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和国同行:张凯杰的六十年人生变迁
来源:好师来语文学习作者:格子
提要:
张凯杰,一位 70 岁的老人,60 年前曾跟着母亲逃难,历经父亲牺牲、弟弟离世、母亲含恨而死的磨难,此后他从收废品起步,先后尝试修车、卖水果,最终成为 200 多平米玻璃店的经营者。在与共和国共同走过的 60 多年里,他的人生一步步向好,见证了祖国的沧桑巨变,也留下了自己奋斗的印记。作文正文:
张凯杰在我们家对面住,今年70喽,他过寿那天,女儿开着车去看他,他乐的合不拢嘴。
60年前,张凯杰整天跟着母亲逃难,父亲在战场上死了,是个国民党的后,弟弟打摆子,也死了,仅剩它和母亲相依为命。他的神经被战争拉得像琴弦一样紧。
突然有一天,母亲告诉他不用逃难了,他幼小的心灵里知道共和国成立了,他和一群流着鼻涕的小孩一块疯玩了两天,终于不用逃难了。日子平静的过下去,娘儿俩个种地、打柴,阿杰跟着大人们起哄,去公社挣公分,去炼钢铁。
平静的日子终被打破了,几个戴着红袖章的年轻人把妈妈绑走了,这天晚上,他在村里的批斗大会上看到了母亲,母亲头发上沾满的烂菜叶子,脸上的巴掌印格外刺目,他知道,因为父亲是国民党的兵。当然他也难逃厄,他也被抓起来了,说他是反动派的种。他和父母划清了界限,含着泪在狱外看母亲被鞭打一天夜里,母亲含恨而死,他真正成了一个孤儿。
39岁的张凯杰来到了一个小城,在那儿收破烂,我那时经常见他在他昏暗的小窝棚里,数着一张一张一分的钱,经常见他扯着嗓子喊,“收废品喽”,脸憋的通红,他的头发像质量差的方便面,裤管上永远沾满了泥巴,脸上带着谦卑的笑,蹬着一辆破三轮车走街串巷,又一日散步到张凯杰的小屋前,猛得想想好几日没听到他的吆喝了,以为他回老家了。一日去上班,不料自行车走到半路坏了,走到一个修车铺前,“师傅修车”那人抬起头,哟,我一惊,那不是张凯杰吗?我问他咋不收废品了,他说,他要高级高级,总不能一辈子收废品吧。
光阴荏苒,一年过去了,我又在那小窝棚里看到了他的身影,不过那小屋里不是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废品。而是各种水果,一个女人在里面拾掇,我前去跟满脸汗珠的张凯杰搭讪,“你又高级了,卖水果呢?”他憨厚地笑了笑,以示回应。阿杰的水果店可真是节假日不休息,晚上十二点了还在营业,很快阿杰的水果店就营利了。
我一日一日平常的过着,看着这座城市变高,变大,变漂亮。
阿杰的水果店却突然关门了,阿杰又一次不知去向,这个阿杰哟。
儿子想在阳台上装块玻璃,我去玻璃店里瞅瞅。接待我的是个西装笔挺的人,我犯嘀咕,这人咋那么像阿杰呢?他喊了一生张老师,又该我惊讶了,这还真是它,一切都变了,他现在经营这个200多平米的下班店,既批发又零售,这阿杰啊,也变胖了,唯一不变的是呀,他脸上那谦卑的笑。
不觉回首,跟阿杰在一块30多年了,我们都老喽。阿杰一步步的过上了好日子,和好多人一样。那日下午在一块闲聊,阿杰说:“老喽,一晃60多年过去了,这共和国都60岁了!”可不是嘛,阿杰的头发都白了。“我阿杰呀,从60年前不再逃避,没想到跟着共和国也住上了小洋房。张凯杰泯了一口好茶,眯着眼,回忆着60年自己的变化和祖国的沧桑!
