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乐山广场:人文与美景的交融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在乐山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中,有一处地方汇聚了人文风情与自然美景,它以绚丽的花卉标语迎接八方来客,用名人雕塑诉说历史底蕴,借生动铜像展现风土人情,更以小桥流水勾勒出如画景致。这里,就是乐山人民喜爱的休闲胜地 —— 乐山广场。作文正文:
来到乐山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用紫色的花做底子,黄色的花摆成的“乐山欢迎您”五个大字,这五个字表达了我们乐山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
广场的正对面,有许多名人雕塑,如:郭沫若、苏轼、海通法师。然后这充分说明乐山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在雕塑尽头,有许多表现乐山风土人情的铜像――有卖乐山名小吃“豆腐脑”、“跷脚牛肉”的;有拉黄包车的;还有一位天真可爱的小孩正帮妈妈提水的。许多小朋友到了那里都要去看一看锅里,坐一坐黄包车,提一提水呢!这些铜像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广场还建造了小湖,湖上有弯弯曲曲的木板桥,桥的两旁种着许多鲜花;湖水中小鱼在嬉戏,水很清澈,一眼能够看见湖底的石头。小桥、流水、蓝天、白云构成绚丽的画卷,多美啊!
平时乐山广场就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人们在那里散步、晨练、跳操。到了春季,那里的人就更多了,有的人在那里放风筝;有的人那里看书、看报;还有的在那里谈心。总之,大家都喜欢这个美丽的地方。
这就就是美丽的乐山广场,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亲爱的朋友,难道不想到这儿来看看吗?乐山人民永远欢迎您!
详细点评 :
· 优点 · 结构清晰: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直接点明地点是乐山广场,接着分别从花卉标语、名人雕塑、风土人情铜像、小湖景观以及广场的休闲功能等方面进行描写,最后总结并向读者发出邀请,层次分明,逻辑顺畅 。 · 主题突出:全文围绕 “乐山广场” 展开,无论是景观描写还是功能介绍,都紧扣 “美丽”“受欢迎” 这一核心,让读者能迅速了解乐山广场的特点 。 · 贴近生活:对广场上人们休闲活动的描写(如散步、晨练、跳操、放风筝等),充满生活气息,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使读者感受到乐山广场是市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场所 。 · 不足 · 语言表达平淡:整体语言较为直白,缺乏文学性和感染力。如 “这五个字表达了我们乐山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这些铜像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等表述过于普通,未能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独特魅力;“广场的正对面,有许多名人雕塑,如:郭沫若、苏轼、海通法师。然后这充分说明乐山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语句生硬,连接词 “然后” 使用不当。 · 描写不够深入:在介绍名人雕塑时,只是简单列举名字,未对雕塑的造型、意义等进行描述;描写风土人情铜像时,仅提及铜像内容,未展现出铜像与乐山文化的深层联系;对于小湖景观,“湖水中小鱼在嬉戏,水很清澈,一眼能够看见湖底的石头” 描述过于简略,没有描绘出更丰富的画面感 。 · 逻辑衔接生硬:各段落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如从名人雕塑到风土人情铜像的描述,缺少衔接语句,使文章的流畅度受到影响 。 · 建议 · 优化语言表达:将 “这五个字表达了我们乐山人民热情好客的精神” 改为 “那由紫色花朵铺底、黄色花朵勾勒出的‘乐山欢迎您’五个大字,宛如灵动的欢迎使者,热情地传递着乐山人民的好客情怀”;把 “这些铜像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改为 “这些铜像细节精妙入微,卖小吃的摊主仿佛正吆喝着招揽顾客,拉黄包车的车夫弓着背、紧绷肌肉,仿佛下一秒就要迈步前行,就连帮忙提水的孩童脸上认真的神情都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不禁驻足赞叹” 。 · 丰富细节描写:在介绍名人雕塑时,可以这样写:“广场正对面,郭沫若先生的雕塑目光深邃,手持书卷,仿佛在构思着气势磅礴的诗篇;苏轼雕塑神态洒脱,衣袂飘飘,尽显文豪的豪迈与豁达;海通法师雕塑面容慈祥、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建造乐山大佛时的坚定信念,每一尊雕塑都承载着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 描写小湖时,增加 “湖面上,弯弯曲曲的木板桥宛如一条飘逸的丝带,桥边各色鲜花争奇斗艳,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微风吹过,花瓣轻轻飘落,洒在清澈的湖面上,与水中游弋的小鱼相映成趣,阳光洒下,湖底的石头五彩斑斓,整个画面宛如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 。 · 增强逻辑衔接:在段落过渡处添加衔接语句,如在从名人雕塑过渡到风土人情铜像时,可加入 “沿着雕塑群继续前行,在雕塑尽头,一组展现乐山风土人情的铜像映入眼帘,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乐山的市井故事” ,使文章更加连贯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