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长春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名篇佳作和经典诗文,它们大都源自我国悠久的历史,源自我国辽阔大地上的壮丽山河,源自我国多民族灿烂的文化。它们对一代代学子产生了铭心刻骨、历久弥新的影响。也许在最初学习、背诵这些诗文时,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一种字词句章的学习或者纯文学的学习,而一旦这些文字通过记忆进入我们的内心,随着岁月的增长,就如同一颗颗优质的种子,总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______,______,______,到那时,诗文中深刻的哲理、优美的意境、高远的追求,就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深刻、持久□(的/地)影响我们的人生。
(选自《课本里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改动)
1. 文中加点字“诵”由“讠”和“甬”两部分构成,属于______(造字法)字,请你根据图示,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汉字。
2.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绽放 生长 萌发 B. 萌发 生长 绽放
C. 绽放 萌发 生长 D. 萌发 绽放 生长
3. 请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准确、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
4.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文中方框内。
5. 名篇名句默写。
三年逐梦时光,无畏风雨,勇毅前行。我们胸怀(1)“______,______”(杜甫《望岳》)的志向出发,伴随着“博学而笃志,(2)______”(《论语·子张》)的叮咛,以“三人行,(3)______”(《论语·述而》)的谦逊态度,不断完善自我。为担大任,成大事,经受(4)“必先______,_____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考验,“曾益其所不能”。在花样年华里,迎来(5)“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开阔人生。
二、阅读(45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 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心养性 B. 朝服衣冠 朝思暮想
C. 孰视之 熟能生巧 D. 私我也 公而忘私
7. 面对邹忌的讽谏,齐威王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推想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8.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甲】本文写的是邹忌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乙】本文写的是齐威王接纳邹忌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
(二)(8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强记法 阮葵生
①历城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云:“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意所喜好,即札录之。录讫,乃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粘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①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富。每见务为泛览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②,不如余之约取而实得也。”叶有文采,善剧曲,济南人士推为淹洽③,其所言真困学④要诀。
②予苦读书不能记,当时虽闻此法而不能用,年既衰暮,回忆旧所批览,已无只字。下笔窘索,徒有怅恨。见少年有志者辄述此语之,不惟自悔,亦冀此法不没人间也。
(选自《落叶半床书》中州古籍出版社,有改动)
[注]①笥(sì):盛物品的方形竹器。②枵(xiāo)腹:空着肚子。③淹洽:知识精深广博。④困学:刻苦求学。
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一 年 之 内 约 得 三 千 段 数 年 之 后 腹 笥 渐 富。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少年有志者辄述此语之,不惟自悔,亦冀此法不没人间也。
11. 读书强记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你概括这种方法的要点。
(三)(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银杏树怎么分雌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最后找到了4种方法。”
②“有学生发现了一只自然死亡的小鸟,老师鼓励她制作成标本,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标本制作成功,被学校生物实验室收藏。”
③“市场上的可降解塑料是否真的能降解?降解周期是多长?有学生对此提出疑问。化学组设计制作了一套实验设备露天摆放,组织学生每天拍照记录。”
④“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是实验对象。”在四川成都华西中学党委书记文波看来,实验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力抓手,是科学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自张欣《为“小科学家”插上腾飞的翅膀》,《中国教育报》2025年1月3日)
材料二:
①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通过科学家故事课程将抽象精神具象化,如以钱学森“五年归国路”解析爱国精神,以屠呦呦“青蒿素发现”的实验迭代阐释求实精神。学校开发科学精神行为量表,将爱国、创新、求实等精神要素具体化为可量化的学习行为,如面对难题的坚持时间、团队协作中的倾听频率等,从而让精神培育由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数据。
②在“植物生长日记”项目中,学生通过竺可桢式的数据记录与图表绘制,学习科学观测的严谨态度。学生在记录数据时若遇困难,教师便会引导他们回顾竺可桢38年如一日的气象观测历程,激励学生效仿科学家,通过反复验证得出确凿结论。
③学校通过将科学价值观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行为,使科学精神嵌入真实问题解决过程,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
(摘编自商红领《科学种子启智,实践沃土育才》,《中国教育报》2025年4月25日)
材料三:
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念兹在兹。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
②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正推动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快速提升。
③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呈现提速增长趋势。最新一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科学学业表现整体良好,约八成学生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
④全国中小学生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东、中、西部学生科学素质水平均实现增长,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表现逐年提升;抽样调查显示,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首次缩小——这意味着,伴随科学教育的发展,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持续快速提升的同时,结构也在逐步优化,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基础进一步夯实。
⑤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在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中小学科学教育正加速奔跑着。
(摘编自林焕新《“加”出速度力度高度》,《中国教育报》2025年2月20日)
1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华西中学把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当作实验对象符合科学教育理念。
B. 材料二中,引导回顾竺可桢的观测历程是为了帮助学生立即得出确凿结论。
C. 材料三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逐年提高,但提升速度放缓。
D. 材料三指出,我国中小学生科学学业表现良好,均达到中等以上水平。
13. 中国孩子大多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上述材料中的哪些做法能助力实现这个梦想?
