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树节的思索与呼吁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3 月 12 日植树节,双胞胎嚷着去植树,“我”赞同却因无合适植树地点而犯难。听闻洛阳有植树活动但路途远且不便,认为应为本地绿化做贡献,由此引发对植树相关情况及义务植树规定的思考,并呼吁全民参与绿化事业。
作文正文:
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一大早,双胞胎就嚷嚷着去植树。我可是举双手赞成。可是去哪植树呢?哪里有一块地方让我们去自由植树呢?这可真让人犯难。
上周,听屈莹老师说起,她一个洛阳的朋友组织一次植树活动,大人带孩子到洛阳的一个景点去植树。响应者不少,听说当时就已经召集了两个大巴的人,我听了也是跃跃欲试。可第一,我们需要从武陟县乘车到郑州,才能跟其他人汇合;第二到洛阳的景点去植树,路途太远,怕路上会有很多不方便。而且,说到底,人都是自私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为我们武陟县的绿化做点贡献呢?我的这样的想法和很多人交流,他们也同样有这方面的困惑,想植树,想为祖国绿化事业做贡献,但却苦于没有地方。在百度搜索了一下,还真的发现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比如西安市。数据显示,30年来,西安市森林面积由1982年的426万亩,增加到现在的682。1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8。45%,提高到44。99%,森林覆盖率由20_年以前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9位,跃升为现在的第5位,促进了西安天蓝、水清、空气更清新目标的实现。
不仅如此,这一点我还也第一次知道: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凡我国公民,男11至60岁,女11至55岁,除无劳动能力者外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且每人每年应植树3至5棵。次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实施办法,义务植树成了适龄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看来,要想真正实现武陟县乃至河南省的绿化愿望,仅靠个别人是不行的,他需要我们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被有关的人看到,能够告诉我一些植树的事宜,最好能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不要光一味的组织单位植树,也有考虑到个人植树的愿望。希望我们人人动手,为祖国的绿化事业添砖加瓦!
详细点评:
优点: 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围绕植树节展开,关注本地绿化问题以及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切中当下环保与生态建设的热点话题,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环境和国家绿化事业的关注与责任感,主题积极向上且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 结构清晰逻辑连贯:以植树节双胞胎要植树为引子,提出去哪植树的疑问,接着讲述洛阳植树活动的不便,进而阐述应在本地植树的想法,再通过百度搜索西安市森林面积增长的数据以及我国义务植树的规定,最后呼吁全民参与,层层递进,逻辑较为清晰,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对植树问题的探讨。 · 论据支撑观点:文中运用了西安市森林面积增长的数据以及我国义务植树的相关法律规定作为论据,有力地支持了“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绿化事业”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例如,通过列举具体的数据对比,清晰地展现了植树造林对改善环境的巨大作用,让读者更直观地认识到绿化工作的重要性和成效。 不足: 语言表达较平淡:整体语言风格较为平实、朴素,部分表述缺乏感染力和文采。例如,“这可真让人犯难”“我听了也是跃跃欲试”等语句比较口语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表现力。 · 深度挖掘不够:对于植树节的意义、本地绿化困难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全民参与绿化的具体措施等方面,探讨得还不够深入。如仅提到武陟县个人植树无地方,但未分析是规划问题、土地资源问题还是管理问题等,使得文章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欠缺。 · 情感渲染不足:在表达对绿化事业的呼吁时,情感不够浓烈,没有充分调动读者的情感共鸣。比如结尾的呼吁虽然明确,但表述较为生硬,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难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对绿化事业的急切心情。建议:· 提升语言文采:可以适当引用一些与植树、环保相关的名言警句或优美语句,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同时,对一些表述进行精炼和润色,使其更具文学性,如将“这可真让人犯难”改为“此事着实令人犯难”等。 · 深入分析探讨:进一步挖掘本地绿化困难的根源,可以从政策、资金、宣传、民众意识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使文章更有深度;对于全民参与绿化的具体方式和途径,也可以提出一些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社区组织小型植树活动、建立城市绿地认养制度等,增强文章的实用性。 · 强化情感表达:在呼吁全民参与的部分,可以通过描述美好的绿化愿景,如“当我们齐心协力,让武陟县乃至整个河南省都披上绿装时,我们将看到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激发读者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引起情感共鸣,达到呼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