圆形区域,图书馆藏书章在扉页留下的重叠印痕,校服第二颗纽扣脱落时划出的抛物线。这些具象符号能唤醒独特共鸣。
五、语言升维建议
活用通感修辞:"暮色漫过窗台时,带着油墨味的风钻进课本褶皱"
制造语言留白:"他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却在门槛处突然折断"
嵌入时代印记:智能手表映出的传统刺绣,共享单车铃铛的清脆回响
【示例段落】
数学卷边角处洇开的墨渍,像朵未开尽的阴云。监考老师的影子斜斜切过桌面,钢笔尖在草稿纸划出沙沙的潮声。忽然,前排传来铅笔断裂的脆响,这声响穿过三年光阴,与当年教室后排削铅笔的窸窣声重叠——那时他总把铅笔削得很短,说这样容易握稳。此刻我望着自己同样短小的笔杆,突然发现那些被削去的木质年轮,都在试卷折痕里获得了新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