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宜宾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典中明确定义,等待是个动词,意思是不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者情况出现。明明选择不行动,为何等待却是个动词呢?我以为,这就是等待的__________之处。

其实,等待之人并非如外表一般__________,他的内心在笃定着某种选择,思维在计量着某种得失,头脑在进行着某种判断。这个看似简单的等待过程,其实是一种繁杂无比的谋划和经营。冒进会让人与成功背道而驰或擦肩而过,会让成功变得浮躁浅薄。只有学会等待,才能悟得水到渠成的道理,感受瓜熟蒂落的从容,找到__________的方法。误解了等待一词,是许多渴望成功之人最终失败的根源所在。

然而,                         。在某种意义上,努力与付出会一笔一画勾勒出未来的轮廓,让等待结果的过程变得多姿多彩。

1.下列各组汉字,不全是形声字的一项是(   

A.词          B.期         

C.简         姿 D.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奥妙      屹立不动      一帆风顺

B.玄妙      岿然不动      顺理成章

C.玄妙      屹立不动      一帆风顺

D.奥妙      岿然不动      顺理成章

3.下列填入文中波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选择等待绝不是放弃努力,而是不必在意于每件小事

B.选择等待绝不是放弃努力,而是要努力做好每件小事

C.选择等待就是放弃努力,蓄好精力用于今后的大事

D.选择等待就是放弃努力,不必在意今后有什么大事

 

4.教育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话语权。请结合例句的启示续写三个句子,从不同视角创意表达你对教育的理解或期待。

例句①:教育是让他爱上你的微笑。

例句②:教育是除了面对面,还要肩并肩。

例句③:教育是用放大镜找优点,用望远镜看未来。

5.清朝文士王士禛为名画《寒江独钓图》(下图)写《题秋江独钓图》一诗,你认为写得如何?请结合画作简评,限80字内。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干燥炎热的夏季,树木们无法躲到阴凉处,也不能喝冷饮解暑,更不可能快速做出反应,选择正确的策略对它们来说格外重要。

在德国韦尔斯霍芬的北街,也是我们在德国艾费尔山区的森林学院所在地,街道左侧种植着一列欧洲七叶树。2020年夏季干旱时,这些七叶树的反应同许多欧洲树木一样,它们在8月就开始提前让树叶像秋天一样变色。此外,数年来,这些欧洲七叶树也过得十分艰难,因为在2000年前夕不断北上的欧洲七叶树潜叶蛾也终于扩散到了韦尔斯霍芬。

如许多外来物种一样,欧洲七叶树此前在韦尔斯霍芬的日子十分惬意。虽然像德国这样的国家气候太冷,并不能为欧洲七叶树提供最理想的生存环境,但它们在当地仍然过得非常舒适。毕竟它们的寄生虫当时还没有扩散到这一新地点,若能过上远离潜叶蛾的生活,冬天再冷又何妨。

但在40年前,此后这种飞蛾一路追随它们的宿主北上,在韦尔斯霍芬安了家。潜叶蛾的名字来源于它们的习性,它们的幼虫会潜入叶片中,啃食出一条条通道,它们在叶片中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不被饥饿的鸟儿捕食。之后树叶被挖空的地方会枯萎,而随着啃食的进一步加剧,在接下来的夏日中叶片会看起来更加残败,因为飞蛾往往会接二连三地产卵。

因此,北街的这些七叶树树叶在持续数天高温导致的干旱来袭之前就已经受损。面对这种情形,它们的反应像其他树木一样,先暂停光合作用,然后静静等待。

首先,它们会关闭叶片背面成千上万个微小的气孔。树木通过这些气孔进行呼吸。和我们一样,树木需要呼吸,而且也会在呼气时流失水蒸气。水蒸气能够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因此这些绿巨人会主动利用这一效应,让炎热的夏日变得不那么难受。然而,当树根发出信号说水分补给中断时,叶片中这些无数的小孔就会关闭。停止呼吸后,树叶也无法通行光合作用,因为二氧化碳补给也会随之中断,进而导致树叶无法借助阳光制造糖分。此时树木就只能消耗原本为之后的休眠所储存的养分。

尽管气孔已经关闭,但树叶、树根和树皮等部位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水分蒸发,若干旱仍然持续,那就要采取第二措施:脱落一部分叶片。如许多其他阔叶树一样,七叶树的落叶过程也是从上至下进行的。距离树根最远处的叶片,即树冠顶端的叶片首先掉落。倘若树顶的叶片掉落后仍无法满足需求,天上也还不落雨,树木就会一步步继续落叶,直至8月掉光所有的叶片。

