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亲,传承情长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围绕作者在清明节随妈妈回老家祭奠姥爷展开,通过对路上所见所闻以及在姥爷坟前祭扫场景的描写,展现了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作文正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熟悉的诗句在我耳边响起。
今年清明节,妈妈带我回到了老家,在车上的两个多小时,我不断看到路两旁绿油油的麦地里,有人在烧什么东西。妈妈说,那是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让他们在地底下有钱花。到了大姨家,我和大姨二姨还有妈妈一起去了姥爷的坟旁,姥爷已经去世了10多年了,我从来都没见过姥爷,只能想像姥爷的样子,很慈祥。到了姥爷的坟旁,周围已经有些人在烧纸了,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在麦地里烧纸,妈妈说以前大家都没钱,并且农村没有专门的墓园,所以大家都把亲人埋葬在自家的麦地里。
妈妈在坟前画了一个半圆当做一个小门,把冥币和叠好的金x宝和黄纸放在小门里,在点着,妈妈边点边说:“爸呀,我们给你送钱来了,您收好,别舍不得花,花不完就存到银行里。”我也对姥爷说:“姥爷,我来看你啦,你爱喝酒,买点酒喝,别委屈自己了。”
清明节,有的地方还有吃冷食的习俗,传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清明节不仅要扫墓,还有踏青,插柳等习俗,虽然我没有见过姥爷,但我想姥爷一定是一个很好很好的老人,姥爷,希望你能在天堂过得幸福安逸,姥爷,我们都很想你!
详细点评 :
(一)优点 1. 结合诗句,引入主题 开篇引用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巧妙地营造出清明节的氛围,为后文讲述祭扫姥爷的故事奠定了情感基调,使读者能够迅速进入情境。 2. 生活场景与习俗融合 · 文中对路上人们烧纸钱现象的描写,如“在车上的两个多小时,我不断看到路两旁绿油油的麦地里,有人在烧什么东西。妈妈说,那是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让他们在地底下有钱花”,生动地展现了农村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让读者了解到不同地区在清明节的独特纪念方式。 · 对妈妈在姥爷坟前画半圆、放冥币等祭扫行为的描写,细致入微,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对逝者的敬意。 3. 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作者虽然从未见过姥爷,但通过妈妈的讲述和自己的想象,对姥爷充满了亲切感。在文中,作者与姥爷的“对话”以及最后的祝福,如“姥爷,我来看你啦,你爱喝酒,买点酒喝,别委屈自己了”“姥爷,希望你能在天堂过得幸福安逸,姥爷,我们都很想你”,情感真挚,打动人心。 4. 内容丰富,介绍习俗 除了描写扫墓的过程,文章还提到了清明节吃冷食、踏青、插柳等习俗,并简单介绍了吃冷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使读者对清明节的习俗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二)不足 1. 部分表述可优化 · “妈妈在坟前画了一个半圆当做一个小门”这句话中,“当做”使用不太准确,可改为“当作”。 · “把冥币和叠好的金x宝和黄纸放在小门里”中,“金x宝”表述不清,应明确具体名称,比如“金元宝”。 2. 情节连贯性稍欠 在叙述过程中,从路上看到烧纸钱到在大姨家准备去祭扫,再到祭扫过程和提及其他习俗,情节转换略显突兀,缺乏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来使文章更加流畅。 3. 深度略有不足 文章主要侧重于对祭扫过程和习俗的表面描述,对于清明节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家族情感传承等方面的探讨可以更加深入。 (三)具体建议 1. 修改表述错误 将“当做”改为“当作”,明确“金x宝”为“金元宝”,使文章语言更加准确规范。 2. 增强情节连贯性 在不同情节之间添加一些过渡语句。例如,在看到路两旁烧纸钱的现象后,可以这样过渡:“看着这一路上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举,我不禁想到马上就要见到素未谋面的姥爷,心情也变得愈发沉重。”在结束祭扫姥爷的情节后,提及其他习俗时可以这样过渡:“祭扫完姥爷,妈妈告诉我,清明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呢。” 3. 挖掘文化内涵 可以在文中适当增加一些关于清明节文化意义的内容。比如,在描述祭扫习俗时,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人们要在坟前画半圆、烧纸钱等行为背后所代表的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的寓意。在提到吃冷食、踏青、插柳等习俗时,可以深入探讨这些习俗的起源和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使文章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