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纸上的第七遍修改
来源: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好师来整理
美术课的静物写生作业交上去第三次被退回时,我把画纸揉成一团摔在桌上。画板上的陶罐歪歪扭扭,阴影像团模糊的墨渍,旁边的苹果更是画得像颗变形的土豆。美术老师捡起因我摔在地上的画纸,展开皱巴巴的纸面,指着陶罐的轮廓说:“知道饺子导演为什么能做出好作品吗?他把每部作品都当最后一部来打磨。你这画,才画三遍就嫌烦了?”
那次作业要求画“光影下的静物”,我起初觉得很简单,摆好陶罐和苹果就匆匆下笔。第一遍画完觉得轮廓不准,第二遍改了轮廓却忘了阴影层次,第三遍勉强兼顾两者,却总觉得画面少了点质感。被退回后,我坐在画室里盯着静物台发呆,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陶罐的侧面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苹果的果蒂处还有一小片反光——这些细节我之前竟全没注意到。
我重新找了张画纸,先蹲在静物台旁观察了二十分钟。手握着铅笔却迟迟不画,在脑海里勾勒着线条走向。这次我没急着画整体,而是从陶罐的瓶口开始画起,慢慢勾勒出圆润的弧度,再一点点延伸到瓶身。画到阴影时,我特意调了三种深浅不同的铅笔,仔细区分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差异。画到一半,铅笔芯断了,我削铅笔时忽然想起老师说的话,饺子导演为了打磨角色动作,会反复修改几十遍,我这才画到第四遍,算得了什么?
第四遍画完,陶罐的形态总算立住了,但苹果的颜色过渡还是生硬。第五遍我着重修改苹果的明暗,第六遍调整了整体构图,把静物往画面左侧移了些,留出更多的光影空间。第七遍时,我特意在陶罐的瓶身上加了一道细微的反光,那是窗户玻璃映在上面的痕迹。画完时,画室的时钟已经指向傍晚,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画纸上,竟和画里的光影奇妙地重合。
当我第七次把作业交给老师时,他在画纸背面画了个大大的五角星。后来这张画被贴在画室的展示墙中央,老师在点评时说:“好作品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这张画,第七遍的修改不是重复,是在每一次不足里找到精进的方向。”现在我每次画画前,都会先在心里默念那句座右铭,画纸上的每一笔,都藏着对“极致”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