不过2020年的这场干旱并没有让山毛榉、栎树以及七叶树落到如此地步——除了个别例外,那些树木可能是过于恐惧,因而一心只想保证自己的安全,又或者它们所处的土地特别缺水。不管怎么说,它们在8月就将叶子完全掉光了。

但实际上,树叶掉光的后果恰恰是这些七叶树无法承受的,因为它们此前就已经因潜叶蛾而变得较为虚弱。带有大量斑驳褐色啃食痕迹的叶片所能生产的糖分有限,导致树木已经处于饥饿状态。树木所处的地理高度也让其处境雪上加霜:它们的所在地北街海拔超过600米,寒冷的艾费尔山区让它们的生长期非常短暂。这对制造养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树木不仅要制造养分保证日常运转,同时还要为冬季休眠以及来年开春发芽做准备。

正常情况下,树木遇到这种情形时可以提前掉光叶子,在9月进入休眠,就如我们林区的山毛榉那样。它们看起来像是死掉了,但在来年春天还会再次发芽,并尽力补足上一年所错失的。七叶树也会这样做,而那些过度惊慌、在2020年8月就掉光叶子的个例则明显过早地使用了这个策略。

(选自彼得·渥雷本《树的呼吸·树的智慧》,内容有删改)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面对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树木会选择必要的应对策略。

B.七叶树为了能远离潜叶蛾侵害,宁愿在极冷的地方生活。

C.持续干旱与虫害加重的恶劣环境,七叶树都能很好适应。

D.在不利于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树木们有相应的生存智慧。

7.下列关于选文所运用说明方法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潜叶蛾是先下定义,然后再作诠释。

B.用作比较补充说明七叶树也有个例反应。

C.用列数字方法介绍七叶树所处地理高度。

D.全文整体上举七叶树为例子来展开说明。

8.下列对最后一段中加点词语“可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具有语言的模糊性,也体现出作者认知的模糊性。

B.“可以”切合文意表达,不绝对中恰好体现语言的分寸感。

C.“可以”具有语言张力,这也表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机智。

D.“可以”一词简洁、含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9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空的琴弦》前言

汪诘

在本书中,你会读到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和故事。但我的重点并不在历史本身,如果你误把这本书当成了一本正儿八经的科学正史书,那么你很可能会失望。我并不想写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史书,我会在史料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创造一些故事性的情节,让很多历史上的名人当一回演员。但我努力想做到的是:通过这些小说化的情节表达的知识都是准确无误的。

这是因为,在我的观念中,科普的首要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思维模式、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对待万事万物的理性态度,它包含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探索、怀疑、实证和理性。比如,某人告诉你一个结论:吸烟会导致胃下垂,并且给你看了他统计的几千份样本数据,这些数据确实表明胃下垂情况要明显坏于不吸烟的人,你是不是会立即信服他的结论呢?如果是的话,说明你的科学精神还不够。因为具备科学精神的人会认为他的这个研究方法只证明了相关性,并不能证明因果性。

如果要证明吸烟同胃下垂具有因果性,则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实证,也就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验证。首先实验的整个设计必须在逻辑上严密,并且实验过程必须符合严格的控制条件,可重复、可独立验证,以及符合概率统计规律。

同样的道理,我们经常会说啤酒肚,似乎喝啤酒会导致肚子变大,这也是一个用相关性概念偷换因果性概念的典型例子。实证只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探索、怀疑和理性等几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总之,三言两语确实很难把科学精神说透,而科学精神也绝不是看了几本科普书,掌握了一些科学定律之后就能建立的。

本书的写作思路是这样的:通过讲述天文学史上的小故事,展示科学家们追寻科学真相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求证方法,让科学精神慢慢地注入你的头脑,因为他们的做法是科学精神的最好注解。我始终坚持的一点就是: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实际上,没有人能够通晓人类所有的科学知识,也没有人能够永远准确无误地说出各门学科涉及的数字,但是,科学精神却是人人都有可能掌握的。有了科学精神,我们才能更加理性地认识世界。不轻信,不盲从,提高去伪存真的能力,给自己一双更加明亮的眼睛。