14. 除材料内容以外,你还有哪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办法?试写出两个。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孙犁
①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到了淀边,我吹起暗号,芦苇里就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说:
②“今天早啊。”
③我说:“道远。”
④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⑤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常说:
⑥“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⑦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
⑧“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⑨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抬上一千斤。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⑩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
⑪“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鱼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⑫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
⑬“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的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那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⑭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这些芦苇在以前运到南方北方,全国的凉棚上的,炕上的,包裹货物的席子,都是这里出产的。
⑮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⑯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⑰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开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⑱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⑲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⑳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㉑老头儿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
㉒最后老头儿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可是以前没有经验,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鱼鹰也不会叫鬼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年
(选自《孙犁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5. 题目中的“小斗争”具体指的是什么?
16. 老头儿为什么“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
17. 分析文章画线部分作用。
18. 概括“这二年”白洋淀边的人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 这篇散文的主要人物没有名字,用“老头儿”“姑娘”指代,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五)整本书阅读(8分)
20. 阅读下面语段,结合书中内容回答斯诺为什么会“恋恋不舍”。
一九三六年十月中,我在红军中间呆了将近四个月以后,回白色世界的安排工作终于完成了。……
我最后一次走过保安的大街,越是走近城门,越是感到恋恋不舍。
(《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21. 从下面对孙悟空的称谓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并结合《西游记》有关内容阐述理由。
齐天大圣 孙行者 斗战胜佛
三、综合实践(10分)
22. 语文老师设计了戏剧学习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学前准备】
(1)老师请同学们自建戏剧知识学习资料夹,下列不适合放入的一项是( )
①经典剧目 ②剧本基本特点 ③戏剧排演知识
④门票制作 ⑤戏剧分类 ⑥票房统计
A. ①⑤ B. ②③ C. ③⑤ D. ④⑥
【难点突破】
(2)将《愚公移山》改编为课本剧时,同学们需要确定它的矛盾冲突。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知识卡片,帮他们完成任务。
人与环境的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与人的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卡片1
冲突:文艺作品中所刻画的不同性格、不同情势、对立力量或人物内心各种思想感情的矛盾及其激化。 (《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知识卡片2
在读剧本时,要了解剧本形式上的特征,把握主要情节,特别要注意把握戏剧冲突,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内心的冲突。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九年级 下册) |
【合作探究】
