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宁海:从石窟探秘到海滨沉醉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五一假期,一场说走就走的宁海之旅拉开帷幕。从探秘充满历史韵味的伍山石窟,感受先辈的智慧与汗水,到奔赴那片令人心醉的海滨,沉醉于蓝天碧海与细腻沙滩之间,作者用文字记录下这段充满惊喜与美好的旅程,邀我们一同领略宁海的独特魅力。
作文正文:
五一节的那天,我一大早就被妈妈叫醒了,说是去宁海玩。我一蹦三尺高,狼吞虎咽的吃过早饭就跟着妈妈出发了。
首先我们来到第一个景点——伍山石窟。
通过捡票口,我一眼就看见了一个塑像,他手里拿着啤酒瓶,酷酷的坐在那里,好像在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一路上,我看到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奇形怪状的石窟。最后,我被一个最大的石窟吸引住了。我问导游:“墙上怎么有这么多深深浅浅的小孔呀?”导游微笑着说:“这是前辈们用锤子敲打而成的。”我看着墙上的小孔,想想那时的前辈们是怎样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来做成这项工作的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当我抬头看窟顶时,我禁不住大喊一声:“哇!好高啊。”看着窟顶外那蓝蓝的天空,我有种坐井观天的感觉。伍山石窟真的好美!
之所以叫“突突车”,是因为它启动时会发出“突突”声。这种车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出租车,但是是由摩托车带动小车厢。小车厢的.座位也非常狭小,前面的一排和后面相对的两排加在一起,也只能勉强的塞下三个胖子。这个车的内部颇有迷你版警车的样子。
终于到了目的地。我迫不及待地冲向了海边,这里的海好美啊!近处的海是透明的蓝色、中部的海是天蓝色、深处的海是墨蓝色,层层叠加,美不胜收。我迫不及待地奔跑在细腻的沙滩上,跑累了,我躺在蔚蓝的海边,静静的仰卧,身下是软绵绵的沙滩,躺在上面就仿佛一双手在轻轻地抚摸我,温暖而舒服;上边,是天空,如同一款浅蓝色的琥珀。这里的天空我从来都没见过:蓝色恰到好处,似乎深一点儿就会扎眼,浅一点儿就会变的无趣无味。整片天空一望无际,洁净无瑕,满眼都是无尽的蓝色,没有一丁点儿云彩。在这意境里,有谁不会陶醉呢?
详细点评 :
(一)优点 叙事清晰,层次分明:文章按照旅行的先后顺序,从出发前往宁海,到依次游览伍山石窟、乘坐突突车前往海边,清晰地呈现了整个旅行过程,结构较为规整,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叙述了解旅行的各个环节 。 部分描写生动形象:在描写海边景色时,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如 “躺在上面就仿佛一双手在轻轻地抚摸我”,将沙滩比作温柔抚摸的手,生动地表现出沙滩的柔软舒适;“如同一款浅蓝色的琥珀”,把天空比作浅蓝色的琥珀,形象地描绘出天空的纯净与美丽,让读者能感受到海边景色的迷人之处 。 情感真挚自然:文中 “我一蹦三尺高”“我迫不及待地冲向了海边” 等语句,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旅行的期待和兴奋之情,情感流露真实,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 (二)不足 语言表达存在较多问题 错别字:“捡票口” 应写作 “检票口”;“的。座位” 中 “的.” 属于多余标点 。 用词不当:“狼吞虎咽的吃过早饭” 中 “的” 使用错误,应为 “地”;“好像在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可改为 “好像在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 表述混乱:文中突兀出现对 “突突车” 的介绍,与上下文旅行行程的叙述衔接不紧密,且未说明乘坐突突车的原因和情境,让人摸不着头脑 。 语言平淡:整体语言较为口语化且缺乏文采,如 “我看到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奇形怪状的石窟” 表述过于简单直白,未能详细刻画石窟的奇特之处;对伍山石窟的描写多为简单陈述,没有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内容逻辑不连贯 景点过渡生硬:从伍山石窟直接跳到对突突车的介绍,再到海边,景点之间缺乏自然过渡,没有交代清楚从石窟到海边的行程衔接,使文章连贯性较差 。 信息缺失:对于旅行中的很多细节没有交代清楚,如怎么到达宁海、在伍山石窟除了看到石窟和塑像还经历了什么、乘坐突突车的具体过程等,导致文章内容不够完整 。 细节描写不够深入 在伍山石窟的描写中,仅简单描述了石窟的外观和导游的解答,没有进一步描写石窟内部的环境氛围、光线变化,以及自己在石窟中的内心感受等细节 。 描写海边时,虽然对海的颜色和天空有一定描写,但对于海浪、海风、沙滩上的其他景物等细节刻画不足,难以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海边的独特风情 。 (三)建议 规范语言表达 修正错别字和语病:将 “捡票口” 改为 “检票口”,删除 “的。座位” 中多余的 “.” ;“狼吞虎咽的吃过早饭” 改为 “狼吞虎咽地吃过早饭”;“好像在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改为 “好像在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 增添文采:运用更多优美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比如描写伍山石窟可以写成 “穿过检票口,一尊塑像映入眼帘,他手持啤酒瓶,潇洒地坐着,仿佛在热情地迎接八方来客。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形态各异的石窟一一展现在眼前。大的气势恢宏,宛如神秘的地下宫殿;小的精巧别致,似是仙人雕琢的艺术品。其中最大的那座石窟,尤其令人震撼。石壁上密密麻麻的小孔,深浅不一,那是先辈们用锤子一锤一凿留下的痕迹,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艰辛与智慧。仰头望向窟顶,深邃而高远,与窟外那片湛蓝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生出一种‘坐井观天’的奇妙之感” 。 优化文章结构与逻辑 完善过渡:在景点转换处添加过渡语句,如在从伍山石窟过渡到突突车时,可以写 “结束了伍山石窟的奇妙之旅,我们准备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 海边。听说在宁海,有一种独特的交通工具 —— 突突车,方便又快捷,于是我们决定乘坐它前往海边,体验一番当地的特色风情” ;在从突突车过渡到海边时,可写 “随着突突车的‘突突’声渐渐停歇,我们终于抵达了向往已久的海边” 。 补充缺失信息:增加旅行过程中的细节描述,如出发时的心情、前往宁海的交通方式、在伍山石窟的具体游览路线等,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连贯 。 深入刻画细节 在描写伍山石窟时,加入对石窟内温度、湿度、光线明暗变化的描写,以及自己在石窟中行走、观察时的心理活动 。 描写海边时,详细刻画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形状,海风中夹杂的气息,沙滩上的贝壳、小螃蟹等生物,丰富文章内容,增强画面感和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