人类文明走到今天,任何一个小学生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我们的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绕着太阳公转。这些常识看上去是多么天经地义,到处都是支撑这些常识的证据。

可真实情况是,如果我们把文明的起点定义为文字的发明,也就是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创造出楔形文字的时代,那么人类文明差不多要经历2700多年,也就是到了公元前500年前后的古希腊时代,才有人开始认识到大地其实不是平的。又要经过2000多年,也就是到了公元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这个观点才被人们普遍接受。而哥白尼提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观点也是文明诞生4600多年之后的事情。这些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常识”并不是那么的“平常”,这些知识其实来之不易。

(内容有删改)

9.下列关于选文中心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精神重要,科学知识同样重要。

B.科学知识重要,科学精神比较重要。

C.科学精神重要,科学知识尤为重要。

D.科学知识重要,科学精神尤为重要。

10.下列关于选文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胃下垂”“啤酒肚”部分都是举例论证。

B.“胃下垂”“啤酒肚”说法都是比喻论证。

C.“胃下垂”部分是摆事实,也是讲道理。

D.“啤酒肚”部分是摆事实,也是讲道理。

11.由这篇前言去了解《星空的琴弦》这部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虚构的小说化情节吸引读者。

B.尽力科普思维模式、思考方式。

C.展示科学家们求真务实的追求。

D.真要去伪存真并不是容易的事。

 

(三)(18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树的世界观

彭家河

①那天,我在树下仰望深蓝星空,才知晓自己每一步都踩踏着日月星斗。此刻,我们在尘世行走,来自遥远星空的宇宙射线也正在人体内穿行。星移斗转古今更迭竟然如此贴近,只是我们不一定在意。

②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句偈语流传甚广。我曾想象过这样的明月夜、碧云天,但更多时候都在为生活和工作琐事奔忙,偶尔闲了下来,却反而茫然无措。

③午后,带孩子在院里玩。风雨过后的阳光清凉温润,人、动物和植物都在往阳光下凑。孩子们四处笑闹,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我坐在长椅上无所事事,看植物嫩叶上亮晶晶的反光,看树阴下斑驳的影子。我身后是一棵高大的皂荚树,前两天夜里的风雨过后,枯叶掉落,差不多在两天之间,满树换上新叶,清爽亮丽、秀色可餐。抬头看去,小小的叶子在树枝间铺展开来,有的地方厚,呈墨绿色,有的地方薄,还是黄绿,如绿色的大伞撑在阳光下。密集的树叶间,也有不少阳光如漏网之鱼,一条条斜窜下来,在地面上吐着一串串光亮的水泡。中午的太阳不见移动,那群阳光的鱼也静静地停在路面,与我对视。

④我掏出手机,对准光斑和树冠拍照。当满目风光缩影至小小的手机屏上时,已是另一番景象。随着焦点移动,画面时明时暗,在光的波浪中沉浮不定。焦点对着树叶厚的地方,画面就亮了,深深浅浅的绿色被粗粗细细的枝条连接着,一大片绿里的繁杂经络脱颖而出。焦点对着树叶薄的地方,画面就暗下去、黑下去,在树冠的边缘才有叶子的轮廓和透出的绿意。

⑤我把焦点对着树缝间的空隙,屏幕顿时漆黑一团,仔细分辨,才能发现叶缝间透出的稀疏亮点。我把这张照片调成黑白色,屏幕上显示的画面让我怦然心动、慨叹不已。这不就是一幅夜空繁星图吗?黑幕上的亮点或密或疏,有成团的,也有单点的,有亮的也有暗的,一幅可见恒星、星座、星群、星云、星系的天体图跃然屏上。日月星汉,若出其中。一棵树就如此胸怀日月,包容星辰,高天厚土之间就如此融通,我却多年无缘发现。树缝间的光柱已悄然消失,天地间的纽带仿佛断开,但一圈圈光斑仍铺在地上。我此时才明白,这就是散落在人间的星体啊!这不是一句时髦的修辞,根据小孔成像原理,树缝间投射下来的光斑就是太阳的实像。我不敢直视太阳,但只是低头看看这些圆形的光盘,就知道太阳的模样了。当然,还有别的恒星实像也通过这个小孔到达了地面,只不过阳光太强,把别的恒星发出来的微光全吞了下去。虽然我们看不见太阳之外恒星的影像,但我知道它们一定也与太阳一样,通过这些小孔来到人世间,然后趴在地面、楼顶或墙壁上,静观人间万象,温暖世上众生。

