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 “离家出走” 之旅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一只因主人不爱惜而负气 “离家出走” 的手,踏上寻找新主人的旅程,历经重重疲惫后又回到原点。这趟奇幻之旅,藏着关于珍惜与理解的故事,一起来看看手与主人之间发生了什么吧。

作文正文:

小红的妈妈是一个特别不爱惜身体的人,她经常用她的手干脏活,累活,因此,手特别不喜欢它的主人。

有一天,手趁小红的妈妈不注意,偷偷离开了小红的妈妈。第二天早上醒来,小红的妈妈吃过早饭,准备去倒垃圾的时候,发现手已经不在她身边了,她心想:我的手会去哪里呢?最后,小红的妈妈只能在没有手的情况下去上班了。

没有了手,小红的妈妈连打个字都要用嘴,而且要花上五十个小时,结果,她挨了老板的一顿臭骂。

而此刻,手在干嘛呢?它在找新主人,它已经走了十天了,还没有找到新主人。它先去了种园人的家,也是干各种脏活、累活。手干了一天就不愿意干了。晚上,手悄悄的离开了种园人。

第二天,它来到了陶艺人的家。但是,陶艺人每天都要做上千亿个陶制品。手更不愿意干了。当天中午就离开了陶艺人。

下午,它来到了卖帽子的人家,可是,卖帽子的人竟然卖方帽子!而且,每天店主都要从别的地方进50亿个方帽子!手快累的倒下来了,它又逃走了。

不知何去何从的手最后还是回到了小红的家,一进门,小红的妈妈就对它说:“对不起,回来吧,我以后再也不会不珍惜你了。”

小红一家又开心地生活着。

详细点评 :

优点:

创意新颖:文章以手 “离家出走” 为切入点,赋予手人的情感和行为,想象奇特,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儿童文学充满幻想的特点 。例如 “手趁小红的妈妈不注意,偷偷离开了小红的妈妈”,将手拟人化,生动地展现了手的 “自主意识”。

主题明确:通过手离开主人又回归的故事,传达出要珍惜身体、珍惜已拥有事物的道理,立意积极向上,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

结构清晰:按照手离开主人、寻找新主人、最终回归的顺序展开,叙事流畅,情节发展符合逻辑,易于理解 。

不足:

细节描写匮乏:全文多为叙述事件经过,缺少对人物、场景等细节的刻画。如 “小红的妈妈是一个特别不爱惜身体的人,她经常用她的手干脏活,累活”,没有具体描写干的哪些脏活累活,手因此变成什么样子,难以让读者有直观感受。

语言表达简单:部分语句表述口语化且重复,如 “手特别不喜欢它的主人” 表述直白,可优化;“手干了一天就不愿意干了”“手更不愿意干了”“手快累的倒下来了” 这类表述较为单一,缺乏文学性。

情节合理性欠缺:“连打个字都要用嘴,而且要花上五十个小时”“陶艺人每天都要做上千亿个陶制品”“每天店主都要从别的地方进 50 亿个方帽子” 等内容,夸张程度超出合理范围,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

人物形象单薄:小红的妈妈和其他新主人形象模糊,只是作为手经历中的背景存在,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不利于故事深度的挖掘 。

建议

丰富细节描写:在描述小红妈妈用手干活时,可以增加细节,如 “小红妈妈的手总是泡在冰冷刺骨的污水里清洗堆积如山的油腻碗碟,粗糙的抹布在指缝间来回摩擦,指甲缝里塞满了洗不净的污垢”,让读者更能体会手的辛苦。

优化语言表达:将 “手特别不喜欢它的主人” 改为 “长久的劳累与忽视,让手对主人满是埋怨与委屈”;在描写手的疲惫时,使用不同的表述,如 “繁重的劳作让手不堪重负,每一根手指都像灌了铅般沉重”。

调整情节逻辑:适当降低情节的夸张程度,如将打字时间改为 “几个小时”,陶艺人、卖帽子人的工作量也调整为更合理的数量,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塑造人物形象:为小红妈妈及其他新主人添加一些行为或语言描写,塑造独特性格。比如陶艺人可以是个追求完美、对手艺要求严苛的人,通过他对手的挑剔,进一步展现手的经历 。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