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游记:瑰丽画卷,梦回仙境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桂林,一个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人间仙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本文作者在暑假跟随妈妈前往桂林,亲身领略了漓江的清澈、群山的秀丽以及阳朔的奇幻之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体验,文章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作文正文:
早听说桂林风景优美,瑰丽无比,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倒要去亲眼见识一下。
暑假,妈妈带我去了桂林。我们首先游览了漓江。站在船上,往下看,漓江的水清澈见底,偶尔见鱼儿游过。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船上打水仗。我每次把别人射得一身的水,别人也还击,我的衣服都湿透了,乐得我开怀大笑。有时别人老射我们,我便猛烈还击,把他射得落花流水。
桂林的水美,山也美。放眼望去,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一座座的山,有的像骆驼,有的像骏马,有的像大象……到了华山,据说能看到山上有九匹骏马的人将来能中状元,结果我真的'数出九匹马来!桂林的叠彩山非常美丽,山上有许多条小河流,传说人登上山顶,就能长生不老。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盖桂林。到了阳朔,那里的山更加奇特。一到晚上,你放眼望去,群山在灯光的照耀下,就像电影阿凡达里飞在天空的山一样。
桂林的风景的确瑰丽无比,真不愧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也希望下次再来风景优美的桂林!
详细点评 :
优点
生动的场景描写:
文章开头以“桂林风景优美,瑰丽无比”开篇,直接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接着通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引出下文的亲身经历,过渡自然。
在描写漓江时,作者用“清澈见底”“鱼儿游过”等细节,生动地描绘出漓江水的清澈,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水中的鱼儿。这种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
对于山的描写,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如“有的像骆驼,有的像骏马,有的像大象”,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的奇特形态,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桂林山的独特魅力。
对阳朔夜景的描写,作者将其比作“电影《阿凡达》里飞在天空的山”,这种新颖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还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真实的情感表达:
文章中穿插了作者在船上打水仗的经历,通过“我每次把别人射得一身的水,别人也还击,我的衣服都湿透了,乐得我开怀大笑”等句子,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游玩过程中的快乐心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愉悦和兴奋。
文章结尾处“桂林的风景的确瑰丽无比,真不愧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也希望下次再来风景优美的桂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的喜爱之情,情感真挚,令人共鸣。
结构清晰:
文章按照游览顺序依次介绍了漓江、华山、叠彩山和阳朔,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逐步领略桂林的美景。
· 不足
部分用词不够精准:
在描写华山时,作者提到“到了华山,据说能看到山上有九匹骏马的人将来能中状元”,这里的“华山”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因为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而非桂林。建议改为“到了桂林的某处景点”或者具体景点名称,以免混淆。
“叠彩山非常美丽,山上有许多条小河流,传说人登上山顶,就能长生不老”这一句中,“长生不老”一词显得有些夸张且不符合现实逻辑,建议改为“传说人登上山顶,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等更贴切的表述。
描写不够深入:
文章虽然对桂林的山水进行了描写,但整体上较为简单,缺乏更深入的细节刻画。例如,在描写漓江时,除了提到水清澈见底和鱼儿游过,还可以进一步描写江边的景色、远处的山峦倒影等,使画面更加丰富。
对于阳朔的夜景,虽然用“电影《阿凡达》里飞在天空的山”进行了比喻,但没有进一步描写灯光的具体颜色、山的轮廓等细节,使读者难以形成更清晰的画面。
缺乏文化内涵的挖掘:
桂林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文章中没有提及桂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如桂林的古迹、传说故事等,使得文章的深度略显不足。
具体建议
丰富细节描写:
在描写漓江时,可以增加一些细节,如“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倒映在水中,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对于阳朔的夜景,可以进一步描写灯光的颜色和山的轮廓,如“群山在五彩斑斓的灯光照耀下,轮廓若隐若现,仿佛仙境一般”。
增加文化内涵:
在介绍景点时,可以穿插一些桂林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在提到叠彩山时,可以提及它的历史传说或者文化意义,如“叠彩山不仅风景秀丽,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相传……”。
优化用词和逻辑:
将“华山”改为具体的桂林景点名称,避免混淆。
将“长生不老”等夸张的表述改为更贴切的描述,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