⑥看着一个个明亮的圆团簇拥在地上,想象着光年之外这些星体的样子,我不由得伸手抚摸它们的身体。我把手掌伸进这一团光,我知道,手握着的一定有太阳还有别的恒星,我能感受到它们共同的温暖。或许温暖就是它们通用的语言,它们一直如此和世上万物交流。这些天外星球,此刻如同一只只温顺的白狗,卧在我的脚边。我知道,我抬头去看它的时候,它们微小得只能想象,当然,它看我时,我同样也是渺小得可以忽略,但终于在这个时刻,它靠在我的肩头,依在我的脚边,与我深情相拥无声交流。其实地球有多大,我都没有亲见,其余的恒星也同样只在想象之中。但在天地间,我们却如此心领神会,一见如故。

⑦我再看看院子里的树,黄桷树、榆树全都换了新衣,给楼下的空地搭起了绿叶帐篷。我仰头看出去,一棵树与另一棵树的树冠之间空隙有宽有窄、弯弯曲曲,在绿色的穹顶上留出一条洁静的银河。只不过,夜晚的河岸是黑色的,现在的河岸是绿色的。草木就如此营造了一个银河系,形成了自己的天文学。夜晚,抬头看银河时,它很远很虚幻,此刻很近很亲切。这一树树群星璀璨的天体,如同开满光亮之花的园林,银河日夜守护着在浇灌。

⑧一棵树的生命比一个人的生命长,经历的风雨和世事也比一个人多,凝视星空静静思考也比一个人更持久深入。无疑,一棵树的精神气质远比一个人更深邃从容。以草木为师,细细体味一棵树的世界观,与一棵树促膝长谈,人生也就豁达敞亮开来。

(内容有删改)

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远星空射线,在宇宙也在人体穿行。

B.斗转星移离我们很远,却又如此贴近。

C.我知道树阴下有奥秘,所以不停拍照。

D.天地间万物,在共享温暖中一见如故。

13.下列关于选文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提到为琐事繁忙,意在表明我们应该有生活担当。

B.第③段写无所事事,承上文的“忙”而转入下文的惊喜。

C.第⑤⑥段是重点段落,作者借光点聚焦巧妙关联了主旨。

D.本文思路缜密,叙议结合,感情真挚,语言细腻而灵动。

14.文章第⑤段说“这就是散落在人间的星体啊”,紧接着刻意说明“这不是一句时髦的修辞”,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15.本文题为《一棵树的世界观》,请结合全文概括一棵树有着怎样的世界观。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一)(16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木假山记

(宋)苏洵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蘖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内容有删改)

【注释】①蘖(niè):树木的嫩芽。②濆(fén):水边高地。③踞(jù)肆:傲慢放肆,文章形容“中峰”神态高傲舒展。踞:同“倨”。

16.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B.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C.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D.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

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蘖而殇    或:有的

B.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于:在

C.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    薪:薪酬

D.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服:使……服

18.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

(2)二峰者,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

 

(二)(6分)

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牧童

周敦颐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乙】

牧童诗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9.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分别以长坡、前村、陇等词语烘托出放牧野趣。

B.两首诗都借笛声悠扬揭示了牧童自在逍遥的内心世界。

C.甲诗中“太平歌”寄寓着牧童、诗人、世人的美好愿望。

D.乙诗的结尾诗人用自身经历委婉规劝牧童不要入朝为官。

2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尾句着一“老”字强调和平的主旋律,余韵悠长。

B.乙诗尾句“不如”一词态度鲜明,突显一种警世意味。

C.两首诗都从听觉、视觉、嗅觉的角度抒写了牧童生活。

D.两首诗都充满情趣和理趣,雅俗共赏,读来朗朗上口。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21.在空白处按要求填写。

(1)                 ,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2)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

(3)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4)零落成泥碾作尘,                  。(陆游《卜算子·咏梅》)

(5)在面对困境时,“                                    ”等古诗文佳句传达出的积极乐观生活态度,总能抚慰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走出困境。

四、名著阅读(6分)

22.读整本书的重要价值并不只是读某本书,而是借助于读某本书提升阅读素养去读各种书。请从“读书方法改进”的角度,从下列备选作品中任选一部介绍你的阅读体验,限80字内。

备选作品:《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

五、写作(60分)

23.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文阅读材料《一棵树的世界观》里写道,“或许温暖就是它们通用的语言”,这里的“它们”何尝不包括我们呢?

