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钦(qīn)佩 尉(wèi)蓝 颁(bān)发 惟妙惟肖(xiāo)
B. 轩(xuān)昂 赞誉(yù) 山涧(jiàn) 心旷神怡(yí)
C. 扶植(zhí) 星辰(cén) 瞭(liáo)亮 慷慨(kǎi)淋漓
D. 掂(diàn)记 乖(guāi)巧 倔(juè)强 屏(bǐng)息敛声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辽宁,南临渤海,西枕燕山,数亿年的地质变迁造就了这里______的地貌。既有高山巍峨,也有平原辽阔,海岸线蜿蜒漫长,森林湿地______,草原沙漠______其间,一域尽览万象颜。这些资源与景观,不只为辽宁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______为人们提供了视觉盛宴。
A. 丰饶 星罗棋布 连缀 更 B. 丰富 鳞次栉比 连缀 甚至
C. 丰富 星罗棋布 点缀 更 D. 丰饶 鳞次栉比 点缀 甚至
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漫长的岁月中,稻米如(一条)(坚韧的)纽带,连结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②性格温润的稻米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③与蔬菜相遇时,汲取自然的清新与活力;和肉类、海鲜相拥时,承载醇厚肉香和鲜美甜香;投身羹汤之中时,又氤氲出温暖人心的柔情。④甜的、咸的、辣的、酸的、鲜的、苦的,无论何种味道,稻米都能欣然接受,与之和谐共生。
A. 语段中加点的三个短语结构相同。 B. 句①中括号内的修饰语顺序不当。
C. 句②的主干是“稻米有包容性”。 D. 句③的各个分句之间有主次之分。
4.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
(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庄子》以及《礼记》这三部作品都是春秋时期儒家经典论著。
B. 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C. 《红星照耀中国》按照时间顺序客观记录了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见闻。
D.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诊,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
(2)名著阅读
宁宁在假期阅读名著时,常常被其中的人物感动。开学后,他在学校的“非遗手工坊”为名著里的人物制作了三支毛笔,分别刻上了“携勤”“铭韧”“问勇”字样。
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其一,送给他体现其性格特点的毛笔,并结合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祥子(《骆驼祥子》) 孙悟空(《西游记》)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 古诗文默写。
(1)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3)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一鼓作气,再而衰,_______________。(《曹刿论战》)
(5)中国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事业,用速度重新定义时间,用科技不断改写空间,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生动的诠释。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游淀湖
[宋]卫泾
疎①星残月尚朦胧,闲趁烟波一棹风。
始觉舟移杨柳岸,直疑身到水晶宫。
乌鸦天际墨千点,白鹭滩头玉一丛。
欸乃②一声回首处,西山横在有无中。
[注]①疎(shū):“疏”的异体字。②欸(ǎi)乃:形容摇橹的声音。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颈联由自然转入人事,描绘了乡村社日将近的热闹场景,赞美了古朴的民俗。
B. 【乙】诗颈联巧妙地以“墨”“玉”喻“乌鸦”“白鹭”,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富有感染力
C. 两诗都用了“疑”字,分别写出诗人感觉前方无路时的迷惘和置身山水时的惊喜。
D. 两诗都实写月光,渲染了静谧的氛围。【甲】诗中诗人乘月而归,【乙】诗中诗人乘月而游。
(二)(14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越王勾践与大夫种、范蠡入臣于吴。越王仰天太息,举杯垂涕,曰:“今遭辱耻,为天下笑,将孤之罪耶?诸大夫之责也?吾不知其咎,愿二三子论其意。”大夫种、范蠡曰:“闻古人曰:‘居不幽,志不广;形不愁,思不远。’圣王贤主,皆遇困厄之难,蒙不救之耻,身拘而名尊,躯辱而声荣,处卑而不以为恶,居危而不以为薄。大王屈厄,臣诚尽谋。二国争道,未知所就。君王之危天道之数何必自伤哉?夫吉者,凶之门;福者,祸之根。今大王虽在危困之际,孰知其非畅达之兆哉?”越王曰:“孤虽入于北国,为吴穷虏,有诸大夫怀德抱术,以保社稷,孤何忧焉?”
(节选自《吴越春秋》,有删减)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必先苦其心志 志怪者也(《北冥有鱼》)
B. 而后喻 引喻失义(《出师表》)
C. 为天下笑 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D. 诸大夫之责也 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8. 把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今大王虽在危困之际,孰知其非畅达之兆哉?