窗外,朝霞满天,映的阿杰愈发的鹤发童颜了。
详细点评 :
(一)优点
时代背景与个人命运结合紧密,情感真挚
文章将张凯杰的人生经历与共和国发展历程相融合,从 60 年前共和国成立让他结束逃难,到后来经历特殊历史时期的批斗,再到改革开放后凭借自身努力不断改变生活,最后与共和国共庆 60 岁,让个人故事承载了时代记忆,容易引发读者共鸣。如文中 “老喽,一晃 60 多年过去了,这共和国都 60 岁了!”“我阿杰呀,从 60 年前不再逃避,没想到跟着共和国也住上了小洋房” 等句子,直接点明个人与国家的关联,情感朴实且真挚。
描写张凯杰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时,细节丰富,生动形象。比如写他收废品时 “在昏暗的小窝棚里,数着一张一张一分的钱,经常见他扯着嗓子喊,‘收废品喽’,脸憋的通红,他的头发像质量差的方便面,裤管上永远沾满了泥巴,脸上带着谦卑的笑,蹬着一辆破三轮车走街串巷”,通过 “昏暗小窝棚”“一分的钱”“质量差的方便面似的头发”“沾满泥巴的裤管” 等细节,精准勾勒出他当时贫困却努力生活的形象,画面感极强。
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推进故事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 60 年前张凯杰逃难开始,依次讲述他在共和国成立后的平静生活、特殊时期的遭遇、中年时期的打拼(收废品、修车、卖水果)、晚年经营玻璃店的成功,最后回忆过往感慨人生与祖国变化,脉络清晰,让读者能顺着时间线完整了解张凯杰的人生轨迹。
反复出现标志性细节,凸显人物特点
“谦卑的笑” 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收废品时 “脸上带着谦卑的笑”,经营玻璃店时 “唯一不变的是呀,他脸上那谦卑的笑”。这一细节的反复运用,既凸显了张凯杰无论人生境遇如何变化,始终保持谦卑的性格特点,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二)不足
部分语句存在错别字、语病,影响表达
“仅剩它和母亲相依为命” 中,“它” 用词错误,应改为 “他”,此处指代张凯杰,为人称代词,用 “它” 不符合语法规范,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
“他和父母划清了界限,含着泪在狱外看母亲被鞭打一天夜里,母亲含恨而死” 这句话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可调整为 “一天夜里,他含着泪在狱外看母亲被鞭打,此前他已和父母划清界限,最终母亲含恨而死”,原句语序混乱,导致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不清晰,影响读者对情节的理解。
“很快阿杰的水果店就营利了” 中,“营利” 用词不当,应改为 “盈利”。“营利” 强调主观上有赚钱的目的,“盈利” 强调客观上获得了利润,此处想表达水果店获得了利润,用 “盈利” 更合适。
“经营这个 200 多平米的下班店” 中,“下班店” 为错别字,结合上下文可知是 “玻璃店”,此处错误会让读者疑惑,不清楚店铺类型,影响信息传递。
“他喊了一生张老师” 中,“一生” 用词错误,应改为 “一声”,“一生” 指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一声” 指一次发声,此处想表达他叫了一次 “张老师”,用 “一声” 才正确。
部分情节过渡稍显突兀,缺乏必要铺垫
文中写 “阿杰的水果店却突然关门了,阿杰又一次不知去向”,之后直接转到 “儿子想在阳台上装块玻璃,我去玻璃店里瞅瞅。接待我的是个西装笔挺的人,我犯嘀咕,这人咋那么像阿杰呢?”,从水果店关门到经营玻璃店,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和铺垫,读者不清楚张凯杰为何关闭水果店,又如何开启玻璃店生意,情节转折生硬,逻辑连贯性稍差。
“39 岁的张凯杰来到了一个小城,在那儿收破烂”,前文未提及张凯杰此前的经历,突然交代他 39 岁来到小城收破烂,缺乏对他从之前的困境(母亲去世后)到 39 岁这段时间经历的简要交代,让这一情节显得有些突兀。
个别表述重复,略显冗余
文中两次出现 “这个阿杰哟”,分别在 “阿杰的水果店却突然关门了,阿杰又一次不知去向,这个阿杰哟” 和 “接待我的是个西装笔挺的人,我犯嘀咕,这人咋那么像阿杰呢?他喊了一生张老师,又该我惊讶了,这还真是它,一切都变了…… 这个阿杰啊”,虽然能表达 “我” 对张凯杰的感慨,但重复使用会让文章显得不够简洁。
(三)具体建议
修正错别字与语病
仔细通读全文,将文中的错别字(如 “它”“下班店”“一生”)逐一改正,把存在语病(语序不当、用词不当)的句子调整通顺、准确。可在修改后再次阅读,检查语句是否符合语法规范,表达是否清晰准确。
补充情节过渡与铺垫
在 “阿杰的水果店却突然关门了” 后,可补充一句类似 “后来听邻里说,阿杰是看到玻璃行业有发展前景,打算转行试试” 的内容,为他后续经营玻璃店做铺垫,让情节过渡更自然。
在 “39 岁的张凯杰来到了一个小城” 前,可简要添加 “母亲去世后,张凯杰又独自漂泊了多年,直到 39 岁,他来到了一个小城”,交代他此前的漂泊经历,让 39 岁来到小城收破烂的情节更合理。
精简重复表述
删减一处 “这个阿杰哟”,比如删去 “阿杰的水果店却突然关门了,阿杰又一次不知去向,这个阿杰哟” 中的 “这个阿杰哟”,使文章语言更简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丰富部分场景的情感表达
在描写 “母亲含恨而死,他真正成了一个孤儿” 时,可增加一些对张凯杰当时心理状态的描写,如 “他站在原地,浑身冰冷,仿佛整个世界都塌了,从此再也没有了母亲的牵挂,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这样能更深刻地体现他当时的痛苦与无助,增强文章的感染力。