请结合自己的感想或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选定文体,不少于600字。注意不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   2.   3.

【解析】略

4.

【解析】略

5.示例:我认为好。本诗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一幅江天浩渺、寂寥萧瑟的秋江独钓图,与画中极简的构图与大面积留白形成呼应关系,诗中有“画”,并与画面中空灵深远的意境高度契合。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画关联的赏析。

这幅《寒江独钓图》,以极简构图呈现:江面辽阔,一扁舟静泊,一人独坐垂钓。大面积留白营造出空灵孤寂意境,尽显“独钓一江秋”的超脱与清寂。

王士禛此诗以“一”字连缀,极简意象勾勒出秋江独钓画面,孤寂中见超脱。诗画相融,意境悠远,尽显古典诗歌的简洁与深邃之美。

作答时,需先抓诗歌艺术手法(如白描、叠词),再关联画作元素(构图、意境),分析诗画如何呼应、营造统一意境,从内容契合度判断优劣。

示例:我认为好。诗中以“一”字反复的白描,绘出孤舟独钓画面,与画里扁舟、独人的极简构图呼应,留白般的意境也和画中江天浩渺相融,诗画共绘清寂悠远之境。

6.   7.   8.

【解析】略

9.   10.   11.

【解析】略

12.   13.   14.   15.

【解析】略

16.   17.   18.

【解析】略

19.   20.

【解析】略

21.                             

【解析】略

22.示例:阅读《昆虫记》时,我用批注法标记法布尔观察蝉蜕皮、螳螂捕食等细节,在科学记录与文学描写的融合中感受自然之美。

【详解】本题考查整本书阅读体验分享。

开放性试题,首先明确,需从“读书方法改进”角度切入。如《西游记》,可将精读与跳读结合,如精读“三打白骨精”品人物,跳读降妖情节知脉络;《儒林外史》可用圈点批注法,标注讽刺细节,如范进中举发疯,理解科举弊端;《红星照耀中国》适合用选择性阅读,按兴趣选“领袖故事”等板块,结合背景资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采用摘抄与感悟法,摘录名言并写心得,联系自身悟精神;《昆虫记》宜用批注式阅读,批注法布尔观察方法,体会科学与文学融合之美。

《西游记》:明代吴承恩著,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孙悟空神通广大,因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后随唐僧踏上征途。一路上,他们收服猪八戒、沙僧,师徒合力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达西天取得真经。书中奇幻想象与精彩打斗场面迭出,蕴含佛道思想,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

《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所写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描绘了众多知识分子形象,展现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百态人生。像周进、范进热衷科举,中举前后境遇天差地别;严贡生虚伪贪婪,严监生吝啬至极。作者以辛辣笔触,批判科举对人性的扭曲,揭示封建礼教的腐朽,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杰出代表。

《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1936年,斯诺深入陕北苏区,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袖与众多红军战士。书中如实记录苏区的真实状况,展现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的精神,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让世界了解中国革命的希望曙光,对国际社会及中国青年影响深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讲述保尔・柯察金从底层少年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他历经战争磨难、伤病困扰,却始终坚定信念,即便瘫痪失明仍坚持创作。作品歌颂其顽强意志与奉献精神,激励无数青年为理想拼搏。

《昆虫记》: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科普巨著。作者长期观察研究昆虫,生动描绘了蝉、螳螂、蜘蛛等众多昆虫的生活习性、繁衍、争斗等。书中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以人性关照虫性,在展现昆虫世界奇妙的同时,也传达出对生命的敬畏,是科普作品中的经典。

示例1:读《西游记》时,我采用精读与跳读结合的方法,对“三打白骨精”等经典情节细致分析人物心理,对重复降妖情节快速浏览,阅读效率明显提升。

示例2:阅读《儒林外史》时,我用圈点批注法标注范进中举发疯、严监生临终点灯等细节,从中深刻理解科举制度对士人的精神毒害。

示例3: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我按兴趣选择“领袖人物”板块,结合历史背景资料进行选择性阅读,快速把握中国革命的精神内核。

示例4: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采用摘抄与感悟结合的方式,摘录“生命只有一次”等名言并撰写心得,在文字中感悟保尔的奋斗精神。

23.

【解析】略

更多初中语文试卷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