9. 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君 王 之 危 天 道 之 数 何 必 自 伤 哉
10. 【甲】【乙】两文蕴含丰富的道理。请填写表格,汲取古人的智慧。
角度 | 摘录语句 | 启示 |
君主治国之道 | 【甲】文: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要有忧患意识 |
【乙】文:有诸大夫怀德抱术,以保社稷 | (1)__________________ | |
(2)__________________ | 【甲】文:(3)__________________ | 要积极改正错误 |
【乙】文:居不幽,志不广;形不愁,思不远 | (4)__________________ |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8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校举办“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纪念图册征集活动。为完成制作纪念图册的相关任务,宁宁搜集了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东北抗联辗转于白山黑水之间,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斗争,开辟了全国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北抗联与敌人进行了近10万次大小战斗,消灭了18万敌人,牵制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内核的东北抗联精神,是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需要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
(选自《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有删改)
【材料二】有一群人始终挺立在一个民族的前列,永远不会低头屈服,永远不会畏缩后退。
在“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极端艰苦条件下,为了掩护主力突围西征,李兆麟率领部队面对百倍于我方的敌军,一路血战,一路高唱。
1938年10月,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8名妇女团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背水一战、弹尽粮绝之际,面对敌人“抓活的”的逼降,女战士们誓死不屈。8人毁掉枪支,互相搀扶着踏入汹涌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
(选自《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有删改)
【材料三】
(图一)东北抗联密营生活场景复原蜡像 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密营为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 (图二)“地戗(qiāng)子”式密营复原图 这种密营就地取材,搭出“人”字形框架,上覆茅草树皮。 |
(图三)“马架子”式密营复原图 这种密营前边高抬如马头,后面低垂如马尾,因此叫“马架子”。 | (图四)抗日将领魏拯民病逝密营复原图 没有医生、药品、粮食,魏拯民病情不断加重,最终病逝,年仅32岁。 |
【材料四】东北抗联研究存在着“有史无迹”的难题,东北抗联遗址考古工作为东北抗联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考古实物资料,从考古学角度实证了抗战史实。这些考古发现生动地展现了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
据介绍,到2023年,全国登记的抗联遗址611处、纪念设施(场馆)35家、文物藏品近10万件/套,重要抗联文物重大险情基本消除,保存状况明显改善。
(选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有删改)
任务一:勘正·铭记历史
11. 宁宁为图册编写了四则简介,其中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条是( )
A. 东北抗联开辟了全国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
B. 东北抗联在近10万次的大小战斗中消灭了18万敌人。
C. 东北抗联遗址考古工作从考古学角度实证了抗战史实。
D. 所有抗联文物重大险情全部消除,保存状况明显改善。
任务二:探究·信念如磐
12. 宁宁根据图册准备了一份“抗联精神探究学习单”在班级分享。请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将下面内容补写完整。
抗联精神探究学习单 | |
是什么 |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
为什么 | 因为有魏拯民、李兆麟这样的英雄个体。 因为有(3)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英雄群体。 因为有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斗争、英雄辈出的民族 |
任务三:行文·不忘来路
13. 宁宁从【材料三】中选取图一、图二、图三,制作了题为《密营:林海雪原上的生命堡垒》的图册插页。请你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密营的形式和作用。要求:运用一种说明方法,不超过60字。
(二)(17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寂静的水闸①
梁衡
①水闸是干什么的?拦洪蓄水,调节水流。我们常见的水闸是天生与洪水搏斗、逆水而生的“拼命三郎”,但有谁见过巍然如山却寂静无声、与黄河相伴50年而滴水未沾的水闸呢?有,山东省齐河县豆腐窝水闸就是一个典型。
②黄河极其任性,它曾北夺海河入渤海,南夺淮河入黄海,它成就了丰沃的土地,也曾威胁着百姓的生存。人与水做着漫长的拉锯战。直到1972年的一天,在黄河下游河堤最险的地段之一——号称“黄河咽喉”的齐河县豆腐窝,人与水开始了一次心平气和的“谈判”。黄河携万里之势,挟16亿吨泥沙之威上门对话。齐河人则一片诚心:“黄河,不要再闹了。你挟沙远行到此也已很累,我给你修一座大门,出得门去大片空地,足够你横躺竖卧。行不?”黄河说:“不是我要闹,实在是年年沙淤堤高,逼得我走投无路。”齐河人说:“我们现在就动工。”振臂一呼,20万众上阵,8个月为黄河筑起一个新居,6个乡镇、近5万人搬走,空出100平方公里土地,同时盖起一座8层楼高的7孔大闸。黄河为这份诚心所感动,50年间竟没有一次来“敲门”。闸前黄河滚滚去,闸后草木悄悄绿。
