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的别样扫墓之行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清明节前夕的一个周六,作者一家提前扫墓。途中领略农村清新风光,制作竹筒饭虽有波折,上山祭拜祖先时满怀祈愿,一天行程充实而难忘。作文正文:
又是一个放假的星期六,也正好是一个清明节的前几天,为了让我们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提前了几天来扫墓。但这次扫墓并不像以前那么单纯,这次扫墓也许会带给我们许多快乐的事情。
一路上,我们再次闻到了农村独有的风味——“空气清新”。在繁华的城市里什么都好,唯独空气受着工业的影响而变得到处是一层烟雾,让这天空慢慢地变成了灰色,那清新的味道从此在城市里消失了。回到了这里,感到在我们头上的天空是那么的蓝,白云是那么的白,我真想永远的生活在这片天空下,享受在城市闻不到的味道。看完天空,再看看在我身旁的山,真是不能联想。山上,一棵棵野松挺拔的生在悬崖陡壁的土里;一簌簌映山红向我们吐出它的新枝,在春天的陪同下,花蕾渐渐的长出来,仿佛在向我们报到春的来临;梨树的'枝头上长满了白梨花,在春风的呼唤下把它小小的花瓣洒入人间,在路上铺上了一条白色大道,好像正欢迎着我们在它这里通行。春天的气息注入到我的脑海间,让我心旷神怡。
观赏完美好春光后,我们开始自己的安排——做竹筒饭。心灵手巧的姑父早就把应该带的工具给带来了。“哒哒哒”传来了姑父砍竹子的声音,随后又开始锯,经过了一番周折后,终于可以把竹筒饭放在火上烤了,我们耐心的等待了好一会儿,竹筒饭终于烤好了,肚子已经哇哇叫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吃了,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所以,有的竹筒饭还是半生半熟的。这可害死我了,不能过瘾的尝到竹筒饭的香味,但这总给我们吸取了一点教训,让我们下一次做竹筒饭更好了。
吃完饭,我们上山了,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爬上很高的山,来到坟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着老祖宗的保佑,让世界太平,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让公平来结果这场无必要的战争。也让我们这些小荷才入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绩,不辜负你们这些长辈对我们的期望;也让全家健健康康,开开心心……按着次序办完后,我们向着太公太婆说着再见,便又下山了。
一天的路程在这里结束了,我们也又得回去吃晚饭了。“哎!”时间过得真快呀!一眨眼,一天又这么结束了。
详细点评 :
· 优点:
· 开篇点题:首段直接点明时间、事件,简洁明了地引出全家提前扫墓这一核心事件,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背景。
· 景色描写细腻:第二段对农村天空、山景的描写生动。如 “我们头上的天空是那么的蓝,白云是那么的白”,质朴语言勾勒出农村天空澄澈之美;描写山上野松 “挺拔的生在悬崖陡壁的土里”,映山红 “向我们吐出它的新枝”,梨树 “把它小小的花瓣洒入人间”,从不同角度展现春天生机,用词精准,画面感强。
· 叙事完整:制作竹筒饭和上山祭拜两个主要情节叙述清晰。制作竹筒饭部分,从姑父准备工具、砍竹子、锯竹子到烤制,过程完整,“肚子已经哇哇叫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吃了” 写出众人对美食的期待,充满生活气息;上山祭拜时,对祈求内容详细描述,情感真挚。
· 不足:
· 语言较平实:整体语言缺乏文采修饰,多为平铺直叙,如 “一天的路程在这里结束了,我们也又得回去吃晚饭了”,表述过于口语化,较平淡,难以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文学审美体验。
· 逻辑过渡稍显生硬:从制作竹筒饭到上山祭拜,“吃完饭,我们上山了” 过渡简单,未对两个活动间的联系或情感变化做衔接,使文章节奏略显突兀。
· 主题深度欠缺:结尾仅感慨时间流逝,未对此次扫墓之行进行升华,结合开篇提到的 “也许会带给我们许多快乐的事情”,未深入阐述 “快乐” 背后的感悟,如对传统文化传承、家庭团聚意义的思考等,文章立意可进一步挖掘。
建议
语言提升:适当引用古诗词或使用修辞手法,如描写农村风光时,可引用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增添文化底蕴;描述竹筒饭时,将 “有的竹筒饭还是半生半熟的” 改为 “有的竹筒饭似一个害羞的孩子,只肯露出半生的面庞,散发着未熟透的青涩气息”,使语言更生动。
· 优化过渡:在制作竹筒饭和上山祭拜间加入过渡段落,如 “品尝完充满烟火气的竹筒饭后,我们带着满足与对祖先的敬重,缓缓踏上了上山的路,心中满是对先辈的怀念与感恩”,让文章衔接更自然。
· 深化主题:结尾处可添加对此次扫墓意义的思考,如 “这次清明前的扫墓,不只是简单的祭拜,制作竹筒饭的乐趣、欣赏春光的惬意,都是先辈留下的美好生活馈赠。我们在传承习俗中,感受到家族的延续与责任,愿这份温暖与敬畏能一直传承下去”,提升文章深度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