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乡:旧忆中的自然寻踪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作者回到老家,在未开饭前出门,先后欣赏了老家的米麦、梨树,还前往后山,在熟悉的自然景致中唤起了儿时的回忆。

作文正文:

细雨蒙蒙,穿过细腻的雨丝,仿佛能看透街上的行人,就好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的,街上的人不多,叹,又是一个清明。

回了老家,在未开桌前,看天未暗又下着几滴小雨,伴随着这种天气走了出去。

眼前是一排整齐的绿,铺满老房子前面那块地,听爷爷说那是米麦,他还笑我没见过这东西。下地后一股清晰的味道扑鼻,似乎是从天空飘下的余地溅落在大地上,顺便还吧藏在土里的香味带了出来。是的,这的的确确是大地是味道。上前折下一支米麦,整支米麦里都沾着春雨,一有什么动静,水珠就滴溜溜地滚进叶子于杆的缝里去。细看这支米麦,有六股,它们还没成熟,青幽幽的。一粒粒一颗颗,都有以根常常的须冲天向上。爷爷告诉我它们是先长壳再长肉的,成熟后可比现在大多了。

其实刚进老家的'小道,我先注意到的并非这片麦绿,而是远处宁go头(方言,院子)里两棵高达的梨树以及那漫树白花。看完这片绿,我就迫不及待地跑是看这片白了,哦不,是雪白。真的很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站在这片雪下,满地都是春风带下来的花瓣,零零散散,洒洒落落。又回到老房子转了转,欣喜发现14年前那棵枇杷树结果了。有好几棵枇杷树在支小小的土地里孕育,生长。那是14年前妈妈怀我的时候所吃的枇杷,随便一扔,谁知所扔之处必有发芽,它们与我同岁,与我一起成长。

时间还早,又与哥哥去了后山,这个小小的村庄依山而建,后山不是一座儿是一片。找了最近的地方上了山。这是一条经常走的路,小时候把整座山都翻遍了,走遍了,玩遍了却找不到什么宝藏,今日却感觉整座山都是宝藏,它正坚守着小时候与伙伴们冒险留下的快乐与回忆。上山依旧做着那同样的事,走同样的路,吹一样的风,却又不一样的感受。整座山都沐浴在微寒的春风中,都沉浸在有趣的回忆中。依旧做着看似幼稚的事,采了一大把红杜鹃,小时候也如此,仿佛上山就是为这片春风春雨滋润过的红色似的,时间怎么过还是如此风尘不变。

这些植物以及这些山,完好地保留着我的回忆,触摸着空气,触摸着风,看到它们仿佛打开了记忆,那扇陈旧的门。

详细点评 :

优点:

· 开篇营造氛围:首段通过对细雨的描写,引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的诗句,巧妙地营造出了清明节特有的清冷、哀愁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迅速将读者带入情境。

· 自然描写细腻:描写米麦时,“有六股,它们还没成熟,青幽幽的。一粒粒一颗颗,都有以根常常的须冲天向上”,从整体形态到细节特征,将米麦的模样生动展现;描写梨树,“站在这片雪下,满地都是春风带下来的花瓣,零零散散,洒洒落落”,“零零散散”“洒洒落落” 这两个叠词,细腻地描绘出梨花飘落的状态,画面感极强。

· 回忆与现实交织:文中将当下看到的老家景致与儿时的经历紧密相连。如 “那是 14 年前妈妈怀我的时候所吃的枇杷,随便一扔,谁知所扔之处必有发芽,它们与我同岁,与我一起成长”,通过枇杷树把时间线串联,让回忆自然融入现实场景,情感真挚而动人。

· 情感表达含蓄:作者对故乡、对儿时回忆的眷恋之情没有直白地抒发,而是巧妙地蕴含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叙述中,使文章韵味悠长,让读者能慢慢品味其中情感。

不足:

· 结构稍显松散:文章整体结构不够紧凑,各部分之间的衔接较为平淡。从看米麦到梨树,再到后山,场景转换缺乏过渡,给人一种段落之间较为割裂的感觉,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

· 语言存在瑕疵:部分语句存在表述不当的问题。如 “穿过细腻的雨丝,仿佛能看透街上的行人”,“看透” 一词使用不够准确,可改为 “看清”;“就好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的”,存在语病,应改为 “就好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所说的那样” 。

· 主题挖掘不深:虽然文中充满了对回忆的感慨,但对于这些回忆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故乡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童年经历对性格塑造的作用等,没有进一步挖掘,使文章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欠缺。

建议:

· 优化结构:在场景转换处添加过渡语句或段落。比如从描写米麦转向梨树时,可以这样过渡:“告别了那片生机勃勃的米麦,我的目光被不远处一团洁白所吸引,那是宁 go 头里的两棵梨树,正绽放着满树繁花,好似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通过这样的过渡,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

· 修正语言:仔细检查并修改文中表述不当的语句,同时,可以多运用一些优美、准确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质量。例如描写春风,可以说 “那微寒的春风宛如一双轻柔的手,轻轻抚摸着整座山”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 深化主题:在结尾部分,进一步深化主题。可以这样写:“这些植物、这座山,承载的不只是回忆,更是故乡深深烙印在我生命里的痕迹。儿时的冒险与欢乐,塑造了如今的我,故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滋养着我的灵魂。我知道,无论走到哪里,这份源自故乡的力量,都会伴我前行,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这样的表述,挖掘回忆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提升文章的思想价值。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