③我曾两次到豆腐窝大闸。第一次是到堤上看一个治水史迹展,听讲解员讲述了齐河人不懈努力的治黄故事。1958年,在当地抗洪抢险中有两位民工巡堤,见一处管涌急喷,手边没有合适用料,一人急屈身坐进管口,犹如战士以身堵枪眼。另一人爬上堤岸大呼求救,何等惊心动魄!1970年,齐河堤防段研发制造的黄河第一艘吸泥船“红心一号”下水。这艘吸泥船每小时能出水700立方米,其吐沙量之大在当时堪称大新闻。如今这条船已退役,正静卧岸上接受游客的礼赞。
④来到离展览馆不远的大闸脚下,看到陡峭的闸墙、粗大的钢缆、冰冷的铁门。豆腐窝水闸没有故事,也没有上过什么报纸,游客更不会注意到它。工作人员说,你别看它这样安静,每年这闸门总要轰隆隆地提升几次,试试运转灵不灵。闸前的土层里预埋着炸药,遇有紧急情况,一声雷鸣,土飞门开,洪水就夺门而出。但是50年来这种情况还没有过,黄河一直遵守与人的承诺。
⑤那次离开豆腐窝水闸后我心里总有一丝的惆怅。我们平常一提治黄,就是三门峡、刘家峡、小浪底……可有谁知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豆腐窝”呢?谁会想到它、歌颂它呢?“为隐者传名,为无名者立传”是记者的职责,我于心不忍,两年后重访豆腐窝。
⑥正是深秋,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大地一片五彩斑斓。大闸脚下是一条水泥路,阳光下村民晾晒的玉米、棉花堆积如山。我说这样不妨碍闸门的起吊吗?听工作人员说,近年黄河上游治理有成,下游河床降低,危险已经解除。豆腐窝大闸已光荣退役,将成文物。我立即想到闸外那100平方公里的备用土地,于是我又花了两天的时间去逛这个大闸的后院。这里已经入驻了不少高新企业。有大型游乐园,过山车惊险刺激;有野生动物园,长颈鹿的头伸到二楼阳台上去吻客人的手;有珍宝馆,我第一次看到传说中的夜明珠,在黑暗中熠熠发光。而传统农业也大放光彩,大型粮库的粮塔高耸入云,当地的美食手工挂面居然细得能穿过针眼去,而且还是空心的。最可看的是一座博物馆,在诉说黄河的历史。50年前人送黄河100平方公里的土地,50年后黄河又分毫不少地还赠于人,上面还附加了这么多的宝贝,豆腐窝变成了科技窝、财富窝、欢乐窝。人敬自然一尺,自然敬人一丈,水闸为证。
⑦这闸的设计者是谁?几经查访不得其详。我想他们和这水闸一样,本来也是不想留名的。但他们与闸都有功于世,何忍其没于尘埃?遂书见闻,是为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文章原标题《在齐河,有个豆腐窝水闸》。
14. 概括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寻访历程 | 所见 | 所闻 |
第一次到访 | 治水史迹展 | (1)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 | 大闸处于备用状态 | |
第二次到访 | (3)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 |
15. 选文第①段为什么要写常见的水闸?
16. 选文中画线句虚拟了一次人与黄河的对话,精读这段对话,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这段对话写了什么?
(2)这段对话的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简析选文第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18. 选文中作者赞美了齐河人的哪些精神品质?请概括出三种。
(三)(11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贵在破
啸风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此句真是字字珠玑,令人神往。一个“破”字妙极了,既点出了读书的量,又点出了读书的质。“破”至少有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点出了读书之勤。把书页都翻烂了,与“韦编三绝”异曲同工。第二层点出了读书之透。不仅把书翻烂了,还能解其意,会其神,释疑解惑。第三层点出了读书之悟。悟出了书外之意、书外之理,是更高层次的读透。
②世上勤读者不少,但读破者不多。一些人喜欢读书,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还有一些人,喜欢钻到书堆里抠字眼;另有一些人,知识满腹,但读书不疑书,唯书是从,不问实际。我们不能说这些人不是勤读者,可惜他们浪费了许多大好光阴,也只读出了第一层次。可见,读书贵在破。
③那么,该如何将书读破?
④专一有恒好破书。滴水瞄准一处,持之不懈可穿石。读书如滴水,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一个问题,广泛涉猎,精读思考,天长日久,终会破题。苏轼喜欢把书分成若干专题,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熟读精思,坚持不懈,这种方法不仅帮助苏轼积累了深厚的学问,也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吐温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吃惊的成绩来。”
⑤善于联想好破书。书对一些善读的人来说,是一个酵头,可以蒸出一锅香喷喷的馒头。一篇文章、一本书可以读出许多篇文章、许多本书。毛泽东知识渊博,读起书来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由古至今,思路开阔。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30多年,读书积累无数,却没想出一个简单的贯串说明。一天,他无意中读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悟出物竞天择的道理,成就了巨著《物种起源》。
⑥处处有心好破书。做生活的有心人,带着问题勤琢磨,时刻把书中疑惑之处装在脑里,放在心上,多动脑筋多思考;带着问题勤观察,观察要与读书相结合,把观察到的事物与书中所写联系起来,相互印证和比较,通过思考加工,加深对书的理解,必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带着问题勤听勤问,问与学相辅相成,对书中的疑惑和不解,要虚心勤问。街谈巷议,必有所采,只要带着耳朵细细听,终会有所获。
⑦习惯不同,读书不一,方法多样,但有一点应成共识——读书贵在破,不破是白读。沿着将书读破的路走下去,前方会越来越宽广,思想的天空会越来越深邃、清朗。
(选自《应用写作》,有删改)
19. 厘清选文思路,完成下面图表。
【三层内涵析“破”义】(1)__________________→透→悟 |
【三类读者引论点】中心论点:(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种做法明方向】专一有恒、(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 |
重申论点,强调意义 |
20. 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直线的句子是怎样论证“专一有恒好破书”的?
