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的亲子寻美之旅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当秋雨落下,树叶飘零,秋天悄然而至。在这场季节的变换中,“我” 与妈妈一同漫步街头,通过倾听、嗅闻、观赏,用独特的视角探寻秋天的声音、味道与色彩。一次简单的出行,因为有了妈妈的陪伴与引导,成为了发现秋天之美的奇妙旅程。

作文正文:

当夏天过去,下第了一场秋雨,树叶纷纷落下的时候,我就知道是秋天来了。

一天,我在街上徘徊,远远看见一棵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大树,我跑过去一边指着大树,一边问妈妈说:“妈妈!你快看,那棵树叫什么呀?”妈妈温柔地说:“那是柳树,还记得贺知章曾写过的一首诗《咏柳》吗?”我顺嘴就说出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你听,这秋天的声音。妈妈调皮地问我:“这细长的柳叶还可以用来吹笛子呢?你知道么?”“我不信,”但我又很好奇,“不信你看,”妈妈边说边“偷偷”地摘了一片柳叶,把它直立在两手中间,紧紧地捏住,放在嘴边,只听一阵“滴滴滴”的声音,正像王维在诗里写的那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你闻,这秋天的`味道。妈妈一脸陶醉地对我说:“你快闻闻,闻闻这秋的味道。”味道?秋哪有味道啊?妈妈说:“你闻闻就知道了,”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咦,怎么有一种茶的味道?唉,不管了,那么好闻,再多闻一下吧!

你看,这秋天的颜色。秋天,有一种独特的颜色。在我和妈妈的面前,有许许多多的树,它们都被太阳晃地变了颜色,妈妈深情的说:“多好看啊!你快多看几眼吧!”“好啊,好啊!”我开心地说道。“咦?多看几眼怎么觉得它像个变色龙呢?一会儿金色,一会黄色,一会儿红色,不管啦!那么好看赶紧再多看几眼吧!”

详细点评 :

· 优点

· 视角独特,情感真挚:文章以亲子互动为线索,通过 “我” 和妈妈在秋天街头的对话与探索,展现秋天的特点,将对秋天的感受融入温馨的亲子时光中,情感表达自然真实,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

· 多感官描写结合:文章从听觉(柳叶吹笛的声音)、嗅觉(秋天的味道)、视觉(秋天的颜色)等多个感官角度描写秋天,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秋天的独特魅力 。

· 引用诗词增添韵味:文中引用贺知章的《咏柳》诗句以及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既体现了文化底蕴,又巧妙地与所描述的情景相结合,使文章更具文学性 。

· 不足

· 结构松散,缺乏明确主题:文章虽然围绕秋天展开,但各段落之间缺乏紧密的逻辑联系,没有突出一个核心主题,给人一种想到哪写到哪的感觉,整体显得较为零散 。

· 语言表达口语化且重复:大量使用口语化表述,如 “不管啦”“好啊,好啊” 等,降低了文章的文学性;同时存在语句重复问题,例如 “那么好看赶紧再多看几眼吧”“那么好闻,再多闻一下吧” 表述相似,略显啰嗦 。

· 描写不够细致深入:对秋天声音、味道、颜色的描写较为简略,不够生动具体。如描写秋天的味道时,仅提到 “有一种茶的味道”,没有进一步展开描述这种味道的来源、特点等;描写颜色时,“像个变色龙呢?一会儿金色,一会黄色,一会儿红色” 缺乏对色彩变化细节和美感的刻画 。

· 部分表述不准确:“下第了一场秋雨” 应为 “下了一场秋雨”;“它们都被太阳晃地变了颜色” 中 “地” 使用错误,应为 “得”;妈妈摘柳叶的行为与爱护环境的理念不符,表述欠妥 。

建议

1. 明确主题,优化结构:确定文章的核心主题,如 “秋天的奇妙探索之旅”,围绕这一主题重新梳理内容,使各段落之间过渡自然,逻辑连贯。例如,在描写完秋天的声音后,可以用 “听过了秋天独特的声音,我们又被一阵神秘的味道吸引,继续探索秋天的奥秘” 这样的语句引出对秋天味道的描写 。

2. 提升语言质量:减少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对重复语句进行修改和精简;学习使用更丰富、优美的词汇和句式。如将 “不管啦” 改为 “暂且不想这些” ;“有一种茶的味道” 可改为 “空气中飘散着若有若无的茶香,细细品味,似是茶叶经秋霜浸润后散发的独特气息” 。

3. 丰富描写内容:深入细致地描写秋天的各种特征,从多个角度展开。描写颜色时,可以加入对不同树木叶子颜色变化的具体描写,以及色彩在光影下的变化;描写味道时,可以联想与秋天相关的事物,如成熟果实、泥土等散发的气息,使描写更加丰满 。

4. 规范语言表达:仔细检查文章,避免错别字和语法错误;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出现不当行为描写 。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