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忆姥爷:稻香中的温暖守护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清明小雨中,作者在姥爷坟前,看着大人们清理杂草,思绪飘回与姥爷相处的往昔,那些在稻田里的故事、钓鱼的时光,满是温暖,直至拜祭结束下山,仍沉浸在对姥爷的思念中。

作文正文: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三月清明秧如草,二月清明秧如宝……”

清明时节,小雨纷飞,正在抽条的柳枝绿叶上有点点晶莹的水珠。大人们在姥爷的坟前清理杂草,我帮不上忙,便只好静静地站在一旁,想起了姥爷生前常念的`农谚。

那时,我是家中唯一个小孩子,自然很受宠爱。我每次回家姥爷都会很开心,他总喜欢牵着我在田埂上走。姥爷一边走,一边向我讲他以前的事,给我编小故事、教我唱小童谣。

一次我回去的时候水稻已经成熟了,我问姥爷:“姥爷那些草是什么呀?”姥爷笑着答道:“傻丫头,那些不是草,是水稻啊。”我看向脸上刻满皱纹的姥爷,问道:“它们都变黄了,它们是要死了吗?”姥爷笑着说:“这是它们成熟了,它们只有成熟了,才会有一粒粒的米。”姥爷说着,还摘下一粒谷子,掰开给我看。他拉着我的手继续往前走着,微风中伴着稻香。姥爷在稻田里巡逻,就是一位守护神,从日出到黄昏,守护着稻子的一生。

姥爷还喜欢带我一起去钓鱼。他拿着桶和凳子走在前面,我搬着自己的小椅子跟在他的后面。姥爷正在在凳子上钓鱼,而我却是个闲不住的。一会儿跑这边一会儿跑那边,一会去追蝴蝶,一会去采野花。不一会儿便带回来一束五彩斑斓的,不知名的野花。夕阳下,犹如一幅油画。一个老人在池塘边静静地垂钓,身旁闲着一张空椅子,不远处,一个小女孩正在追着蝴蝶,远处的一片稻田,满畈稻谷,谷穗低垂,像沉甸甸的恩赐。

我缓缓的回过神来,看看着眼前的大人在忙碌着,我们拜完姥爷便下山了。“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我再次路过那片稻田,仿佛又闻到了那阵阵稻香,看到了稻田的守护神。

详细点评 :

· 优点:

· 开篇巧妙:以农谚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开篇,既契合清明时节的氛围,又自然引出与姥爷相关的回忆,为全文奠定了怀旧、温情的基调。

· 回忆描写生动:在回忆与姥爷相处的情节时,画面感十足。如描写稻田,“微风中伴着稻香。姥爷在稻田里巡逻,就是一位守护神,从日出到黄昏,守护着稻子的一生”,通过对微风、稻香的描写,以及将姥爷比作守护神,生动展现了姥爷与稻田的紧密联系;钓鱼场景中,“一个老人在池塘边静静地垂钓,身旁闲着一张空椅子,不远处,一个小女孩正在追着蝴蝶,远处的一片稻田,满畈稻谷,谷穗低垂,像沉甸甸的恩赐”,从老人、空椅子、小女孩、稻田等多个角度,勾勒出一幅温馨、美好的田园画面,使读者如临其境。

· 情感真挚: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姥爷的深切怀念。从姥爷对自己的宠爱,到一起在稻田、钓鱼的日常,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祖孙间深厚的情感,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眷恋。

· 不足:

· 语言稍欠雕琢:部分语句较为平实,在词汇运用和句式表达上缺乏亮点。如 “我帮不上忙,便只好静静地站在一旁,想起了姥爷生前常念的农谚”,表述过于直白,难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文学审美体验。

· 结构衔接生硬:从回忆过渡到现实的部分,衔接不够自然。“我缓缓的回过神来,看看着眼前的大人在忙碌着”,语句存在语病,且这种从回忆到现实的切换显得突兀,影响了文章的流畅性。

· 主题挖掘不深:文章主要围绕对姥爷的回忆展开,虽然情感真挚,但对于姥爷的守护精神对自己成长的影响、这种亲情传承的意义等主题深层次的内涵,挖掘不够,使文章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欠缺。

· 建议:

· 优化语言表达: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优美的词汇来润色语言。比如,将 “我帮不上忙,便只好静静地站在一旁,想起了姥爷生前常念的农谚” 改为 “我在一旁,如同被定格的画中人,无法插手大人们的忙碌,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姥爷生前常念的那些农谚,它们像一把把钥匙,悄然开启了回忆的大门”;描写稻田时,可把 “微风中伴着稻香” 改为 “微风宛如温柔的使者,携着丝丝缕缕、令人沉醉的稻香,悠悠地在田间穿梭”,让语言更具感染力。

· 改善结构衔接:在回忆与现实过渡处,增加过渡语句或段落,使转换更自然。例如在回忆结束后,可添加 “往昔的美好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不断放映,而此刻,淅淅沥沥的小雨轻轻打在我的肩头,将我从往昔的温暖回忆中拉回现实。我缓缓回过神,看到大人们正专注地在姥爷坟前忙碌着”,这样能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 深化主题内涵:在结尾部分,进一步升华主题。可以这样写:“如今,走过这片稻田,那熟悉的稻香依旧。姥爷虽已离去,但他对稻田的守护,对我的疼爱,早已化作我心中的力量。他的身影,他的教诲,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我成长的道路。这份亲情与守护,将永远传承下去,激励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心怀热爱,坚守责任。” 通过这样的表述,挖掘回忆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提升文章的思想价值。

关联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