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江南行思
来源:网络作者:格子
提要:
以清明时节的传统氛围引入,描绘了清明时节江南细雨中的乡村景象,穿插诗人的所见所感,借路人、牧童等元素,展现清明特有的思念氛围与诗意场景。作文正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代表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从四月的朦胧细雨中徐徐而来。
——题记
天空中布满了黑云,云雾如一缕缕的轻纱遮住了人们的视线,雨犹如根根晶亮的银线,纷纷落下,坠入澄澈的'湖中,发出“噗通”的声响,湖面上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在乡村里随风飘来一丝丝的土腥味,农民们扛着扁担从田里出来,汗水淋淋,卷起沾满泥土的裤脚,不慌不忙地在雨中穿梭着。孩子们则躲在屋里,观察着外面,在朦胧之中,细雨声淅淅沥沥,隐隐约约看见了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峦和山间小路。路人们都各自打着伞,长衫上沾染了点点细雨,匆匆忙忙地走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路人各怀心思,失魂落魄、苍白憔悴的脸上,露出对过世亲人的思念,最后他们渐渐消失在了视野里。
信步江南,诗人游走在湿滑泥泞的道路上。迎着冰冷的寒风看向四周,湿漉漉的草地上,立满了一座座冰凉无言的墓碑,时而有杜鹃鸟忧伤的啼叫声,不禁有些凄凉。在一旁种着几棵翠绿的柳树,茂盛的枝叶随风飘扬,像是在安抚悲伤的人们。穿过空旷无人的道路,意料之中听到了美妙的柳笛之声。抬起目光,寻音觅去,诗人在一棵树下看见了避雨的牧童和老牛。“请问这附近的酒家在哪里?”
老牛微微抬起头,瞟着这迎面而来的陌生人,摇了摇尾巴,沉默不语。牧童从牛背上下来,轻轻拍了拍牛背,眼睛黑溜溜的,笑着用手指了指远处:“杏花村”。远处,隐约有几盏灯火在烟雨中飘飘摇摇,影影绰绰。
看着疾步远去的背影,牧童又接着吹起了牧笛,骑着老牛慢悠悠的从树下离去,悠扬的笛声被风传得越来越远。
详细点评 :
优点: 环境描写细腻:第二段对清明时节天气与乡村景色的描写十分出色。“天空中布满了黑云,云雾如一缕缕的轻纱遮住了人们的视线,雨犹如根根晶亮的银线,纷纷落下,坠入澄澈的湖中,发出‘噗通’的声响,湖面上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从天空的云、云雾、雨,到湖面的反应,全方位营造出清明时节朦胧、湿润的氛围。对农民、孩子状态的描写,“农民们扛着扁担从田里出来,汗水淋淋,卷起沾满泥土的裤脚,不慌不忙地在雨中穿梭着。孩子们则躲在屋里,观察着外面”,以不同人群的行为丰富了画面,极具生活气息。 诗意氛围浓厚:文章紧扣清明的传统意象,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的诗句开篇奠定基调,后文对路人神态 “失魂落魄、苍白憔悴的脸上,露出对过世亲人的思念” 的描写,以及寂静的墓碑、杜鹃鸟忧伤的啼叫等元素,都渲染出清明节缅怀逝者的哀伤、凄凉氛围,很好地契合了主题。 故事感强:诗人与牧童的互动情节,使文章有了叙事性。从诗人问路,到牧童指方向,过程虽简单,但老牛的反应、牧童的动作神态 “牧童从牛背上下来,轻轻拍了拍牛背,眼睛黑溜溜的,笑着用手指了指远处:‘杏花村’”,让画面鲜活起来,增添了阅读趣味。 不足: 人称转换稍显突兀:前文主要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环境和路人,在描写诗人时,突然转变为第二人称视角 “迎着冰冷的寒风看向四周”,人称的转换没有过渡,使读者在阅读时容易产生困惑,影响连贯性。 主题深度欠缺:文章主要围绕清明时节江南的景象与故事展开,对清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对亲人思念的深度挖掘不够,仅停留在表面的环境和情节描述,缺乏更深刻的情感剖析与文化思考。 语言文采可提升:部分语句表述较为平实,在词汇运用上不够丰富。如 “信步江南,诗人游走在湿滑泥泞的道路上”,表述较为普通,难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 建议: 优化人称使用:统一人称视角,若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可将 “迎着冰冷的寒风看向四周” 改为 “诗人迎着冰冷的寒风看向四周”,使文章人称一致,逻辑连贯。 深化主题内涵:在结尾部分增加对清明文化意义的思考,如 “清明,这场如期而至的雨,淋湿的不仅是江南的山水,更是人们心底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在这传统的节日里,路人的哀伤、诗人的寻觅、牧童的指引,都化作对生命传承与情感延续的见证,提醒着人们珍惜当下,铭记过往”,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 提升语言质量:多运用修辞手法和优美词汇。比如将 “信步江南,诗人游走在湿滑泥泞的道路上” 改为 “诗人信步于诗意的江南,脚步轻踏在如墨染般湿滑泥泞的小径上”,让语言更具美感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