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研学行:在生态园里学知识、畅畅想
来源: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格子
提要:
在红树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 前往南山区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研学,先后参观废弃家具处理厂、可回收物处理厂与垃圾山,了解废弃家具粉碎、可回收物打包、垃圾山防污染及种树等知识,还针对电池回收、垃圾处理人力问题产生 “设计可循环电池”“用太阳能机器人处理垃圾” 的思考,最后呼吁共同保护环境,此次活动既收获知识,又激发无限畅想。作文正文:
今天,我们和红树林的老师们一起来到了南山区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这次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到了废弃家具处理厂。那里面全是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将废弃家具一件一件地切成很小的颗粒,那些颗粒粉碎后,都快堆到天花板了。这个场面真壮观啊!
然后,我们去了可回收物处理厂。这里没有多少工人,但是他们已经将可回收物全打包了起来。我们观察了他们打包的'流程,手工打包,我觉得他们很辛苦。要是,这所有的工作全由机器来做的话,工人们就不会这么辛苦了吧!
最后,我们来到了垃圾山,那些垃圾都被埋在了这座山里,我原以为那些有害垃圾会污染土壤和空气,但让我吃惊的是——垃圾山还能种树。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垃圾之所以可以埋在山里,是因为垃圾外面都裹着一层土,还有一根管子可把垃圾产生的垃圾水排到污水厂。”
听老师讲解完后,我们知道电池是无法回收的有害垃圾,只能通过专门的回收处理,而不能进行重复利用,我忍不住想,要是电池就这样浪费,多可惜呀。为什么不设计可循环利用的电池呢?要是我来设计,我会将电池进行改装,将他的使用寿命无限延长,减少有害垃圾的污染,更环保。
地球是大家的,我们要共同保护环境,要是,大家都少用一点快餐盒,塑料袋,我们就不用费那么大力去处理垃圾了;要是,能设计出机器人来做这些工作,那就更好了,机器人可以设计成太阳能的,白天在太阳下工作,就能充电,晚上不用休息,可以一直工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速度,也节省了人力。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还能减少感染细菌的机会……
这次活动真是一次快乐的体验啊!让我既了解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又带给了我无限思考的空间。加油吧,好好学习吧,长大了就能设计出机器人啦!
详细点评 :
(一)优点 叙事脉络清晰,按 “参观顺序” 展开:文章以 “首先 — 然后 — 最后” 的时间顺序,依次记录参观废弃家具处理厂、可回收物处理厂、垃圾山的过程,每个场景都明确标注地点与核心内容(如家具粉碎、可回收物打包、垃圾山种树),让读者能清晰跟随作者的脚步,梳理研学行程与所学知识,结构规整且易读。 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有画面感与情感共鸣:如描写废弃家具处理厂 “志愿者穿着红马甲,将家具切成小颗粒,粉碎后的颗粒快堆到天花板”,“红马甲”“堆到天花板” 等细节勾勒出壮观场面;提及可回收物处理厂 “手工打包,我觉得他们很辛苦”,直接表达对工人的共情;看到垃圾山能种树 “很吃惊”,真实传递内心感受,这些细节让文章更具感染力,也体现出作者的细致观察。 善于思考,将 “所见” 与 “设想” 结合:参观中不仅记录眼前景象,还主动产生思考 —— 看到手工打包辛苦,想 “用机器替代减少工人劳累”;了解电池是有害垃圾,设想 “设计可循环利用、寿命无限延长的电池”;针对垃圾处理问题,提议 “用太阳能机器人工作”,展现出从 “学习知识” 到 “主动解决问题” 的思维延伸,让文章不止于 “记录”,更有深度。 