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落实难:原因剖析与改进建议

来源: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格子

提要:

垃圾分类作为倡导多年的环保措施,在实际落实中却成效不佳,大街小巷的垃圾桶现状可见一斑。作者从 “原因剖析” 入手,指出落实难源于群众缺乏垃圾分类意识与知识、部分街道垃圾桶脏乱,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群众需了解垃圾分类重要性、学习分类知识、维护公共环境,政府要加大宣传、普及知识、改善基础设施,最后呼吁众人共同努力,推动垃圾分类落实,守护环境。

作文正文:

提到“垃圾分类”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早年来被提倡的保护环境措施之一。但看了一下大街小巷的垃圾桶,发现这项措施好像落实的并不是特别好。那么接下来就让我来发表一下我的意见吧。

首先,来说一下垃圾分类落实的不太好的原因。应当有不少人心里都有一个观念;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就行了。而有这种观念是因为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缺乏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的认知。所以我认为广大群众应多多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宣传力度。

可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垃圾分类的工作似乎还是很难做。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人们不明白怎样进行垃圾分类。不明白哪些垃圾应当归为哪一类,这样一来就算是人们想垃圾分类也分不出来啊。模模糊糊地记得垃圾分类的知识是在幼儿园学的,所以忘记也是情有可原。大家也不用为学习垃圾分类而头大,因为现在的垃圾分类大多数都只是分为二大类最多也就三类,稍微了解一下即可。提议政府呢普及一下垃圾分类的知识,我们群众呢也能够在家做好垃圾分类,倒垃圾时会更加方便。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街道的垃圾箱有些脏乱,“面目全非”的他们让人们根本就看不清垃圾类别的标志,也就只能随便的扔到垃圾箱里。再加上部分人的从众心理,让垃圾箱更脏乱,最终构成一个恶性循环。我想这就需要政府改善一下基础设施了,群众也应当进取维护公共环境,保护公共财产。

落实好垃圾分类,保护好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来改变世界吧!我们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是能够改变世界的那个人。

详细点评 :

(一)优点

问题导向明确,逻辑框架清晰:文章开篇直指 “垃圾分类落实不佳” 的核心问题,随后以 “原因分析 — 针对性建议” 的逻辑展开,先从 “意识、知识、设施” 三个维度剖析问题根源,再对应给出 “群众 政府” 的双向改进方案,最后以呼吁收尾,形成 “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完整逻辑链,让读者能清晰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与解决思路。

贴近现实,观点具共鸣性:文中提及的 “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就行了” 的大众观念、“幼儿园学过分类知识后遗忘” 的普遍情况、“垃圾桶脏乱看不清标志” 的街头现状,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贴近大众认知,极易引发读者 “确实如此” 的共鸣,让观点更具说服力,也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的细致观察。

责任划分清晰,建议具可操作性:在提出建议时,明确区分 “群众” 与 “政府” 的不同责任 —— 群众需 “树立意识、学习知识、维护环境”,政府要 “加大宣传、普及知识、改善设施”,避免了 “泛泛而谈”,且建议多为日常可践行的行动(如 “在家做好垃圾分类”“维护公共环境”),以及政府可推进的基础工作(如 “改善垃圾桶设施”),具备实际可操作性。

语言朴实直白,易理解易传播:全文无复杂术语,如 “心里都有一个观念: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就行了”“稍微了解一下即可” 等表述口语化、接地气,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相关工作者,都能轻松读懂文章意图,便于观点的传播与接受。

(二)不足

部分语句表述不严谨、有语病,需修正:如第二段 “应当有不少人心里都有一个观念;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就行了”,分号使用错误(应改为冒号),且 “应当有不少人” 表述稍显模糊,可改为 “不少人心里都有一个观念: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就够了”;第三段 “可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句号使用错误(多余且位置不当),应删除;“不明白哪些垃圾应当归为哪一类,这样一来就算是人们想垃圾分类也分不出来啊”,“应当” 与 “就算是” 表述稍显冗余,可改为 “不明白哪些垃圾归哪一类,即便想分类也无从下手”;第四段 “‘面目全非’的他们让人们根本就看不清垃圾类别的标志”,“他们” 指代错误(应指代 “垃圾箱”,用 “它们”)。

原因分析稍显单薄,可补充具体案例:如 “意识缺乏” 部分,仅提及 “缺乏对重要性的认知”,未举例说明 “不分类的危害”(如混放垃圾污染土壤、增加处理成本);“设施脏乱” 部分,未描述 “脏乱的具体表现”(如垃圾外溢、标志被遮挡或磨损),若补充简单案例,能让 “原因” 更具象,增强说服力。

建议部分可更细化,提升落地性:如 “政府加大宣传”,未说明 “宣传方式”(如社区讲座、街头海报、短视频科普);“群众学习知识”,未提及 “学习渠道”(如查看垃圾桶标志、关注科普公众号、参加社区培训),补充这些细节能让建议更具体,帮助读者明确 “如何做”。

结尾呼吁稍显空泛,可结合前文强化情感:结尾 “让我们一起努力来改变世界吧!我们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是能够改变世界的那个人”,“改变世界” 的表述过于宏大,与 “垃圾分类” 的具体议题关联稍弱,可更贴近主题,让呼吁更具针对性。

(三)具体改进建议

修正语句语病与标点,提升表达精准度:调整不严谨的表述与标点,如第二段改为 “不少人心里都有一个观念: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就够了。这种观念的根源,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也不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第三段 “可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 改为 “可即便有了垃圾分类意识”;“不明白哪些垃圾应当归为哪一类,这样一来就算是人们想垃圾分类也分不出来啊” 改为 “不明白哪些垃圾归哪一类,即便想分类也无从下手”;第四段 “‘面目全非’的他们” 改为 “‘面目全非’的它们”,让语言更准确、通顺。

补充具体案例,丰富原因分析:为各原因维度增加案例,如 “意识缺乏” 部分补充 “很多人不知道,混放的有害垃圾(如废电池)会渗透污染土壤,可回收垃圾混入其他垃圾会增加处理成本,造成资源浪费”;“设施脏乱” 部分补充 “有些街道的垃圾桶不仅表面积满污垢,分类标志还被涂鸦或磨损,甚至有垃圾外溢到桶外,即便想分类,也找不到对应的投放口”,让原因分析更具象,增强观点的说服力。

细化建议内容,明确 “如何做”:将建议补充具体细节,如 “政府加大宣传” 改为 “政府可通过社区讲座、街头分类知识海报、短视频平台科普等方式,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群众学习知识” 改为 “群众可通过查看垃圾桶上的分类标志、关注环保公众号、参加社区组织的分类培训等渠道,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也可在家中提前做好分类,方便投放”;“政府改善设施” 改为 “政府需定期维护、更换街头垃圾桶,确保分类标志清晰、垃圾桶干净无异味,避免垃圾外溢”,让建议更具落地性。

优化结尾呼吁,贴合主题:调整结尾表述,使其更贴近 “垃圾分类” 议题,如 “落实好垃圾分类,不需要‘改变世界’的宏大举动,只需我们每个人从‘正确投放一次垃圾’‘维护一次垃圾桶整洁’做起,政府做好宣传与设施保障。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分类定能真正落地,我们的环境也会越来越整洁”,让呼吁更务实、更具感染力,也与前文内容更契合。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