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乡:祠堂里的缅怀与传承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今年清明节,作者回到厦门老家,没有游山玩水,而是直奔祠堂,在细雨中按照传统流程进行扫墓祭拜,由此引发对清明节意义的深刻思考。

作文正文:

一提起清明节,大家都知道这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清明节,我们要扫墓、踏青、还要吃青团。

今年清明节,我回到了老家——厦门。爷爷奶奶还有姑姑都来机场接我了。我们没有去游山玩水,而是直接去了祠堂祭拜。

天空仿佛也映照着“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词,下起了毛毛细雨。扫墓的人们有点着了香供给先人的,有忙着献上了水果和食物的,还有人默默流下了眼泪……

我们来到了祖父的祠堂,先是献上了贡品,有鸡、鱼、水果和青团,然后爷爷点上了香,给我们每个人三支香。我们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拜了三拜,再跪下给祖先磕了三个头,接下来就是烧纸钱给先人了。祠堂边上有一个专门用于烧火的小灶,我们先点上火,再接力把纸钱放进去烧,爷爷还不停地用一根木棍拨弄着火,好让纸都燃烧净。站在一旁的我,被烟熏得睁不开眼睛了。可爷爷还是不停地拨弄着。最后就是放鞭炮的`环节了,全家人都不敢去点鞭炮。这时候奶奶自告奋勇地上去点了,噼里啪啦,好大的声音啊!爷爷说,这是在告诉先人,我们来看望您了!

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先人,纪念历史的节日。我想,这一天我们不仅应该纪念自己的祖辈,更应该纪念为我们祖国伟大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们!所以清明节真是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啊!

详细点评 :

· 优点:

· 开篇点题,简洁明了:首段直接点明清明节的传统属性及主要习俗,让读者迅速了解文章主题围绕清明节展开,为下文叙述回乡过节做铺垫。

· 祭扫过程描述细致:第四段详细记录了在祖父祠堂的祭拜过程,从献上贡品(“有鸡、鱼、水果和青团”),到点香(“爷爷点上了香,给我们每个人三支香”)、拜祭(“一起在祖先牌位前拜了三拜,再跪下给祖先磕了三个头”),再到烧纸钱(“先点上火,再接力把纸钱放进去烧,爷爷还不停地用一根木棍拨弄着火”)以及放鞭炮(“奶奶自告奋勇地上去点了,噼里啪啦,好大的声音啊”),每个步骤都清晰呈现,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传统祭扫仪式的庄重与流程。

· 主题升华自然:结尾处作者从纪念自己的祖辈自然过渡到纪念为祖国伟大事业献身的英雄们,将清明节的缅怀意义从家族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拓展了文章的深度与广度,使主题得到升华,引发读者共鸣。

· 不足:

· 语言较平实,文采不足:整体语言风格较为口语化、直白,多为平铺直叙,缺乏文学性修饰。如 “我们没有去游山玩水,而是直接去了祠堂祭拜”,表述简单平淡,难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美感。

· 环境描写简略:文中虽提及 “天空仿佛也映照着‘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古诗词,下起了毛毛细雨”,但仅一笔带过,未对细雨中的场景、氛围进行深入刻画,无法充分营造出清明节特有的忧伤、肃穆氛围,削弱了环境对情感表达的烘托作用。

· 情感表达稍显单薄:在描述祭拜过程中,主要侧重于流程叙述,对自己及家人在祭拜时内心的情感波动、对先人的思念之情等刻画不足,使读者难以深切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 建议:

· 提升语言文采: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润色语言。比如描述贡品摆放,可改为 “鸡、鱼、水果和青团整齐地摆放在供桌上,宛如一群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祖先的英灵”;写细雨,“毛毛细雨如牛毛般纷纷扬扬洒落,似是天空为逝去的先人洒下的哀伤泪水,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愁绪之中” ,让文字更生动形象。

· 丰富环境描写:增加对细雨中祠堂周边环境的描绘,如 “细雨轻轻洒落在古老祠堂的青瓦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在低吟着岁月的沧桑。祠堂前的树木,在风雨中微微摇曳,枝叶上挂着的水珠,宛如串串晶莹的泪珠”,借景抒情,强化氛围。

· 深入情感刻画:在祭拜环节,融入内心感受。如 “当我双手接过爷爷递来的香,那袅袅升起的青烟,好似将我与祖先的世界相连。我虔诚地在祖先牌位前拜下,心中满是对从未谋面的祖父的思念与敬意,仿佛能感受到他在另一个世界对我们的牵挂”,使情感表达更真挚、深沉。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