21. 简析选文第⑤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作(50分)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22. 宁宁在兴辽中学辩论赛中被评为“最佳辩手”。当天,他在日记中写道:
在此次辩论赛中,我的收获更多来自“他们”:给予我鼓励的队友、引发我反思的对手、带给我启发的评委……
其实,在我前行路上还有许多的“他们”:一次全新的挑战、一片璀璨的星空、一只活泼的小猫……“他们”让我看到世界的美好。
宁宁的日记能让你联想到哪些“他们”?请写一篇文章。
题目:“他们”与我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23. 在成功演出《天下第一楼》后,兴辽中学话剧社召开经验总结会。
宁宁说:“台上精彩的表演,来自台下的深研剧本和精心排练。”
文文说:“你说得有道理,但今天面对突发状况时,大家的临场发挥,也成就了演出的精彩。”
上面这段对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1)A (2)示例一:我为祥子选“携勤”笔。因为年轻的祥子勤劳能干,为实现拥有一辆洋车的梦想努力拉车。
示例二:我为保尔选“铭韧”笔。因为保尔坚韧顽强,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克服困难,坚持筑路。
示例三:我为孙悟空选“问勇”笔。因为孙悟空勇敢无畏,在保护唐僧取经的路上,降妖除魔,大显神通。
【5题答案】
【答案】 ①.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 铜雀春深锁二乔 ③. 但愿人长久 ④. 三而竭 ⑤. 海内存知己 ⑥. 天涯若比邻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6题答案】
【答案】D
(二)(14分)
【7~10题答案】
【答案】7. D 8. (1)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2)现在大王虽然处于危难困厄的时候,但谁能知道这不是畅达兴盛的征兆呢?
9. 君王之危/天道之数/何必自伤哉
10. ①. 要任用贤才 ②. 个人成长之道 ③. 人恒过,然后能改 ④. 艰苦的环境能造就人才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8分)
【11~13题答案】
【答案】11. D 12. ①.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 ②.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③. 8名妇女团战士(东北抗联)
13. 示例一:密营大小不一、形式各异,例如“地戗子”式密营、“马架子”式密营等。密营为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示例二:密营大小不一、形式各异,其中“马架子”式密营前边高抬如马头、后面低垂如马尾。密营为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二)(17分)
【14~18题答案】
【答案】14. ①. 齐河人不懈努力的治黄故事 ②. 大闸的外观(陡峭的闸墙、粗大的钢缆、冰冷的铁门) ③. 豆腐窝地区的繁荣景象 ④. 大闸光荣退役
15. 使常见的水闸与豆腐窝水闸形成对比;突出了豆腐窝水闸寂静无声、滴水未沾的独特性;引出豆腐窝水闸这一写作对象。
16. (1)黄河由于沙淤堤高将要泛滥,齐河人决定修建水闸来治理黄河。
(2)生动形象(运用拟人的语句) 诙谐幽默 口语化
17. 承上启下(过渡)。作者离开豆腐窝水闸后心生惆怅,承接上文他第一次到访水闸;作者产生为隐者立传的想法,引出下文重访水闸的见闻。
18. 赞美了齐河人勤劳能干、英勇无畏、团结一致、不求名利、坚持不懈、善于创新等精神品质。
(三)(11分)
【19~21题答案】
【答案】19. ①. 勤 ②. 读书贵在破 ③. 善于联想 ④. 处处有心
20. 运用举例论证。举了苏轼以专题的形式,专一持久地读书,从而积累学问、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21. 含义:把读书所得与平时积累联系在一起,激发联想,触类旁通,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读书时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由古至今,思路开阔)
具体阅读经历:
示例一: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让我联想到《红岩》中的江姐,他们都是为了革命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战士。
示例二:我读了选文,联想到《史记》中赵括的故事,他熟读兵书,但在指挥作战中,不知变通,最终导致赵国兵败。可见唯书是从,不问实际地读书,不仅无用,还会误事。
四、写作(50分)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22题答案】
【答案】例文:略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