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寻根路上的追思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今年清明,作者与父亲前往爷爷家为祖先扫墓。在祭扫过程中,作者面对奶奶、太奶奶的坟墓,陷入对死亡的思考,同时知晓家族渊源,萌生了去丽水寻根的强烈信念。作文正文:
今年又逢了清明,我和爸爸去了爷爷家,准备为我们祖先扫墓。
我们一起登上山上,首先去拜访我逝去的奶奶,看着那坟墓,我心中有一丝说不出的滋味,这是最疼爱我的奶奶啊,怎么能离开我呢,去那个遥远的地方,想着想着竟想到死亡的恐怖,我死后会到哪里去呢,难道真的去那传说中的地方,看着自己的子子孙孙,死亡到底是什么,就是没了呼吸没了心跳,没了大脑吗?
我慢慢对死亡有了恐惧,人生就是一条路,有许多十字路口,走着走着就走进死亡的深渊,罢了罢了,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快乐过一生。接下来就是百年不变的习俗,我拿着香对奶奶坟前进行了鞠躬,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放完了鞭炮,就告别了奶奶。
第二个地方则是我的太奶奶,我不了解的一个灵魂,因此我常常在想这破旧的祖坟藏着一个怎样一个灵魂,她以前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有着什么历史,他应该是是像奶奶一样的人像奶奶一样在她的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进行了拜,就离开她的坟向我们老樊家的“祖”出发了看着我这个家族‘祖’看着墓碑上我的`名字,我想起了很小的时候,爷爷给我说过我们的太爷爷。
日本侵略时,从丽水逃到临安的,因此我们这个“祖”只是太爷爷罢了,我们的祖宗在丽水,丽水才是我们的根啊,听完之后,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去丽水找回自己的根,找到自己的祖先,这个信念已经在心中埋了5年了,看着坟,太爷爷好像复活了,在告诉我去找到自己的根这个家族的根,看着他,我酸酸的,我何尝不想找到自己的根,这么多年,应该早已被人坦平了吧,但是我不能放弃,我要继续找。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详细点评 :
优点: · 情感真挚:在描写面对奶奶坟墓时,“我心中有一丝说不出的滋味,这是最疼爱我的奶奶啊,怎么能离开我呢”,直白地表达出对奶奶的深切思念,情感质朴且动人,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 引发思考:由扫墓自然地引出对死亡的思考,“死亡到底是什么,就是没了呼吸没了心跳,没了大脑吗”,这种思考体现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为文章增添了深度。 · 情节推进合理:从祭扫奶奶的坟墓,到太奶奶的坟墓,再引出家族历史和寻根的信念,情节层层递进,过渡较为自然,使读者能跟随作者的脚步,逐步了解家族的过往与作者内心想法的转变。 不足: · 语言表述较粗糙:用词不够精准,语句存在不通顺之处。如 “看着自己的子子孙孙,死亡到底是什么,就是没了呼吸没了心跳,没了大脑吗”,表述混乱,可改为 “想着有一天自己也会面临死亡,那时是否能看到自己的子子孙孙?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停止呼吸、心跳,大脑不再运转吗?”;“在她的放置一束鲜花” 存在语病,应改为 “在她的墓前放置一束鲜花” 。 · 描写手法单一:主要以叙述为主,缺乏生动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比如扫墓的场景,只是简单提及 “拿着香对奶奶坟前进行了鞠躬”,没有对周围环境、自己的动作神态等进行细致刻画,难以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 主题深度有待挖掘:虽然提到了寻根的信念,但对于家族根源对自己、对家族的重要意义,以及寻根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和决心等方面,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使文章在主题的呈现上稍显单薄。 建议: · 优化语言表达:仔细检查语句,确保通顺、表意清晰。同时,多积累一些优美、精准的词汇,提升语言质量。例如,描述内心对奶奶的思念,可改为 “望着奶奶的坟墓,一种酸涩之感涌上心头,那是我最亲爱的奶奶啊,她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可如今却天人永隔” 。 · 丰富描写手法:加入环境描写,如 “山上的风轻轻拂过,四周的树木沙沙作响,仿佛在为逝去的亲人们低声吟唱。奶奶的坟墓静静地立在那里,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像是大自然为她披上的一件柔软的外衣”;增加细节描写,如 “我双手颤抖着接过香,缓缓地弯腰鞠躬,眼睛紧紧盯着奶奶的墓碑,泪水模糊了视线,心中默默诉说着对她的思念”,让文章更具感染力。 · 深化主题内涵:在结尾部分,深入挖掘寻根主题。可以这样写:“寻根,不仅仅是寻找家族的起源之地,更是追寻那份流淌在血液中的传承与归属感。尽管岁月或许已将祖先的痕迹磨灭,前路困难重重,但这份信念如同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我深知,只有找到根,才能真正明白自己从何处来,也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将家族的故事续写下去。” 通过这样的表述,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更具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