结尾升华主题,传递环保意识:文末以 “地球是大家的,我们要共同保护环境” 呼吁,结合 “少用快餐盒、塑料袋” 的具体建议,以及 “好好学习设计机器人” 的个人目标,将研学收获与环保行动、个人成长关联,传递出积极的环保理念与行动力,让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二)不足 部分语句表述稍显口语化,可优化正式度:如 “那里面全是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将废弃家具一件一件地切成很小的颗粒” 中,“那里面全是”“一件一件地切成很小的颗粒” 表述较口语,可改为 “厂区内满是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正将废弃家具逐一切割成细小颗粒”;“我原以为那些有害垃圾会污染土壤和空气,但让我吃惊的是 —— 垃圾山还能种树” 中,破折号使用稍显随意,可改为 “我原以为有害垃圾会污染土壤与空气,没想到垃圾山竟然还能种树,这让我十分吃惊”,让语言更简洁、正式。 部分场景的 “知识细节” 可补充,增强专业性:如废弃家具处理厂,未说明 “粉碎后的颗粒用途”(如是否可再利用);可回收物处理厂,未提及 “打包后的可回收物将运往何处、如何进一步处理”;垃圾山的 “防污染措施”,仅说 “裹土、排垃圾水管”,可补充 “管子如何引导垃圾水”“裹土的具体作用(如隔绝污染)”,让学到的 “垃圾分类知识” 更具体,体现研学的 “知识性”。 个别语句存在语病或表述冗余,可修正精简:如 “我们观察了他们打包的 ' 流程,手工打包”,标点错误且语义重复,应改为 “我们观察了他们的打包流程,全程为手工操作”;“将他的使用寿命无限延长” 中,“他” 指代错误,应改为 “它”;“要是,大家都少用一点快餐盒,塑料袋” 中,逗号使用不当,可改为 “要是大家都少用一些快餐盒、塑料袋”;“就能充电,晚上不用休息,可以一直工作” 表述冗余,可改为 “白天可在太阳下充电,晚上无需休息,能持续工作”。 “思考部分” 可更具体,增强可行性:如 “设计可循环利用的电池”,仅说 “改装电池、延长寿命”,可补充简单设想(如 “在电池内加入可更换的环保电芯,用完后只需更换电芯,外壳重复使用”);“设计太阳能机器人处理垃圾”,可简要说明 “机器人可负责哪些工作(如分类、打包、运输)”,让思考从 “想法” 向 “具体方案” 靠近,更显深度。 (三)具体改进建议 优化口语化表述,提升语言正式度:调整口语化语句,如 “那里面全是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将废弃家具一件一件地切成很小的颗粒” 改为 “废弃家具处理厂区内,满是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正将废弃家具逐一切割成细小颗粒”;“我原以为那些有害垃圾会污染土壤和空气,但让我吃惊的是 —— 垃圾山还能种树” 改为 “我原以为有害垃圾会污染土壤与空气,没想到这座垃圾山竟然还能种树,这让我十分吃惊”,让语言更简洁、规范。 补充知识细节,凸显研学收获:为各场景补充专业细节,如废弃家具处理厂补充 “粉碎后的颗粒会被运往加工厂,制成再生板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可回收物处理厂补充 “打包好的可回收物将送往再生资源企业,经分拣、加工后变成新的原材料”;垃圾山补充 “包裹垃圾的土层能隔绝有害物质,防止渗透污染土壤,而排水管会将垃圾发酵产生的渗滤液收集起来,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净化,避免污染环境”,让 “学到的知识” 更具体、详实。 修正语病与冗余表述,确保表达精准:修改错误与冗余语句,如 “我们观察了他们打包的 ' 流程,手工打包” 改为 “我们观察了他们的打包流程,全程为手工操作”;“将他的使用寿命无限延长” 改为 “将它的使用寿命大幅延长”;“要是,大家都少用一点快餐盒,塑料袋” 改为 “要是大家都少用一些快餐盒、塑料袋”;“就能充电,晚上不用休息,可以一直工作” 改为 “白天可在太阳下充电,晚上无需休息,能持续工作”,让表达更准确、流畅。 细化思考内容,增强可行性:将 “设想” 补充具体方案,如 “设计可循环电池” 部分改为 “我忍不住想,电池无法回收又不能重复利用,多可惜呀!要是能设计可循环利用的电池就好了 —— 比如在电池内安装可更换的环保电芯,外壳采用耐用材料,电芯用完后只需更换新电芯,外壳可重复使用,这样既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又能减少有害垃圾污染”;“太阳能机器人” 部分改为 “要是能设计太阳能机器人处理垃圾就更好了 —— 机器人可负责垃圾分拣、打包工作,白天靠太阳能充电,晚上持续作业,不仅能提高处理速度、节省人力,还能减少人工接触垃圾时感染细菌的风险”,让思考更具落地性,体现更深层次的环保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