(3)设计舞台说明时,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请你设想愚公的动作、神态,也来设计一处舞台说明。
愚公(______)智叟啊!你也太顽固了。我死了不是还有儿子吗?儿子还有孙子啊!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面对不会增高增大的山,怎么就能挖不平呢? |
【表演提示】
(4)经过排练,课本剧《愚公移山》即将上演。请你舞台表现方面给演员一条提示。
四、写作(50分)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50分)
23. 作文题目:我打了一场胜仗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袤田野上,农民耕耘种植、挥汗如雨;工厂车间里,工人钻研技艺、精益求精;科研院所内,研发人员孜孜求索、埋头攻关;街头巷尾处,快递小哥不畏风雨、穿梭骑行……当今中国,各行各业劳动者正以劳动为笔、汗水为墨,书写更新更美的时代华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3道小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4题答案】
【答案】1. 形声;桶、痛、涌等 2. B
3.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4. 地
【5题答案】
【答案】 ①. 会当凌绝顶 ②. 一览众山小 ③. 切问而近思 ④. 必有我师焉 ⑤. 苦其心志 ⑥. 劳其筋骨 ⑦. 潮平两岸阔 ⑧. 风正一帆悬
二、阅读(45分)
(一)(7分)
【6~8题答案】
【答案】6. B 7. 齐威王庆幸有邹忌这样的贤臣(有勇气、有智慧、有语言艺术),能用家庭小事类比国家大事,把他受蒙蔽的情况分析得十分透彻;庆幸问题发现及时,并感到后怕;意识到开张视听、广开言路的必要。
8. 示例一:我赞同【甲】,文章主体内容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题目的主语是邹忌;邹忌日常生活的小事是讽谏的缘起;《战国策》一书意在突出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本文主要展示的也恰是邹忌的讽谏艺术;课文的现实意义是劝说别人应该采用易于被人接受的语言和方式。
示例二:我赞同【乙】,邹忌进谏艺术只是齐威王采纳谏言的原因;齐威王纳谏,齐国大治是本文最终落脚点;课文的现实意义是虚心听取别人建议。
(二)(8分)
【9~11题答案】
【答案】9. 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富。
10. 我看见有志的少年就告诉他这个方法,不只是自己后悔,也希望这个方法不埋没在人间。
11. 抄录语段,朗读十来遍;反复温习,直至精熟;不断抄录新内容,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三)(7分)
【12~14题答案】
【答案】12. A 13. 学校重视实验;学校创设真实问题的解决情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开发行为量表使精神培育效果可测可见;国家支持。
14. 示例:阅读科学家人物传记;参观科技馆。
(四)(15分)
【15~19题答案】
【答案】15.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边的红衣姑娘炸死三个鬼子的事。
16. 鱼鹰是老头儿捕鱼的工具,是他心爱的东西;鱼鹰被鬼子抓住烧了吃,他心疼、痛恨;交代了老头儿和儿子走上抗战道路的原因;文章结尾再次提及两只鱼鹰,写出了这两年的变化,老头儿充满胜利情绪。
17. 突出芦苇多、苇垛大;写出芦苇是当地重要的资源,用途广泛;与下文苇垛成为对敌斗争的场所呼应;为下文小斗争作铺垫;与后文苇垛被烧成灰形成对比,突出战争给白洋淀地区带来的巨大损失。
18. 人们纷纷加入抗战队伍;抗战经验逐渐丰富;对战争胜利越来越有信心。
19. 第一层级:因为作者不想知道他们的名字。
第二层级:因为作者没有问他们的名字;知道他们都是抗日群众就可以了,不必知道名字。
第三层级:知道他们都是抗日群众就可以了,不必知道名字;突出群体,因为他们代表的是白洋淀地区抗战的人民,像他们一样的抗日群众还有很多。
第四层级:知道他们都是抗日群众就可以了,不必知道名字;突出群体,因为他们代表的是白洋淀地区抗战的人民,像他们一样的抗日群众还有很多;创作的目的在于对抗战人民群体的赞美。
(五)整本书阅读(8分)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斯诺得到苏区军民的支持和信任,和他们建立了深厚情谊,他们热情、友好,和外界的传言截然不同;斯诺喜欢苏区军民乐观向上、充满活力、军民一心的氛围;被中国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和红军战士的精神感染。
【21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我最喜欢“齐天大圣”,他嫌弃弼马温的官位太小,怒返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他凭借强大神通战胜来敌,最终使玉帝认可这个称谓,体现出桀骜不驯、勇于斗争、敢于挑战权威的无畏精神。
示例二:我最喜欢“孙行者”,这是唐三藏救出他后给他起的“混名”,自此,孙悟空走上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降妖除魔的修行之路。这个时期他有责任有担当,有勇有谋,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完成了从猴性到神性的蜕变。
示例三:我最喜欢“斗战胜佛”,这是他历经八十一难、除恶扬善、降妖除魔后得到的封号。这个经历启示我,人生要有所追求,不畏艰难险阻,以韧劲和斗志战胜困难,到达胜利的终点。
三、综合实践(10分)
【22题答案】
【答案】(1)D (2) ①. 人与环境的冲突:愚公一家面山而居,大山挡住了通行道路;愚公年老力衰,山高大难移;运输困难与人力不足。 ②. 人与人的冲突:愚公奋力移山,智叟却出言嘲讽;愚公目光长远,智叟目光短浅。
(3)示例:长叹;摇头;握拳;大声地说;用手指着等。
(4)示例:表演时注意吐字清晰,语速适宜
四、写作(50分)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5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略
【24题答案】
【答案】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