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阳朔:山水画卷中的梦幻之旅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桂林阳朔,那是一片被大自然眷顾的山水胜地。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这片如诗如画的世界,从初到桂林的新奇感受,到象鼻山前苗族姐姐的热情舞蹈,再到象鼻山与漓江水的亲密接触,一同领略桂林阳朔的独特魅力,感受那令人陶醉的山水之美。作文正文:
大家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吧!今天我就要带你们去看看这个瑰丽壮美,如神来之笔的地方。
刚到桂林,迎接我们的是一股清新的空气,只见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你瞧!那么多的树叶,一簇簇堆在一起,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桂林。
接着,我们又坐了大巴到象鼻山,刚到象鼻山,几位穿着苗族衣服的姐姐走过来,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我被她们的热情感染了,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那些大姐姐都夸我跳得好,这欢乐的桂林。
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象鼻山,哇!江中是一头如山般的大石象,只见它鼻子搭在水里,两条大腿站立着,好象在吸吮着漓江水呢。最有趣的是象鼻山水边几只小石象,可好玩了。
我们脱下鞋,双脚踩在水里,哇!好爽,酷热的感觉完全没有了,一股凉意自脚底传过来。水里石头长满青苔,站上去滑溜溜的,走路得小心翼翼。水中靠岸边有几只小石象,有的在饮水,有的在玩耍,还有的在打水仗。我爬上那些小石象,好象将军骑在马上,雄纠纠,气昂昂。
旅行很快就结束了,我爱桂林,爱桂林这美丽的景色。
详细点评 :
(一)优点 1.描写生动,富有画面感 · 开头段:“刚到桂林,迎接我们的是一股清新的空气,只见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作者运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桂林初印象的画面。“清新的空气”“群山环绕”“绿树成荫”这些词语,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桂林的自然之美。 · 树叶描写:“你瞧!那么多的树叶,一簇簇堆在一起,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桂林。”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生动地表现出树叶的鲜亮色彩,“新的生命在颤动”则赋予了树叶生命力,使整个画面更加鲜活。 2.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 象鼻山前舞蹈:“几位穿着苗族衣服的姐姐走过来,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我被她们的热情感染了,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那些大姐姐都夸我跳得好,这欢乐的桂林。”作者通过描写自己被苗族姐姐的热情感染而加入舞蹈的场景,传达出桂林人民的热情好客,以及作者对这种氛围的喜爱之情,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欢乐。 · 结尾段:“旅行很快就结束了,我爱桂林,爱桂林这美丽的景色。”直接抒发对桂林的热爱之情,简洁而有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文章的情感得到升华。 3.细节描写丰富 · 象鼻山描写:“江中是一头如山般的大石象,只见它鼻子搭在水里,两条大腿站立着,好象在吸吮着漓江水呢。”作者对象鼻山的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鼻子搭在水里”“两条大腿站立着”“吸吮着漓江水”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象鼻山的模样。 · 水中石象描写:“最有趣的是象鼻山水边几只小石象,可好玩了。我们脱下鞋,双脚踩在水里,哇!好爽,酷热的感觉完全没有了,一股凉意自脚底传过来。水里石头长满青苔,站上去滑溜溜的,走路得小心翼翼。水中靠岸边有几只小石象,有的在饮水,有的在玩耍,还有的在打水仗。我爬上那些小石象,好象将军骑在马上,雄纠纠,气昂昂。”作者对水中石象的描写非常细致,从自己的感受“爽”“凉意”到石象的状态“滑溜溜”“饮水”“玩耍”“打水仗”,再到自己的动作“爬上”,以及心理感受“雄纠纠,气昂昂”,全方位地展现了水中石象的趣味性。 (二)不足与建议 1.段落结构可以更清晰 · 目前的段落划分主要是根据游览顺序,但有些段落内容较多,可以考虑进一步细分。例如,在描写象鼻山和水中石象的部分,可以将象鼻山的整体外观描写与水中石象的细节描写分开成两个段落,这样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 2.词汇运用可以更丰富 · 在描写景色时,虽然已经运用了一些生动的词语,但还可以尝试使用更多样化的词汇来丰富表达。例如,在描写绿树时,除了“翠绿”,还可以用“碧绿”“葱绿”等词语;在描写水的状态时,除了“凉意”,还可以用“清冽”“沁人心脾”等词语。 3.可以增加一些文化内涵 · 桂林阳朔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文章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当地文化的内容,比如苗族姐姐舞蹈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或者象鼻山在当地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等,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4.结尾可以更富有韵味 · 结尾虽然表达了作者对桂林的喜爱,但略显平淡。可以考虑用一种更富有诗意和韵味的方式来结尾,例如:“桂林阳朔,这片山水交织的梦幻之地,如同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记忆中最璀璨的明珠。”这样的结尾能够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