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竹编篮
来源: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好师来整理
周末整理阳台时,一个沉甸甸的东西从杂物堆里滚了出来,“咚”地撞在洗衣机上。我弯腰一看,是爷爷亲手编的竹编篮,竹条呈淡淡的金黄色,边缘被磨得光滑发亮,篮底的缝隙里还卡着几片干枯的梧桐叶——那是去年秋天我放学时摘的,随手丢进篮子里的。看着这个竹编篮,初三那年的记忆突然变得清晰起来,那些清晨的豆浆香,那些写在纸条上的鼓励,还有爷爷编竹条时专注的样子,像电影镜头一样在眼前闪过。这个普通的竹编篮,装着的不只是早餐,更是爷爷用爱点燃的成长底气。
爷爷退休前是竹器厂的工人,编了一辈子竹器,手上的老茧比树皮还厚,指关节也有些变形。退休后他没闲着,在老家的院子里开辟了一小块空地,用来堆放从山上砍来的竹子,每天都坐在小马扎上编竹篮、竹筐。我见过他编竹篮的样子,先把竹子劈成细细的竹条,放在水里泡上半天,让竹条变得柔韧。然后他左手捏着竹条,右手飞快地穿插,竹条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三折两弯就勾勒出篮子的雏形。我初三那年要早起上早读,家离学校远,来不及做早餐,爷爷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骑着三轮车去镇上的早餐铺买豆浆油条,然后装在刚编好的竹编篮里,骑车送到我家。每次接过篮子,都能感觉到竹条传来的暖意,豆浆和油条的香气混着竹条的清香,格外诱人。有一次我摸着篮子光滑的把手问爷爷:“爷爷,这竹条怎么这么滑呀?”爷爷笑着说:“竹条要磨才结实,磨得越久,越不容易断。人也一样,要经过些历练,才会慢慢成长。”
初三的第二次模考,我考得一塌糊涂,数学只考了六十分,语文的作文还跑了题。拿着成绩单回家时,我手脚都在发抖,不敢告诉爸妈,更不敢告诉每天为我送早餐的爷爷。那天放学,我在小区门口徘徊了很久,直到看见爷爷提着竹编篮站在路灯下。他穿得很单薄,耳朵冻得通红,看见我就赶紧迎上来:“今天怎么这么晚?快,豆浆还是热的。”我低着头接过篮子,眼泪差点掉下来,含糊地说:“爷爷,我考砸了。”爷爷没说话,只是拉着我坐在小区的长椅上,从口袋里掏出老花镜,慢慢展开我的成绩单。路灯的光落在成绩单上,那些红色的分数格外刺眼。我以为爷爷会骂我,可他只是从篮子里拿出一根没编完的竹条,递给我说:“你看这竹条,刚砍下来的时候又脆又硬,稍微一折就断。我得把它削掉毛刺,放在水里泡,再用火烤,反复折腾几次,它才能弯出想要的形状。”他指着竹编篮的弧度,“你看这篮子的边,弯的时候肯定疼,但挺过去,就成了有用的东西。”
从那天起,竹编篮里除了温热的豆浆油条,还多了一张小小的纸条。有时是“今天的数学题,再仔细算一遍”,有时是“别熬夜,早点睡”,最让我难忘的是中考前一天,纸条上没有字,而是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太阳,旁边还有一行小字:“爷爷相信你。”中考那天早上,爷爷比平时更早起床,他提着竹编篮来送我,篮子里除了早餐,还放着一块他亲手雕的竹牌,上面刻着“顺利”两个字。考试结束那天,我刚走出考场,就看见爷爷举着竹编篮在人群里张望。他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篮子里装着冰镇的西瓜,用毛巾裹着,还带着凉气。我咬了一口西瓜,甜丝丝的,竹条的清香混着瓜甜,在舌尖散开,那一刻,所有的紧张和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现在爷爷回了老家,这个竹编篮被我用来装画具。每次提着它去画画,手指触到光滑的竹条,就会想起爷爷磨竹条的样子,想起那些写在纸条上的鼓励。我渐渐明白,爷爷编的不只是一个竹编篮,他是用一辈子的阅历和满满的关爱,为我编织了一份成长的力量。那些磨过的竹条,就像他说的人生历练,而他的爱,就是点燃我面对挫折的火种,让我在成长的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勇气坚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