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庐山:仙境般的自然之旅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通过作者与父亲游览庐山的经历,生动描绘了庐山的自然美景,特别是三叠泉的壮丽景象。文章引用了古代诗人的诗句,增添了文化底蕴,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受,带领读者一同领略了庐山的魅力。

作文正文:

今年暑假,爸爸带着我去了古今中外著名的景点——庐山游玩。

庐山是中国古代诗人歌颂的“仙境”。毛泽东主席曾经在《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中写道:“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描写了庐山是一个天然风景秀丽的地方,是世界上少有的自然环境在开发后仍然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地方。因此,我们今天也能看到庐山的秀丽风光。在这儿,我看到了举世无双的三叠泉、大口瀑布、仙人洞等景点。其中,三叠泉的奇特风貌令人流连忘返。

三叠泉所处的位置地势十分险峻,我从缆车站下来一直到三叠泉所处位置一路上走走停停,山路被翠绿的参天大树环绕着,阳光透过绿叶的缝隙洒落在山道上,昆虫的叫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水声,此起彼伏的演奏着一首“自然交响曲”,令疲劳的路程有了一点轻松的.气氛。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后,终于见到了李白笔下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宏伟景象。三叠泉之所以被如此命名,是因为它从上至下是由三个小瀑布组成,泉水在呈阶梯状的山体上飞流向下,有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站在瀑布脚下,向上望去,瀑布从上至下共有二十多米高,泉水不断向下落,发出震耳欲聋的“哗哗”声,不禁让人有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遐想。就在这时,一阵风吹来,风中带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刹时间,我的头发上、手上、眼镜片上和鞋子上都沾满了大大小小的水珠,我沉醉在梦一般的仙境中……

从庐山归来,我又一次次地在梦乡里回到那诗一般的仙境中……

详细点评 :

优点引用诗句,增添文化底蕴

· 文章开头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不仅点明了庐山的自然美景,还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结尾处引用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三叠泉的描写相呼应,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 建议:可以在引用诗句后,简单解释一下诗句的背景或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描写细腻,情感真挚

· 作者对庐山自然风光的描写非常细腻,例如“山路被翠绿的参天大树环绕着,阳光透过绿叶的缝隙洒落在山道上”,以及“昆虫的叫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水声,此起彼伏的演奏着一首‘自然交响曲’”,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作者在描写三叠泉时,情感真挚,例如“站在瀑布脚下,向上望去,瀑布从上至下共有二十多米高,泉水不断向下落,发出震耳欲聋的‘哗哗’声,不禁让人有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遐想”,这种情感的表达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建议: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个人感受和思考,例如对自然美景的敬畏、对环境保护的思考等,使文章更具深度。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 文章开头介绍了庐山的背景和重要性,接着详细描写了游览三叠泉的经历,最后以梦回庐山的感受作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 建议:可以在结尾处加入一些对未来的展望,例如希望再次游览庐山,或者对其他自然景观的期待,使文章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不足缺乏对其他景点的描写

· 文章主要集中描写了三叠泉的景象,对其他景点如大口瀑布、仙人洞等只是简单提及,缺乏详细的描写。

· 建议:可以适当增加对其他景点的描写,例如大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仙人洞的神秘氛围等,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缺乏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挖掘

· 虽然文章引用了古代诗人的诗句,但缺乏对庐山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挖掘。

· 建议:可以加入一些关于庐山的历史背景、文化传说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庐山作为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庐山会议的历史意义等,使文章更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语言表达可以更加多样化

· 文章中有些句子的表达比较平淡,例如“就在这时,一阵风吹来,风中带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可以尝试使用更加生动的语言,例如“忽然,一阵清风拂面,带来丝丝清新的气息”。

· 建议:可以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建议增加对其他景点的描写

· 例如:“接着,我们来到了大口瀑布。瀑布从高崖上飞泻而下,水花四溅,激起层层水雾,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站在瀑布旁,感受着水珠扑面而来的清凉,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壮观的景象所冲散。”

深入挖掘庐山的历史和文化

· 例如:“庐山不仅以其自然美景闻名,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庐山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和传说。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此隐居,他的《桃花源记》更是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使用更加生动的语言表达

· 例如:“忽然,一阵清风拂面,带来丝丝清新的气息,仿佛大自然在轻声低语,诉说着它的故事。”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